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10章 做套能‘暖手又暖心\’的配饰,再捐给山区的孩子

锦川市的冬天总爱下些细碎的雪,落在柳岸里的青石板路上,转眼就化成湿漉漉的水痕。“轻折柳”工作室的玻璃窗上蒙着层薄雾,樊赟正坐在暖炉旁缠银线,指尖的金丝在暖光里泛着软润的光,倾喃则趴在桌边,对着手机屏幕轻声细语——是在跟福利院的朵朵视频,讲新学的汉服小故事。

突然,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一声,冷风裹着个人影闯进来。那人拍了拍肩上的雪,摘下毛线帽,露出张熟悉的脸——是之前在夜市跟樊赟抢摊位、后来成了朋友的手工银匠阿夏。她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笑:“好久不见,我来蹭杯热茶。”

原来,阿夏之前去云南学习古法银饰技艺,这刚回来就直奔柳岸里。她打开帆布包,掏出一堆小银饰:“你们看,这是我在云南学做的‘雪花银簪’,特意带回来给你们当伴手礼。”樊赟接过银簪,指尖触到冰凉的银面,上面刻着细密的雪花纹,轻轻一转,还能看到藏在花蕊里的“暖”字,忍不住笑了:“你这手艺,倒是比以前更精细了。”

阿夏喝着倾喃泡的桂花茶,说起在云南的经历:“那边有个老银匠,做了一辈子银饰,他说‘好的银饰要带着温度’,我突然就想起你们——你们做汉服妆造,不也是在给衣服、给人添温度吗?”凰慕眼睛一亮,放下手里的策划案:“说到温度,咱们要不要搞个‘冬日暖饰计划’?把你的银饰、我的策划、樊赟的缠花结合起来,做套能‘暖手又暖心’的配饰,再捐给山区的孩子。”

四人一拍即合,当即就分工忙活起来。阿夏负责做银质暖手炉的外壳,在炉身上刻上柳岸里的街景;樊赟用加了绒毛的丝线缠花,做成炉盖的装饰,既好看又保暖;凰慕则联系山区学校,统计孩子们的需求,还设计了“暖饰认捐”活动——网友可以认捐暖手炉,工作室会在炉身上刻上认捐人的名字,再附上手写的祝福卡片;倾喃则负责拍视频,记录暖手炉的制作过程,让大家看到每件配饰背后的心意。

制作过程中,还出了个小插曲——阿夏带来的银料不够,樊赟当即就把自己珍藏的旧银簪找出来,敲碎了重新熔铸:“这些旧簪子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做成暖手炉,给孩子们带去点温暖。”阿夏看着她手里的银簪,眼眶一热:“我这就联系云南的老银匠,让他再寄些银料过来。”

很快,第一批暖手炉就做好了。银质的炉身泛着柔和的光,炉盖上的缠花带着绒毛的暖意,打开炉盖,还能看到里面刻着的小句子——“愿你手暖,心更暖”“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倾喃把暖手炉打包好,还附上孩子们画的汉服小画,一起寄往山区。

没过多久,山区学校就发来照片——孩子们捧着暖手炉,坐在教室里看书,脸上带着腼腆的笑,还有个小姑娘把暖手炉抱在怀里,对着镜头比了个耶。阿夏看着照片,笑着说:“以后每年冬天,咱们都做暖手炉吧,把柳岸里的温暖,一直传下去。”凰慕点点头,在策划案上写下:“温暖不分远近,心意总能抵达。”

年后的柳岸里,总带着股懒洋洋的暖意。巷口的迎春花刚开,就有位背着画板的姑娘,每天都坐在“轻折柳”门口写生。她画得很认真,连工作室窗台上樊赟做的缠花、门口挂着的竹编灯笼,都细细地画在纸上,笔触温柔得像春天的风。

这天,樊赟送客人出门,正好撞见姑娘在画她新挂的桃花缠花,忍不住停下脚步:“你这画,倒把我的缠花画活了。”姑娘吓了一跳,手里的画笔差点掉在地上,抬头看见樊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叫林溪,是个插画师,觉得你们工作室特别有味道,就忍不住想画下来。”

倾喃听见声音,端着两杯茶走出来,邀请林溪进工作室坐。林溪看着墙上挂着的汉服、展示柜里的非遗配饰,眼睛都亮了:“我一直想做套‘古风插画集’,把传统文化画进画里,可总找不到合适的灵感,今天看到你们的工作室,突然就有想法了!”

