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12章 感觉自己也跟着重温了传统文化,太有意义了

七月的浏阳桃花村,荷风送爽,“夏季刺绣营”的营地被一片绿意环绕。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支起了十几张竹桌,每张桌上都摆着浅粉色棉布、彩色丝线、竹绷和刺绣针——这些都是樊赟和团队提前准备好的,棉布上印着简化的荷花纹样,丝线则选了柔和的浅粉、浅绿、米白三色,既适合孩子上手,又能绣出夏日的清新感。

开营第一天,三十组亲子家庭早早来到营地。当孩子们看到桌上的刺绣工具时,立刻围了上来,有的好奇地摸了摸竹绷,有的拿着丝线在手里绕圈。一位妈妈笑着说:“我家孩子平时总爱玩手机,这次听说要学刺绣,特意提前一天就把指甲剪短了,说怕勾到线。”

倾喃负责亲子刺绣课的教学,她先给大家演示如何把棉布固定在竹绷上:“双手握住竹绷的内外圈,把布放在中间,轻轻拉紧,再把外圈扣上——记住哦,布要拉得平整,这样绣出来的花纹才不会歪。”孩子们跟着做,有的力气小,拉不动竹绷,家长就帮忙按住外圈,亲子间的互动格外温馨。

接下来教“长短针绣法”,倾喃拿着针,在布上演示:“长针从布的背面穿上来,拉到花纹的另一端再穿下去,短针就跟在长针旁边,补满空隙,像给荷花‘铺花瓣’一样。”一个小女孩学得格外认真,她的妈妈在旁边耐心地帮她穿线,母女俩一起绣出第一片荷花花瓣时,小女孩兴奋地举着竹绷给倾喃看:“老师!你看我绣的花瓣,像不像真的荷花?”

樊赟则在营地的另一角,开设了“非遗小课堂”,给家长和孩子讲荷花纹样的历史:“咱们中国古代,荷花是‘君子之花’,很多服饰、陶瓷上都有荷花纹样,比如宋代的刺绣手帕、明代的青花瓷,都能看到荷花的影子。”她还带来了几件荷花纹样的非遗藏品——一块清代的荷花刺绣手帕、一个现代复刻的荷花纹青花瓷瓶,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傍晚时分,营地组织了“荷花茶会”。凰慕带着大家用宋代的“三指握盏”礼仪喝茶,还教孩子们唱改编版的浏阳山歌《荷花谣》:“桃花村,荷花开,绣朵荷花戴起来~”孩子们跟着唱,有的还边唱边晃着手里的刺绣竹绷,院子里满是歌声和笑声。一位爸爸感慨地说:“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做手工,这次不仅和孩子一起绣了荷花,还学了古代礼仪,感觉自己也跟着重温了传统文化,太有意义了。”

刺绣营的最后一天,营地举办了“亲子绣品展”。三十组家庭的作品被整齐地挂在院子里的绳子上,有的绣了完整的荷花,有的绣了荷花和小鱼,还有的在荷花旁边加了自己的名字,每一件都充满了童真与爱意。

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和妈妈一起绣了一幅“荷花与汉服小人”——布上的荷花用浅粉色丝线绣成,旁边的汉服小人穿着浅青色襦裙,正是她在冬令营穿的款式。小女孩拉着樊赟的手,骄傲地介绍:“这个汉服小人是你,我想把你绣在上面,以后看到它,就想起冬令营和刺绣营的日子。”樊赟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谢谢你,这是我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

展会上,还评选出了“最具创意绣品”“最工整绣品”“最温馨亲子绣品”三个奖项。获奖的家庭不仅得到了“轻折柳”定制的陶瓷小摆件,还获得了参加“秋季染布营”的优先名额。一位获得“最温馨亲子绣品”的妈妈说:“这次刺绣营让我和孩子的关系更亲近了,以后只要有‘轻折柳’的活动,我们都会来参加。”

闭营仪式结束后,家长们纷纷围着樊赟三人,询问后续的活动安排。有的希望能增加“成人刺绣课”,有的建议开设“家庭陶瓷手作课”,还有的想让孩子加入“非遗小传承人”计划,长期学习非遗手艺。樊赟一一记下大家的建议,笑着说:“大家的需求我们都会考虑,以后我们会推出更多样的非遗活动,让更多家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离开桃花村时,孩子们都舍不得走,有的抱着自己的绣品,有的拉着学徒的手,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开始。樊赟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这些孩子,就像非遗传承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八月的柳岸里,工作室的染坊里飘着淡淡的草木香。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忙着为“秋季染布营”准备染料——用桂花、枫叶、柿子皮等秋季常见的植物,熬制出不同颜色的染液。染坊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刚染好的布料,有浅黄色的桂花染、浅红色的枫叶染、浅棕色的柿子皮染,每一块都透着自然的柔和。

