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1章 双向学习常常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三月的竖店影视基地,春风刚吹散最后一丝寒意,“国风短剧孵化营”的封闭培训就正式拉开了帷幕。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精心整理的《汉服礼仪手册》走进教室时,三十多位年轻演员正围着桌子翻看剧本——这些剧本多是围绕汉、唐、宋三朝非遗故事展开,却因为演员对汉服形制、传统礼仪不熟悉,很多细节迟迟无法落地。

“唐代齐胸襦裙的裙摆较重,行走时步幅要小,转身时需用手轻扶裙摆,避免踩踏;宋代褙子的领口要自然贴合,不能随意敞开,这是对传统服饰的尊重,也是角色身份的体现。”樊赟站在讲台前,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身后的屏幕上放着不同朝代汉服的动态示意图。有位年轻演员试着穿宋代百迭裙走路,刚迈出两步就差点绊倒,倾喃立刻上前,手把手教她调整重心:“把重量放在脚掌内侧,裙摆会随步伐自然摆动,不用刻意去拽。”

而当演员们开始教三人“短剧演技”时,场面则多了几分热闹。主演林姐拿着剧本,教倾喃如何通过眼神传递情绪:“你演宋代绣娘,给主角讲解针法时,眼神要温柔但有力量,既要体现对技艺的珍视,也要有对晚辈的包容。”她让倾喃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低头浅笑”“抬眼解惑”的小动作,直到倾喃能自然地将绣娘的沉稳与温柔融入表情。

樊赟则跟着道具组的老师学习“场景细节把控”——老师教她如何根据剧本年代,选择合适的陶瓷器型、刺绣纹样:“宋代戏里不能出现唐代的唐三彩,明代马面裙旁要搭配竹编食盒,这些细节错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樊赟听得认真,还把要点记在笔记本上,结合自己的手工经验,提出“用草木染布料做道具衬布”的建议,让道具更贴合汉服的质感。

凰慕的学习方向则在“剧本打磨”。编剧组的张老师带着她分析剧情逻辑:“非遗短剧既要讲好技艺,也要讲好故事,比如‘绣娘传艺’的剧情,不能只拍刺绣过程,还要加入‘主角因急躁绣错纹样’‘绣娘用老绣品讲道理’的冲突,让观众有代入感。”凰慕试着修改了一版剧本,在“唐代茶会”情节里加入“主角不懂分茶礼仪闹笑话”的小插曲,既体现了茶礼知识,又增加了剧情的趣味性,得到了张老师的认可。

封闭培训的日子里,双向学习常常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有次排练“宋代书院论艺”的戏份,演员们穿着宋代直裾,却总在行礼时弯腰幅度太大,显得不够庄重。樊赟想起之前研究的宋代礼仪文献,提议:“宋代文人行礼讲究‘浅揖’,弯腰幅度约三十度,双手要虚握放在腰侧,这样既显礼貌,又不失文人的风骨。”演员们试着调整后,果然更符合角色气质。

而演员们也在帮三人克服“镜头紧张”的问题。倾喃第一次拍“绣娘授艺”的特写镜头时,总忍不住盯着镜头看,导致眼神游离。林姐就站在镜头旁,用手势提醒她:“你看着我的手,就当我是剧中的主角,把想对她说的话用眼神传过来。”反复试了几次后,倾喃终于找到感觉,镜头里,她专注看着“主角”的手,耐心讲解针法的样子,让导演忍不住称赞:“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人该有的状态。”

培训过半时,剧组开始试拍“非遗技艺展示”片段。樊赟负责道具准备,她根据“唐代织锦”的剧情,亲手做了一台迷你版唐代络纬机,还在机身上绣了简化的缠枝纹,让道具既实用又有观赏性。拍摄时,道具组的老师特意给了络纬机一个特写,笑着说:“樊赟做的道具比我们买的还精致,以后剧组的非遗道具,都可以交给你设计。”

