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2章 孩子不仅学会了做缠花,还知道了苗绣的故事

锦川的春天来得猝不及防,巷口的老槐树一夜之间冒出新绿,柳岸里的青石板路上,沾着雨后的水珠,倒映着家家户户门口的红灯笼——那是春节没来得及摘下的余温。“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新插了枝从西南苗寨带来的迎春,嫩黄的花瓣旁,摆着阿依寄来的苗绣小样,上面绣着小小的龙纹,是为“苗汉四季汉服”的春款做的准备。

这天上午,三人正围着桌子讨论春款汉服的细节,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是市文旅局的老熟人周科长,手里拿着份“春季非遗文旅季”的策划案:“去年你们的‘年味专线’反响特别好,今年春天想升级成‘非遗春游行’,让游客跟着你们走‘苗汉非遗路线’——上午去柳岸里体验缠花、苗绣,下午去西南苗寨看银匠做活、听苗歌,晚上还能住苗寨民宿,感受地道的民族文化。你们来牵头做内容设计,怎么样?”

凰慕接过策划案,指尖划过“苗汉非遗路线”几个字,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咱们可以把‘苗汉四季汉服’的春款当专线限定款,让游客穿新汉服游路线,再搭配苗银缠花发簪,拍照肯定好看。”倾喃补充道:“还能在路线里加‘非遗手作接力’——游客在柳岸里做半朵缠花,到苗寨后让绣娘们补上苗绣花瓣,最后拼成完整的‘春樱缠花’,既有参与感,又能体现融合。”

樊赟当即就拿出纸笔,勾勒春款汉服的设计:“用浅碧色的缎面做宋制褙子,领口绣阿依设计的小龙纹,裙摆缀上细碎的苗绣樱花,再配个可拆卸的苗银腰带,走路时银片会响,既有春天的灵动感,又有苗家的特色。”周科长看着设计稿,笑着说:“就按你们的想法来,局里会全力配合协调苗寨的民宿和交通,争取下个月就能试运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忙得脚不沾地。每天早上,凰慕带着路线图去苗寨对接——和民宿老板确认房间布置,要在房间里摆上苗绣靠垫和缠花小摆件;和银匠师傅商量体验环节,准备让游客亲手敲个小银片,做成钥匙扣。下午,樊赟留在工作室赶制春款汉服的样品,阿依也通过视频远程指导,教她怎么把苗绣的针脚藏得更隐蔽;倾喃则忙着写路线手册,把每个环节的非遗知识、体验流程都写得清清楚楚,还特意加了“苗语小课堂”,教游客说简单的苗语问候语。

试运营前一周,出了个小插曲——苗寨的民宿突然说,有两户人家临时要修缮,没办法接待游客。凰慕急得连夜开车去苗寨,和村干部一起想办法,最后找到寨里的两位老人,他们愿意把自家的吊脚楼收拾出来当民宿,还说要给游客做苗家的酸汤鱼。“咱们苗家人就喜欢热闹,能让更多人来了解苗绣银饰,高兴还来不及呢,”老人边擦桌子边说,手里的苗绣围裙晃出好看的花纹。

试运营那天,第一批游客穿着春款汉服,跟着三人出发了。在柳岸里,大家围坐在工作室的院子里,樊赟教他们做缠花的花瓣,有位阿姨学得慢,急得直摆手,樊赟笑着说:“别急,咱们的缠花讲究‘慢工出细活’,你看这线绕得松一点,花瓣就更软和,像真的樱花一样。”到了苗寨,阿依带着绣娘们早已在村口等候,游客们把在柳岸里做的缠花花瓣交给绣娘,看着她们用彩线绣出花萼和花茎,最后拼成一朵完整的春樱缠花,都忍不住拍照留念。

晚上的苗寨晚宴格外热闹,游客们坐在吊脚楼的院子里,吃着酸汤鱼、苗家腊肉,听着寨里的姑娘唱苗歌。有位年轻游客站起来,用白天学的苗语说:“谢谢大家,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春天!”阿依笑着递给他一杯米酒:“以后常来,等夏天咱们的夏款汉服做好了,再带你们去看梯田。”

试运营结束后,游客的反馈表上满是好评。有位妈妈写道:“孩子不仅学会了做缠花,还知道了苗绣的故事,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凰慕把反馈表贴在工作室的墙上,和之前的“年味专线”反馈排在一起,笑着说:“咱们的‘非遗春游行’,以后要做成四季都有的路线,让每个季节都能体验不同的非遗。”

