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1章 把蝴蝶纹绣在齐胸襦裙的裙摆,再用缠花做蝴蝶的翅膀

腊月初的柳岸里,雪后初晴。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槐树枝桠,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轻折柳”工作室的暖炉旁,玛丽正仔细打包行李——她要回里昂了,临走前特意把法式刺绣工具、未完成的薰衣草纹样布料,还有和大家一起做的“中法融合”手作整理好,一部分留给工作室当纪念,一部分装进箱子,说要“把柳岸里的温度带回法国”。

送玛丽去机场那天,巷里的居民都来送行。张叔塞给她两罐桂花酱:“早上刚熬的,配面包吃,就像在柳岸里一样;”陈爷爷递来个迷你竹编篮,里面放着朵樊赟做的腊梅缠花:“拿着当个念想,明年春天要是来,咱们一起去看郁金香;”朵朵抱着自己画的“柳岸里四季图”,踮着脚递给玛丽:“姐姐,这上面有你教我做的刺绣,想我的时候就看看。”

玛丽红着眼眶,一一收下礼物,紧紧抱了抱樊赟、倾喃和凰慕:“谢谢你们,在锦川的这些日子,是我最珍贵的回忆。以后我会在里昂继续推广中国非遗,咱们常视频,等花田的花开了,我一定回来。”飞机起飞时,玛丽发来消息,附了张舷窗外的云海照片,配文:“柳岸里的春天,我记在心里了。”

送走玛丽后,三人回到工作室,看着她留下的法式刺绣线和设计稿,心里虽有不舍,却也多了份对未来的笃定。凰慕翻出笔记本,指着之前写的“国内非遗创新计划”说:“玛丽回去了,咱们正好集中精力做国内的事——之前和西南非遗工坊聊的合作,现在可以推进了;还有年轻设计师的联名款,也该提上日程。”

倾喃点头,拿出手机翻出西南非遗工坊的资料:“他们擅长苗绣和银饰,要是能和咱们的汉服、缠花结合,肯定能碰撞出新花样。比如用苗绣做汉服的衣襟纹样,再搭配银质缠花发簪,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樊赟也来了兴致,当即拿出纸笔,勾勒出苗绣缠花的初步设计:“苗绣的色彩鲜艳,缠花的立体感强,两者结合,视觉效果肯定好。”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忙着对接国内的合作。凰慕带着设计稿,去西南非遗工坊实地考察——在苗寨里,她看到绣娘们飞针走线,银匠师傅敲打着银片,心里满是触动:“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太多智慧,咱们要做的,就是帮它们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绣娘阿依听说要合作汉服,当即就拿出珍藏的老绣片:“这是我奶奶传下来的,上面的凤凰纹,最适合做汉服的披风。”

樊赟则留在工作室,研究苗绣与缠花的融合技法——她把苗绣的平针绣和缠花的立体绕线结合,做出朵“凤凰缠花”,金线勾勒的翅膀上,缀着细小的苗绣亮片,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倾喃则忙着整理合作方案,把苗绣银饰、汉服设计、市场推广的细节一一敲定,还特意加入“非遗传承课”计划,邀请西南非遗匠人来柳岸里开课,让更多人学苗绣、懂银饰。

合作方案确定那天,三人视频连线西南非遗工坊的负责人。阿依拿着樊赟设计的“凤凰缠花”样品,笑着说:“咱们的手艺能一起发光,太好啦!下个月我就带绣娘们去柳岸里,咱们一起做第一批联名汉服。”凰慕看着屏幕里热情的阿依,在笔记本上写下:“辞旧迎新,非遗同行,国内新程,自此启航。”

傍晚时分,三人坐在后院的凉棚下(虽冷,但晒得到太阳),喝着热茶。樊赟手里攥着“凤凰缠花”,倾喃翻着西南苗寨的照片,凰慕则规划着接下来的行程。远处的巷口,张叔的小吃铺飘出热干面的香气,王婶带着邻居们在缝新年的汉服小布偶,柳岸里的冬天,虽少了份法国友人的陪伴,却多了份深耕国内非遗的坚定。她们知道,新的挑战和机遇就在眼前,而“轻折柳”的故事,也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翻开更热闹的篇章。

腊月中旬,西南苗寨的绣娘阿依带着五位绣娘,如约来到柳岸里。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苗服,头上戴着银饰,刚走进工作室,银饰碰撞的“叮叮”声就吸引了巷里的居民——张叔放下手里的面碗,王婶停下缝布偶的针,都围过来看热闹:“这就是要和咱们合作的苗绣师傅吧?衣服真好看!”