“这次染布营,咱们要教大家‘扎染’和‘植物染’两种工艺,”樊赟指着架子上的布料,对团队的学徒说,“扎染适合做围巾、手帕,植物染则可以染t恤、帆布包,让大家能把染好的作品日常使用,真正让非遗融入生活。”倾喃补充道:“我们还准备了亲子款的帆布包,让家长和孩子能一起染,做一对独一无二的‘亲子包’。”

九月初,“秋季染布营”在云南扎染村如期开营。这里是“轻折柳”合作多年的非遗基地,村里的老匠人段师傅,特意带着村民们准备了扎染用的工具和布料。开营当天,段师傅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扎布”:“把布折成你喜欢的形状,用绳子扎紧,扎得越紧,染出来的花纹越明显——大家可以扎成星星、月亮,也可以扎成小动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孩子们兴奋地动手尝试,有的把布折成正方形,扎出“田字纹”;有的把布卷成圆筒,扎出“螺旋纹”;还有的在布上缝出小口袋,里面塞上文殊果,染出“点状纹”。一位小男孩,在妈妈的帮助下,把布扎成了恐龙的形状,他笑着说:“我要染一块恐龙花纹的布,做一条围巾,冬天戴!”

染布环节,樊赟教大家用柿子皮染液染布:“把扎好的布放进染液里,轻轻搅拌,让布充分吸收染液,染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孩子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布放进染缸,有的还时不时把布拿出来看看,期待着颜色的变化。当扎好的布被拆开,露出里面独特的花纹时,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喜的叫声:“哇!我的星星花纹出来了!”“我的恐龙花纹好酷啊!”

染布营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带着自己的作品——扎染围巾、植物染t恤、亲子帆布包,开开心心地回家。段师傅看着大家的作品,笑着对樊赟说:“你们把非遗做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样子,让更多人愿意学、愿意用,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十月的柳岸里,秋意渐浓,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新一年的“四季非遗营”计划图——春季陶瓷营增加“亲子拉坯课”,夏季刺绣营推出“非遗刺绣首饰课”,秋季染布营新增“植物染家居饰品课”,冬季礼仪营则计划和铜官窑博物馆合作,开展“陶瓷礼仪研学”活动。

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翻着家长和孩子的反馈问卷。有的孩子写道:“我最喜欢染布营,希望下次能染一件汉服!”有的家长建议:“希望能增加‘非遗美食课’,让孩子学做传统点心,比如桃花糕、桂花糕。”三人边看边讨论,凰慕笑着说:“咱们可以在冬季礼仪营里加一节‘非遗美食小课堂’,教大家用宋代的‘分茶’技艺做茶点,既符合礼仪主题,又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十一月初,三人收到了温哥华国际非遗文化展的邀请,希望她们明年四月能再次参展,还邀请她们举办“中国非遗礼仪专场”,向海外观众展示唐代拱手礼、宋代饮茶礼、明代束发礼等传统礼仪。樊赟看着邀请函,兴奋地说:“这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的好机会,咱们可以带着孩子们的陶瓷作品、刺绣作品一起去,让海外观众看到非遗传承的新力量。”

十二月的柳岸里,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工作室的染坊里,学徒们正忙着熬制蜡梅染液,为冬季礼仪营准备布料;陶瓷工坊里,李师傅带着大家做迷你瓷坯,上面要刻上冬季的蜡梅纹样;刺绣区里,倾喃正教大家绣蜡梅缠花,准备作为冬季礼仪营的纪念品。

樊赟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雪景,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三年前,自己和倾喃、凰慕在柳岸里开起这间小工作室,只是想把喜欢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如今,她们不仅做成了“四季花旅”,还推出了“四季非遗营”,和剧组合作推广非遗礼仪,把中国非遗带到了海外。

倾喃和凰慕走过来,递给樊赟一杯刚泡好的蜡梅茶。三人看着窗外的雪景,喝着温热的茶,聊着未来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