傍晚时分,三人坐在苗寨的梯田边,看着夕阳把稻田染成金色。樊赟手里攥着游客做的春樱缠花,倾喃翻着路线的照片,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春游行优化计划”。阿依走过来,递给她们每人一块苗绣手帕:“这是我绣的夏荷纹,下个月咱们就开始做夏款汉服,让游客穿新衣服来看梯田。”三人接过手帕,看着上面的荷花纹,心里满是期待——春天的试运营只是开始,夏天的梯田、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腊梅,还有更多关于非遗文旅的故事,等着她们慢慢书写。

柳岸里的夏天,蝉鸣把午后的时光拉得悠长。工作室的后院凉棚下,樊赟种的荷花已经开了,粉白色的花瓣浮在水面上,旁边的竹架上挂着刚染好的浅荷色布料,是为“苗汉四季汉服”夏款准备的。阿依带着两位绣娘,提前一周从苗寨赶来,刚放下行李,就拿着荷花纹的苗绣小样凑过来:“你看这荷叶的纹路,我用了苗绣的‘盘线绣’,这样看起来更立体,配你的荷色汉服肯定好看。”

樊赟接过小样,指尖抚过凸起的纹路,笑着点头:“咱们再在裙摆加些银线绣的水珠,走路时会反光,像荷叶上的露水。”两人凑在桌前,一起修改夏款汉服的设计图——宋制的对襟短衫,用浅荷色的布料,领口绣苗绣荷叶纹,袖口缀着细小的银片;下裙是渐变的荷粉裙,裙摆绣着缠枝莲,莲心处缝个小小的缠花莲子,既轻便又凉快,很适合夏天穿。

倾喃则忙着准备“非遗春游行”夏季度的新环节——在苗寨的梯田边加“荷田手作”体验,让游客跟着绣娘学绣迷你荷花纹,跟着樊赟做缠花莲子,最后把两者缝在一起,做成个小挂饰。她还联系了寨里的老人,要教游客做苗家的荷叶包饭,用新鲜的荷叶裹着糯米和腊肉,蒸出来满是荷香。“夏天的路线,就得有夏天的味道,”倾喃边写流程边说,手里的笔在纸上画满了小荷花。

凰慕则遇到了个小挑战——之前的春游行路线,有游客反映从柳岸里到苗寨的车程有点长,容易无聊。她想了个办法,在大巴车上搞“非遗小课堂”,让志愿者给游客讲苗绣的历史、缠花的技法,还准备了小材料包,让大家在车里试着编个简单的苗家绳结。“这样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提前让游客了解非遗,”凰慕和志愿者们演练时,一位志愿者笑着说,“我昨天试了下,编绳结特别上瘾,游客肯定会喜欢。”

夏季度路线试运营那天,天气格外好。游客们穿着夏款汉服,坐在大巴车上,手里拿着编绳材料包,跟着志愿者学编苗家的“平安结”。有个小女孩编错了步骤,旁边的阿姨主动帮她调整,两人聊着天,很快就熟络起来。到了柳岸里,大家先在工作室体验缠花莲子,樊赟教他们用浅粉色的丝线绕出莲子的形状,再用绿色的线做莲心,小小的缠花莲子握在手里,格外可爱。

下午去苗寨的路上,“非遗小课堂”准时开讲。阿依通过视频,给游客讲苗绣里荷花的寓意:“在咱们苗家,荷花代表吉祥,绣在衣服上,是希望日子像荷花一样干净又红火。”游客们听得入神,有位老人还拿出手机,认真地记笔记:“回去要讲给孙子听,让他也知道这些老手艺的故事。”

到了苗寨,梯田边的荷田正好开满了荷花。游客们跟着绣娘学绣荷花纹,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却都格外认真;跟着老人做荷叶包饭时,大家的手上都沾了糯米,却笑得格外开心。傍晚时分,大家坐在荷田边,吃着自己做的荷叶包饭,看着夕阳落在梯田上,满是惬意。有位游客说:“这趟旅行不仅看了风景,还学了手艺,吃了美食,太值了!”