凰慕当即就来了兴趣:“咱们可以合作啊!你把我们的汉服、非遗配饰画进插画,我们把你的插画印在汉服、手帕上,做成‘插画汉服系列’,肯定特别受欢迎。”林溪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溪成了“轻折柳”的常客。她跟着樊赟学做缠花,把缠花的制作过程画成步骤图;跟着倾喃去福利院,把孩子们穿汉服的样子画进插画;还跟着陈爷爷去竹编坊,画下老匠人编竹帽的场景。她的画里,既有柳岸里的烟火气——巷口的热干面摊、卖冰粉的张奶奶,也有传统文化的雅致——穿汉服的姑娘、做非遗的匠人,每一笔都透着温柔。

可就在插画集快完成时,林溪却犯了愁——她想在插画里加些手写的古诗词,可自己的字不好看。倾喃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苏墨的字就很好看,咱们请他来帮忙。”苏墨听说后,当即就答应了,还特意练了几种字体,有飘逸的行书,也有可爱的楷书,根据插画的内容搭配不同的字体。

很快,“轻折柳x林溪”古风插画集就完成了。凰慕把插画印在棉麻布料上,做成了汉服、手帕、笔记本;樊赟则根据插画里的图案,做了同款缠花发簪;倾喃则在工作室里设了个“插画展”,把林溪的原画挂在墙上,还放了些印着插画的小礼物,供客人免费领取。

插画集发布当天,工作室里挤满了人。有来买插画汉服的姑娘,有来打卡插画展的游客,还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指着插画里的非遗技艺,给孩子讲传统文化的故事。林溪看着眼前的热闹,拉着三人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的插画有了‘温度’,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凰慕笑着说:“这是咱们一起的功劳。以后咱们还可以合作更多系列,把柳岸里的故事、传统文化的美,都画进画里,穿在身上。”樊赟和倾喃都点头,窗外的迎春花正开得热闹,柳岸里的春天,仿佛也因为这些温暖的合作,变得更加明媚了。

柳岸里的夏天,总少不了蝉鸣和冰粉的甜香。“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里,凰慕搭了个小凉棚,樊赟在凉棚下种了些牵牛花,倾喃则摆了张竹桌,每天午后都在这里煮冰粉,等着朋友们来聊天。

这天下午,张叔突然提着个大西瓜来后院,擦着汗说:“丫头们,有个好消息!巷里要搞‘柳岸里夏日文化节’,想请你们当牵头人,把咱们巷的特色都展示出来。”凰慕当即就来了精神,把西瓜放在井里冰镇着,拿出笔记本开始写策划案:“咱们可以搞个‘巷陌市集’,让巷里的商户都来摆摊,再加上汉服秀、非遗体验,肯定热闹!”

可消息传出去后,却有商户犯了难——巷里的老商户大多是卖热干面、杂货的,不知道该怎么跟“文化节”结合。倾喃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咱们帮你们改造!”她和凰慕、樊赟一起,挨家挨户给商户出主意:给张叔的热干面摊设计了“古风招牌”,在摊位上挂些竹编灯笼;给卖杂货的王婶设计了“非遗杂货角”,摆上陈爷爷编的竹篮、樊赟做的缠花;还给修表铺的李爷爷设了个“时光角”,展示他修过的老钟表,旁边放着汉服老照片。

文化节当天,柳岸里被装点得格外热闹。巷口挂着红灯笼和彩旗,“巷陌市集”里,张叔的热干面摊前排起了长队,王婶的杂货角挤满了挑竹篮、选缠花的客人,李爷爷的“时光角”则围满了听故事的孩子。樊赟在市集中间搭了个小舞台,带着学徒们表演缠花制作,还教游客做简单的布贴画;倾喃则穿着汉服,带着大家逛市集,讲解柳岸里的历史和商户的故事;凰慕则负责协调各个摊位,确保市集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热闹的还要数汉服秀环节。不仅有工作室的客人穿着汉服走秀,巷里的居民也主动报名——张叔的女儿穿着明代袄裙,王婶的孙子穿着改良汉服,连李爷爷都穿上了樊赟特意给他做的素色长袍,虽然有些拘谨,却引得台下阵阵掌声。走秀结束后,大家还一起跳了古风舞蹈,巷里的大人小孩都跟着跳,笑声、歌声飘满了整条巷子。

文化节快结束时,巷里的居民们一起在凉棚下吃西瓜、聊家常。张叔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巷里的日子平淡,没想到搞次文化节,这么热闹,还让更多人知道了咱们柳岸里。”王婶也点头:“多亏了你们三个丫头,让咱们巷的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了。”

凰慕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满是成就感:“其实咱们柳岸里藏着很多宝贝,有老商户的手艺,有居民的热情,还有传统文化的根。以后咱们可以多搞些这样的活动,让柳岸里一直这么热闹下去。”樊赟和倾喃都点头,凉棚下的牵牛花正开得鲜艳,夏风吹过,带着花香和笑声,在柳岸里的夜色中轻轻散开,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