阿依笑着拿出带来的苗绣作品——有绣着蝴蝶纹的背扇,有缀着银片的围裙,还有绣满花鸟的老绣片,每一件都透着细腻的针脚。“这些都是咱们苗寨的老手艺,”阿依指着蝴蝶纹背扇说,“蝴蝶在咱们苗家是吉祥的象征,要是绣在汉服的裙摆上,肯定好看。”樊赟当即就拿出汉服纸样,和阿依一起比划:“咱们把蝴蝶纹绣在齐胸襦裙的裙摆,再用缠花做蝴蝶的翅膀,让它看起来像要飞起来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成了苗绣与汉服融合的“创意工坊”。绣娘们每天坐在暖炉旁,飞针走线绣着纹样——阿依负责设计蝴蝶纹的整体布局,其他绣娘则分工绣花瓣、绣叶脉;樊赟在旁边做缠花,用金线和彩线做出立体的蝴蝶翅膀,等绣娘们绣好平面纹样,再把缠花缝上去,让蝴蝶“立”在裙摆上;倾喃则忙着记录创作过程,拍照片、录视频,打算做成“非遗融合日记”,分享给更多人;凰慕则联系面料厂,定制适合绣苗绣的厚缎布料,还特意选了浅粉色、碧绿色等柔和的颜色,让苗绣的鲜艳能更好地凸显出来。

合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苗绣的纹样繁复,绣一件裙摆需要七八天,而汉服的工期紧张,绣娘们经常加班到深夜;缠花与苗绣的衔接也需要反复调整——一开始缝上的缠花总显得突兀,樊赟和阿依一起琢磨,把缠花的边缘绣上细小的苗绣针脚,让两者浑然一体。“手艺的融合,就得慢慢磨,”阿依摸着调整好的裙摆,笑着说,“磨好了,就是最好看的样子。”

巷里的居民也主动来帮忙。王婶每天给绣娘们送热汤,说要“补补身子,好绣出更美的花”;李爷爷则教绣娘们写毛笔字,绣娘们还把“福”字绣在小荷包上,送给大家当礼物;朵朵和福利院的孩子们,也常来工作室帮忙穿线,看着绣娘们绣出的蝴蝶,眼里满是崇拜:“阿依阿姨,你们绣的蝴蝶,比真的还好看!”

第一批联名汉服完成那天,工作室里挤满了人。五套汉服挂在展示架上——浅粉色的齐胸襦裙,裙摆绣着苗绣蝴蝶,缀着缠花翅膀;碧绿色的宋制褙子,衣襟绣着苗家的花鸟纹,领口别着银质缠花发簪;还有套红色的婚服,裙摆绣着百鸟朝凤,凤冠上缀着苗银和缠花,格外华丽。阿依穿着红色婚服,转了个圈,银饰和缠花一起晃动,引得大家拍手叫好:“这才是咱们中国非遗该有的样子!”

凰慕把联名汉服的照片发到网上,很快就引来了关注——有汉服店想批量订货,有文化机构想邀请她们办展,还有高校想请阿依和樊赟去讲非遗融合课。“咱们的手艺,真的被更多人看见了,”阿依看着手机里的留言,眼眶有些发红,“以后咱们还要合作更多款式,把苗绣和汉服的美,传得更远。”

绣娘们要回苗寨那天,三人特意准备了礼物——给每位绣娘送了套缠花工具,还有柳岸里的桂花糕。阿依拉着樊赟的手说:“开春咱们再合作,我带更多绣娘来,咱们做套‘苗汉融合’的四季汉服。”樊赟点头,手里攥着阿依送的苗绣小荷包:“一定,到时候咱们还在柳岸里,一起绣出春天的花。”

送绣娘们离开后,三人坐在工作室里,看着联名汉服。倾喃翻着“非遗融合日记”的照片,笑着说:“原来国内的非遗合作,能这么热闹。”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苗绣遇汉服,非遗绽新颜,挑战成机遇,未来更可期。”窗外的阳光洒在汉服上,蝴蝶纹和缠花在光里仿佛真的动了起来,柳岸里的冬天,因为这场国内非遗的碰撞,变得格外有力量。

