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9章 新人在田里交换缠花戒指,象征“种下爱情,收获希望”

腊月廿八的柳岸里,年味已经浓得化不开。巷口的老槐树上挂着红灯笼,张叔的小吃铺前摆着刚炸好的春卷,“轻折柳”工作室却还在忙着“汉服集体婚礼文化展”的最后布置——樊赟正把军婚婚服的“长城纹”领口抚平,倾喃在每件婚服旁贴上故事卡片,凰慕则指挥志愿者把“归雁缠花”“和平鸽缠花”等配饰摆在玻璃展柜里,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满室通红。

“市文旅局说,开展当天会有中小学生来参观,咱们得准备些互动体验区。”凰慕拿着展区规划图,指着展厅角落的空地,“可以设个‘迷你缠花’区,教孩子们做简单的喜字缠花;再设个‘纹样拓印’区,把警察婚服的‘盾牌纹’、医护婚服的‘药草纹’做成模板,让孩子们拓在纸上带回家。”樊赟当即就找出彩色丝线和卡纸,裁出小尺寸的缠花骨架:“用红色和金色的线,做出来的喜字缠花喜庆,孩子们肯定喜欢。”

倾喃则在故事卡片上补充细节——军婚那页,她贴上了新人触摸国防教育基地纪念石的照片;华侨婚那页,写下了陈先生祖父的老照片故事;援外婚那页,附上了刘医生带回来的孩子画作复印件。“得让观众看到婚服,就像看到一段完整的故事。”倾喃边写边说,笔尖在卡片上划过,留下温暖的字迹。

开展前一天,阿依和沙玛阿支特意从苗寨和彝寨赶来帮忙。阿依带来了苗绣娘新绣的“四季喜字”,要挂在展厅入口;沙玛阿支则编了批玉米叶“同心结”,放在体验区当小礼物。“咱们的婚展,得有各族的心意才完整。”阿依把苗绣喜字挂在红色横幅下,笑着说。洛桑师傅也寄来了唐卡颜料,让志愿者教孩子们画简单的“莲花纹”,为展览添了几分藏族非遗的色彩。

大年初一,展览正式开幕。展厅里挤满了人,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军婚婚服前,一位退伍老兵摸着“长城纹”,对孙子说:“爷爷当年也守过长城,这衣服上的花纹,就是咱们军人的使命。”在华侨婚服前,一位老华侨看着“归雁缠花”,眼眶泛红:“我当年出国时,也盼着能早点回家,这些孩子比我幸运,能穿着汉服在祖国结婚。”

体验区里,孩子们围着樊赟学做缠花,小手捏着丝线,虽然绕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在纹样拓印区,一位父亲带着女儿拓“药草纹”,女儿举着拓好的纸问:“爸爸,这是医生阿姨衣服上的花纹吗?我长大也想当医生,救好多人。”

展览过半时,市文旅局的周科长找到三人,笑着说:“好多观众都问,能不能把展览做成巡回展,去其他城市展出。还有些单位想预约明年的汉服集体婚礼,比如乡村教师、基层干部,都想让你们策划。”三人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惊喜——樊赟当即就拿出纸笔,开始构思巡回展的婚服运输方案;倾喃则记下新的需求,在笔记本上写下“乡村教师婚服:融入粉笔、课本元素”;凰慕则联系其他城市的文化馆,初步敲定巡回展的时间。

大年初五,展览闭展那天,不少观众特意来道别。有位母亲带着孩子,送来了孩子画的“汉服婚礼图”,画上有穿着各职业婚服的新人,周围满是鲜花和灯笼;有位老人送来自己写的毛笔字“汉服承情,文化传薪”,说要挂在工作室的墙上。三人把这些礼物收好,摆在展示架上,与之前的锦旗、感谢信放在一起,像一座“温暖的宝库”。