试运营结束后,三人坐在荷田边的石头上,喝着苗家的荷叶茶。阿依拿着游客做的荷花纹挂饰,笑着说:“你看这个,虽然绣得简单,但看得出来用心了。”樊赟点头,手里攥着片刚摘的荷叶:“下个月咱们可以把夏款汉服量产,放在线上店铺卖,让没参加路线的人也能穿上咱们的苗汉汉服。”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夏荷映日,非遗相融,路线升级,故事续新。”

晚风带着荷花的清香吹过,梯田里的蛙鸣和远处的苗歌声混在一起,格外好听。三人知道,夏天的路线只是“苗汉四季汉服”计划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暖,还有更多关于传统与创新、非遗与文旅的故事,等着她们在柳岸里的四季里,慢慢铺展开来。

柳岸里的秋天,桂香飘得满巷都是。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晒了满满一竹筛桂花,一部分用来做桂花缠花的香料,一部分要寄给苗寨的阿依,让她试试在苗绣里加桂花的元素。倾喃正整理“非遗春游行”夏季度的反馈,忽然发现有位游客在留言里说:“要是能把苗绣和缠花的手艺,做成适合日常用的小物件就好了,比如笔记本、钥匙扣,这样能天天带在身边。”

“这个提议好!”倾喃把留言拿给樊赟和凰慕看,“咱们之前做过文创和潮品,现在可以做‘非遗日常小物’系列,把苗绣、缠花、银饰这些手艺,融入到笔记本、书签、钥匙扣里,既实用又能传播非遗。”樊赟当即就来了灵感,拿出纸笔勾勒:“可以做缠花书签,用桂花枝做底,缠上彩线,再缀个小银片;笔记本的封面用苗绣的小纹样,比如迷你桂花纹、蝴蝶纹,既不花哨又有特色。”

凰慕也点头,联系之前合作的设计师林溪,想让她帮忙做整体的视觉设计。林溪接到电话很兴奋,第二天就带着设计稿来了:“我设计了三个系列,‘桂香系列’用桂花和缠花,‘蝶舞系列’用苗绣蝴蝶和银饰,‘荷风系列’用之前的荷花纹,每个系列都有笔记本、钥匙扣、书签,颜色用浅黄、浅粉、浅绿,很适合秋天。”三人看着设计稿,都觉得很满意,当即就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分工筹备。樊赟负责做缠花书签和钥匙扣的样品,她把晒干的桂花枝剪短,用金线和浅黄线缠出桂花的形状,再在枝头缝个小小的苗银桂花;阿依也通过视频,教绣娘们绣笔记本封面的小纹样,绣娘们特意把针脚绣得更细,让纹样看起来更精致。倾喃则忙着联系工厂,确定笔记本的纸张和钥匙扣的材质,还特意要求钥匙扣用合金做底,再手工缝上缠花,既耐用又保留手工感。

筹备过程中,遇到了个小问题——缠花书签的桂花枝容易断,批量生产很麻烦。樊赟试着用树脂复刻桂花枝,虽然耐用,但少了点自然的味道。最后还是巷里的陈爷爷出了主意:“把桂花枝泡在蜡里,既能防腐,又能保留原来的形状和香味。”樊赟试了试,泡过蜡的桂花枝果然不容易断,还带着淡淡的桂香,效果特别好。“还是老匠人有办法,”樊赟拿着做好的书签,笑着说。

“非遗日常小物”系列第一批产品完成那天,三人在工作室办了场小型体验会,邀请巷里的居民和之前的游客来试玩。大家拿着缠花书签,闻着上面的桂香,都忍不住称赞;有位学生拿着“蝶舞系列”的笔记本,高兴地说:“以后上课记笔记,就能带着苗绣和缠花,太喜欢了!”张叔还提议:“可以在我的小吃铺摆个小货架,卖这些小物件,游客吃热干面的时候就能买。”

产品上线后,销量比预期的还好,很多顾客在评论里说:“终于能把非遗带在身边了,每次用这些小物件,都能想起在柳岸里体验非遗的日子。”倾喃把评论念给大家听,笑着说:“咱们做这些小物件,就是想让非遗不再是‘一次性体验’,而是能融入到日常生活里,天天都能看见、用到。”

秋天的傍晚,三人坐在后院的凉棚下,喝着桂花茶。樊赟手里攥着刚做的“桂香系列”钥匙扣,倾喃翻着顾客的评论,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非遗日常小物”的冬款计划:“冬天可以做腊梅系列,用缠花腊梅做钥匙扣,笔记本封面绣腊梅纹,再配个小银饰。”远处的巷口,张叔的小吃铺飘出热干面的香气,李爷爷在写毛笔字,柳岸里的秋天,因为这些小小的非遗物件,变得格外温暖。她们知道,“非遗日常小物”只是传播非遗的一种方式,接下来还有更多想法要实现,而“轻折柳”的故事,也会在这些细碎又温暖的日子里,继续慢慢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