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7章 还有人小声赞叹:“原来汉服还能这么美!”

四月的柳岸里,桃花灼灼开满巷口,“汉服糕点游园会”的筹备已进入最后阶段。体验店旁的小广场被改造成了沉浸式游园场地,入口处搭着竹制牌楼,上面挂满了印有汉服纹样的灯笼和孩子们手绘的诗画布条;场地中央的戏台前,摆着十张竹桌,将用于“糕点手作体验”;西侧的“汉服体验区”挂着二十套应季的“桃花诗”襦裙,配饰架上整齐码着竹编斗笠和陶瓷桃花挂坠;东侧的“诗词互动区”则准备了笔墨纸砚,游客可以写下与春天相关的诗句,兑换迷你桃花糕。

樊赟正和学徒们调试戏台的背景投影——画面里,穿着“桃花诗”汉服的模特在桃花林中漫步,裙摆的手绘桃花与实景的桃花树交相辉映,仿佛人在画中游。“投影要再调低一点,让画面和戏台边缘对齐,”樊赟指着屏幕,“这样模特在台上走秀时,能和背景融为一体,更有氛围感。”

倾喃则在“糕点手作区”指导张师傅摆放工具:“每张桌子上要放好预揉好的面团、桃花染食用色素、迷你纹样模具,还要贴一张简单的操作步骤图,方便游客上手。”张师傅笑着点头,手里还拿着刚做好的“试吃版”桃花糕:“这次的桃花糕加了点新鲜桃花瓣,口感更清香,肯定受孩子喜欢。”

凰慕负责的“诗词互动区”也格外热闹,几位提前来帮忙的学生正忙着裁宣纸、研墨。一个叫小宇的男孩,忍不住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了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虽然字迹稚嫩,却引得周围人连连称赞。凰慕笑着说:“等游园会开始,写得好的诗句还能贴在‘诗画墙’上,让大家一起欣赏。”

游园会开幕当天,柳岸里的巷口挤满了游客。穿着汉服的工作人员在入口处引导,给每位游客发一张“游园打卡券”——集齐“汉服体验”“糕点手作”“诗词互动”三个印章,就能兑换一份限量版桃花糕礼盒。

“汉服体验区”前,游客排起了长队。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女儿挑选汉服,小女孩一眼就看中了一件浅粉色襦裙,裙摆上绣着小小的桃花:“妈妈,我要穿这件,像小仙女一样!”工作人员耐心地帮小女孩系好腰带,戴好竹编斗笠,还在她的发间别了一朵布艺桃花。小女孩对着镜子转了一圈,开心地拉着妈妈去拍照。

“糕点手作区”里,张师傅正手把手教一位老奶奶做桃花糕。老奶奶的手有点抖,压模具时总压不完整,张师傅就握着她的手一起用力:“慢慢来,不用急,咱们做的是心意,好不好看都没关系。”老奶奶笑着点点头,当看到自己压出的桃花纹样慢慢成型时,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戏台前,“诗画汉服秀”准时开始。模特穿着“桃花诗”“荷塘月色”等系列汉服依次登场,有的手持桃花枝,有的捧着荷花酥,走秀间隙还穿插着诗词朗诵。当穿着“梅影丝绒裙”的模特走上台时,台下瞬间响起掌声——中西融合的设计既优雅又时尚,不少游客举着手机拍照,还有人小声赞叹:“原来汉服还能这么美!”

“诗词互动区”的“诗画墙”前,也贴满了游客写的诗句。有稚嫩的儿童字体,有娟秀的女生笔迹,还有苍劲的老人墨宝,每一句都透着对春天的喜爱。小宇写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被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他拉着凰慕的手,骄傲地说:“老师,我的字也能上墙啦!”

傍晚时分,游园会接近尾声,不少游客拿着打卡券兑换礼盒,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一位从外地来的游客说:“这次游园会太有意思了,不仅穿了汉服、做了糕点,还写了诗词,感觉真正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以后肯定还会来。”

五月初,“轻折柳”团队根据游园会的反响,推出了“汉服糕点研学课”,面向中小学生开放。课程分为“汉服文化讲解”“糕点手作体验”“诗词创作”三个环节,每周六在体验店开课,还会邀请学校的语文老师来讲解诗词,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一期研学课上,二十个孩子坐满了体验店的院子。樊赟先给大家讲汉服的历史:“咱们今天穿的襦裙,在唐代就很流行了,不同朝代的汉服款式不一样,纹样也有不同的寓意,比如桃花纹样象征春天,荷花纹样象征纯洁。”她还拿出不同朝代的汉服模型,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糕点手作环节,张师傅教孩子们做简易版桃花糕。孩子们戴上小围裙,像模像样地揉面团、压模具,有的孩子把面团揉成了小球,有的把模具压反了方向,却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叫萌萌的小女孩,在糕点上用食用色素画了个小小的汉服小人,开心地说:“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让她也尝尝我做的‘汉服糕点’。”

诗词创作环节,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与春天相关的诗句。老师先念了一句“春眠不觉晓”,孩子们立刻跟着念,有的还举手背诵自己知道的其他诗句。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写一句关于“汉服”或“糕点”的小诗。萌萌写了句“汉服穿身上,糕点甜心里”,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引得大家阵阵掌声。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都带着自己做的桃花糕和写的小诗,开心地回家。萌萌的妈妈来接她时,萌萌立刻把糕点递过去:“妈妈,你快尝尝,这是我做的,上面还有我画的汉服小人呢!”妈妈咬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买的还甜,以后你要多来上这样的课,多了解传统文化。”

随着研学课的走红,不少学校都来寻求合作,希望能把课程引进校园。樊赟和团队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了不同时长的课程——有适合低年级的“汉服糕点半日营”,也有适合高年级的“非遗文化一日研学”,还会根据学校的特色,加入陶瓷手作、刺绣等其他非遗项目。

六月的柳岸里,蝉鸣阵阵,体验店的院子里,孩子们正忙着做荷花酥。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桂花树下,翻着新的合作意向书——有出版社希望把研学课的内容编成绘本,有电视台想拍摄“非遗研学”纪录片,还有海外的文化机构邀请她们去开设类似的课程。

“咱们可以把研学课的内容做成线上课程,”樊赟指着意向书,“让不方便来现场的孩子,也能跟着视频学做糕点、了解汉服文化。”倾喃补充道:“绘本可以加入更多互动元素,比如可粘贴的汉服纹样、简易的糕点制作步骤图,让孩子们能边看边玩。”

凰慕望着院子里认真做糕点的孩子们,眼里满是期待:“咱们从做汉服开始,到现在做糕点、开研学课,把非遗文化带到了更多孩子身边,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未来,咱们还要让更多人爱上非遗,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慢慢长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