春节临近,柳岸里的年味越来越浓。巷口挂起了红灯笼,张叔的小吃铺推出了“非遗年味套餐”——热干面配苗绣纹样的糖画,王婶带着邻居们缝的“苗汉融合”汉服小布偶,成了孩子们最爱的新年礼物。“轻折柳”工作室的展示架上,除了和苗寨合作的联名汉服,还多了些新的“新春非遗手作”——樊赟做的苗银缠花福字,倾喃画的苗汉纹样年画,凰慕设计的“非遗新年礼包”,里面装着春联、挂饰和手作小样。

这天上午,三人正忙着打包“非遗新年礼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门口的风铃响了——是位年轻的设计师林溪,手里拿着本设计册,脸上满是期待:“我关注你们很久了,特别喜欢你们做的苗汉融合汉服,想和你们合作,做一批‘非遗年轻化’的设计,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手艺。”

凰慕请林溪坐下,翻看着她的设计册——里面有印着苗绣纹样的卫衣,有缀着缠花的帆布包,还有用苗银元素做的首饰,每一件都透着时尚感。“你的设计很有想法,”凰慕笑着说,“咱们可以合作‘非遗潮品’系列,把苗绣、缠花这些手艺,融入到日常穿搭里,让非遗不再是‘老古董’。”

林溪当即就来了兴致,拿出笔和三人一起讨论:“咱们先做帆布包和卫衣,帆布包上绣简化的苗绣蝴蝶,再缝个迷你缠花挂饰;卫衣用浅色系,袖口绣小朵的缠花,领口加苗银的小扣子,既低调又有特色。”樊赟补充道:“缠花可以做可拆卸的,方便清洗,还能让用户自己换款式;苗银扣子也可以做小一点,避免太笨重。”

合作计划确定后,三人分工忙碌。樊赟负责做可拆卸缠花和苗银小扣子,她特意把缠花做得小巧精致,用轻便的丝线,让挂在帆布包上不会太重;倾喃则和林溪一起,调整苗绣纹样的简化版,既要保留传统韵味,又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凰慕则联系工厂,确定面料和生产细节,还特意要求用环保材料,说要“把传统与环保结合,也是一种创新”。

合作过程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简化苗绣纹样时,林溪想把蝴蝶纹改得更抽象,阿依(视频连线时)却觉得太失去传统味道,两人争论了好几次。最后倾喃提出折中方案:“保留蝴蝶的整体形态,把繁复的叶脉改成简单的线条,既保留苗绣的辨识度,又符合现代设计。”阿依和林溪都点头,这个方案才定下来。

还有个难题是苗银扣子的量产——手工做的苗银扣子太慢,工厂批量生产又容易失去质感。凰慕带着林溪去西南苗寨,找到银匠师傅,一起研究出“半手工半机器”的方法:机器做出扣子的基础形状,银匠师傅再手工敲出细小的纹路,既保证效率,又保留手工的温度。“非遗的创新,不是丢了传统,而是找个好办法让它活下去,”银匠师傅拿着做好的扣子,笑着说。

“非遗潮品”系列第一批产品完成那天,三人在工作室办了场小型展示会,邀请巷里的居民和年轻游客来体验。年轻人拿着帆布包,兴奋地试着换不同的缠花挂饰;张叔的女儿穿着苗绣卫衣,拍了照片发朋友圈,很快就有朋友问在哪里买。“咱们的潮品,真的抓住年轻人的心了,”林溪看着热闹的场景,笑着说,“以后咱们还要做更多款式,比如非遗元素的围巾、帽子,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穿非遗。”

春节前,“非遗潮品”系列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售,很快就卖空了第一批。有位大学生在评论里写道:“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现在背着缠花帆布包、穿着苗绣卫衣,才发现传统手艺可以这么潮。”凰慕把评论念给大家听,笑着说:“这就是咱们做创新的意义——让非遗走进日常,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除夕夜,三人坐在工作室的暖炉旁,看着窗外的烟花。樊赟手里攥着新做的“龙形苗银缠花”,倾喃翻着“非遗潮品”的订单,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新春新思,非遗焕新,国内创新路,越走越宽。”她们知道,和林溪的合作只是国内创新的开始,接下来还有“苗汉四季汉服”“非遗进校园深化计划”,还有更多关于传统与创新的故事,等着在柳岸里的新一年,慢慢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