元宵节过后,工作室又忙碌起来——樊赟在赶制巡回展的补充配饰,把各场婚礼的标志性纹样做成迷你挂饰;倾喃在整理展览的观众反馈,为巡回展调整互动环节;凰慕则在对接乡村教师的婚礼需求,计划下个月去乡村学校走访,了解他们的故事。柳岸里的老槐树上,灯笼还没摘下,春风已经吹来了新的气息,三人知道,巡回展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与乡村、与基层、与平凡坚守相关的故事,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还有更多不同群体的心意,等着她们藏进汉服的一针一线里。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柳岸里的青石板路,巷口的老槐树抽出新枝,“轻折柳”工作室的桌上,摊着乡村教师的婚礼需求表——十对新人都是偏远山区的教师,有的在山里教了十年书,有的带着学生种过果树,有的用自己的工资帮贫困学生买文具。“咱们得让他们的婚服,满是‘乡土’和‘希望’的味道。”樊赟拿着需求表,指尖划过“乡村校园”“学生”等关键词,“用浅棕色的粗棉布做婚服里层,像山里的泥土;外层用浅绿色的纱,像校园里的小树,再绣上粉笔、课本、果树的纹样,既质朴又有意义。”

为了更贴近乡村教师的生活,三人特意开车去了五十公里外的青山小学。学校坐落在山脚下,几间平房教室,门口有棵老梨树,树下摆着孩子们的石桌石凳。校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她们的手说:“这些老师不容易,有的住学校宿舍,每天走两小时山路去家访;有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娃,冬天给他们暖手,夏天给他们扇扇子。”

在学校里,三人见到了要结婚的李老师和王老师。李老师教语文,带着学生在教室后面种了片“读书林”,每棵树上都挂着学生写的诗句;王老师教数学,用山里的石头做教具,帮学生理解几何图形。“我想把‘读书林’的小树,绣在婚服的裙摆上,”李老师摸着梨树上的诗句卡片,“还有学生写的‘老师,谢谢您’,想绣在衣襟里层,每天都能摸到。”樊赟当即就拿出纸笔,把小树的轮廓画下来:“用浅绿色丝线绣树干,深绿色丝线绣树叶,再用金色丝线绣诗句,像阳光洒在树叶上一样。”

王老师则从抽屉里拿出一袋石头教具,有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都是他自己捡来打磨的。“这些石头陪我教了五年书,好多学生都是靠它们学会了几何,”王老师笑着说,“我想把这些形状,绣在婚服的袖口,再配个石头形状的缠花发簪。”倾喃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袖口绣几何纹样,用棕色丝线,像石头的颜色;缠花发簪用深棕色丝线,顶端缀个小小的石头挂件,既特别又有纪念意义。”

走访完几所乡村学校,三人收集了不少故事——有位老师带着学生种玉米,想把玉米纹绣在婚服上;有位老师用旧课本做手工,想把课本的页码绣在裙摆角落;还有位老师收到过学生送的野花标本,想把野花的形状绣在领口。“每个故事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咱们要把这些种子绣进婚服里,让它们在婚礼上‘开花’。”樊赟在整理资料时,对两人说。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里满是“乡土”的气息。樊赟带着团队,用粗棉布做婚服,手指磨出了茧子,却依旧笑着说:“这种布摸起来像山里的泥土,穿着踏实;”倾喃则设计了“校园回忆”环节,让每位新人在婚礼上,播放一段学生的祝福视频,再把学生送的小礼物,比如石头教具、野花标本,放在婚服的口袋里;凰慕则联系了当地的农民,在婚礼现场布置了“希望田”,种上玉米、小麦,让新人在田里交换缠花戒指,象征“种下爱情,收获希望”。

四月初,乡村教师集体婚礼在青山小学的操场上举办。操场周围的梨树上,挂着学生写的祝福卡片;“希望田”里的玉米刚冒出嫩芽,绿油油的格外喜人;十对新人穿着浅棕色与浅绿色的婚服,裙摆的小树纹、袖口的几何纹、领口的野花纹,在阳光下格外生动。

当新人一起在“希望田”里种下小树苗,学生们围过来,齐声喊“老师新婚快乐”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位老师摸着婚服里层的诗句,哽咽着说:“穿着这件衣服,就像带着学生和校园一起结婚,这辈子都不会忘。”

婚礼结束后,青山小学的校长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乡教育梦,汉服传情”。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旁边是巡回展的海报——下个月,“汉服集体婚礼文化展”就要去第一个城市展出,带着军婚、警婚、乡教婚等所有婚礼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