凰慕则在剧本修改中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她发现很多非遗故事里,匠人之间的“技艺对话”很有感染力,于是在“明代织工”的剧本里,加入“老织工用织机零件比喻人生”的台词:“这经线就像做人的底线,不能松也不能紧;纬线要跟着经线走,却也能在间隙里绣出自己的花纹。”这段台词不仅让剧情更有深度,还被演员们评为“最能体现非遗精神的片段”。

倾喃的进步则体现在“角色理解”上。有次拍“绣娘面对老绣品落泪”的戏份,她不再是单纯按照剧本要求哭,而是结合自己之前修复老绣品的经历,在落泪前先轻轻抚摸绣品的纹样,眼神里流露出心疼与珍视,让情绪更有层次。导演看完回放,对身边的人说:“倾喃已经不是在‘演’绣娘了,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绣娘。”

六月的竖店,封闭培训进入尾声,剧组开始轮番拍摄首批三部非遗短剧:《宋绣传情》《唐茶知意》《明织匠心》。此时的三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剧组的工作节奏,各自在新的角色里发光发热。

倾喃成了《宋绣传情》的女主角,饰演坚守宋代刺绣技艺的老绣娘。拍摄“绣娘为救绣坊,熬夜修复百年老绣品”的戏份时,她不仅精准还原了打籽绣、盘金绣的针法,还通过细微的动作传递角色情绪——熬夜时轻轻揉眼睛的疲惫、看到老绣品修复成功时的欣慰、面对年轻人质疑时的坚定,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自然流畅。有场戏,她需要抱着老绣品,在即将拆迁的绣坊里落泪,拍摄时,她想起自己曾为保护老绣样奔波的经历,情绪自然迸发,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打动,拍摄结束后,现场一片安静,随后响起了掌声。

樊赟则正式加入道具组,负责所有非遗相关道具的设计与制作。为《唐茶知意》准备“唐代茶具”时,她参考西安博物馆的文物,用陶土手工捏制了一套葵口茶盏,还在盏沿刻上简化的宝相花纹,再送到窑厂烧制。拍摄时,演员拿着茶盏点茶,茶盏的釉色与唐代齐胸襦裙的色彩相互映衬,画面格外和谐。道具组的组长笑着说:“有樊赟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非遗道具不专业了,她做的道具,既能用,又能当展品。”

凰慕则成为编剧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明织匠心》的剧本统筹。她深入研究明代织锦技艺,在剧本里加入“老织工改良织机”“年轻织工结合海外布料创新纹样”的情节,既展现了明代织锦的辉煌,又体现了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剧本里有段“老织工带年轻织工看历代织锦”的戏,凰慕还特意设计了“每块织锦对应一段历史故事”的细节,让观众在看剧情的同时,也能了解织锦的发展脉络。编剧组的张老师说:“凰慕能把专业的非遗知识,变成观众爱看的剧情,这是很多资深编剧都做不到的。”

七月的夜晚,三部短剧的拍摄终于告一段落。三人坐在片场的空地上,看着远处工作人员收拾设备,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拍摄花絮照片——照片里,倾喃穿着宋代褙子专注刺绣,樊赟在道具间打磨陶瓷茶盏,凰慕在剧本上认真修改台词。

“没想到六个月前,我们还在学怎么面对镜头,现在居然能在剧组独当一面了,”倾喃笑着说,语气里满是感慨。樊赟点点头,翻出培训第一天的笔记:“当时记的都是‘汉服礼仪要点’,现在笔记里多了‘道具制作技巧’‘剧本修改思路’,感觉自己又多了很多本领。”凰慕望着夜空,轻声说:“最难得的是,我们不仅学到了新技能,还能把非遗文化融入剧组的工作,让更多人通过短剧了解汉服、了解传统技艺。”

此时,导演走过来,递给三人一份新的合作意向书:“下一批非遗短剧想拍‘传统糕点’‘古建彩绘’的主题,你们愿意继续加入吗?”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到了期待与坚定。樊赟接过意向书,认真地说:“我们不仅愿意加入,还想邀请更多非遗匠人参与进来,让短剧成为真正的‘非遗文化载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