五月的柳岸里,槐花香又飘满了巷,樊赟在赶制巡回展的新配饰,倾喃在整理乡村教师婚礼的照片,凰慕则在对接基层干部的婚礼需求。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看着远处的炊烟,心里满是期待——她们知道,巡回展的旅程会遇到很多新的故事,基层干部的婚礼会藏着更多平凡坚守的心意,而“轻折柳”的故事,会像这槐花香一样,飘向更多地方,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与爱的种子。

五月的柳岸里槐香正浓,“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摆着刚收集来的基层干部故事——有位社区主任在疫情期间守了三个月卡点,有位乡镇干部帮村民修了十年水渠,有位驻村书记带着村民种了百亩果园。“基层干部的婚服,要透着‘踏实’和‘担当’的味道。”樊赟拿着需求表,把深绿色的面料铺在桌上,“这种颜色像田野里的庄稼,也像社区里的绿树,看着就安心,再绣上卡点、水渠、果树的纹样,把他们的坚守藏进细节里。”

凰慕刚从社区走访回来,手里拿着社区主任李姐的工作日记,日记里记着每天的走访路线、居民的需求,还有疫情期间的值班记录。“李姐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住在卡点的帐篷里,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居民们送的饺子、热汤,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凰慕指着日记里的照片,“她想把卡点的帐篷、居民送的饺子,绣在婚服上,还有居民写的‘谢谢’,想绣在衣襟里层。”樊赟当即就用白色丝线,在深绿色面料上勾勒帐篷的轮廓:“用简单的线条,像速写一样,再用金色丝线绣饺子的形状,像刚出锅的一样,看着就暖和。”

倾喃则在对接驻村书记老周的需求。老周在村里待了五年,帮村民修水渠、种果树,还建了乡村图书馆。“我想把水渠的走向,绣在婚服的裙摆上,像一条‘幸福河’;再把果树的年轮,绣在袖口,每一圈都代表一年的坚守,”老周在电话里说,“还有乡村图书馆的窗户,想绣在领口,象征给村民打开了‘希望之窗’。”倾喃在笔记本上画下草图:“水渠用蓝色丝线,像水的颜色;年轮用棕色丝线,一圈圈向外扩散;图书馆的窗户用白色丝线,绣在深绿色的领口上,既醒目又有意义。”

为了让婚服更贴近基层生活,三人还收集了不少“小物件”——社区主任的工作证、乡镇干部的草帽、驻村书记的笔记本,樊赟把这些物件的形状,做成迷你银饰,缝在婚服的腰带扣上;倾喃则把基层干部的工作照片,扫描后印在小布片上,绣在婚服的口袋里,“让他们穿着婚服,就能摸到自己的工作日常,感受到那份踏实的幸福。”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里满是“烟火气”。樊赟带着团队绣帐篷、水渠、果树,每一针都格外认真,她说:“这些纹样不是简单的装饰,是基层干部的‘军功章’,得绣得仔细;”倾喃则设计了“民生故事”环节,让每位新人在婚礼上,分享一个帮助群众的小故事,再把群众送的小礼物,比如草帽、手工鞋垫,放在婚服的口袋里;凰慕则联系了社区和乡村,在婚礼现场布置了“民生墙”,贴满基层干部的工作照片和群众的感谢信,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坚守。

六月初,基层干部集体婚礼在市文化广场举办。广场上的“民生墙”前,围满了看照片的群众;十对新人穿着深绿色的婚服,裙摆的水渠纹、袖口的年轮纹、领口的窗户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当新人一起举起“为民服务承诺牌”,喊出“扎根基层,爱与责任同行”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位社区居民看着李姐的婚服,笑着说:“李主任的帐篷纹,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当年她在卡点守着,我们都放心,今天看到她穿着这衣服结婚,真为她高兴。”

婚礼结束后,老周代表新人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基层守心,汉服织情”。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与之前的锦旗排在一起,像一串“爱的项链”,串起了不同群体的故事。

此时,“汉服集体婚礼文化展”正在外地巡回展出,每天都有观众在婚服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背后的故事。樊赟收到巡回展团队发来的照片,照片里,一位小朋友在乡教婚服前,拉着妈妈的手说:“我长大也要当老师,穿这么好看的衣服结婚。”三人看着照片,都笑了——她们知道,巡回展还会去更多城市,基层干部的婚礼故事也会被更多人知道,而“轻折柳”的故事,会像一条奔流的河,带着传统文化与爱的力量,流向更远的地方,书写更多温暖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