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4章 被嘲笑“穿汉服像唱戏”时,站出来帮她说话的人

锦川市的初冬总带着些料峭的风,可“轻折柳”的工作室里却暖得很——染布老匠人带着两个徒弟,正围着铜锅煮染料,靛蓝色的热气裹着草木香,在屋里绕成温柔的圈。老匠人把一块刚染好的布料递到樊赟手里:“丫头,这‘蓼蓝染’的手艺,往后可得靠你们年轻人传下去了。”

原来,上个月市里非遗保护中心找上门,想让“轻折柳”牵头做“非遗汉服融合项目”,把锦川本地的蓼蓝染、竹编、银饰锻打等非遗技艺,都融入汉服设计里。凰慕当时就拍了胸脯:“咱们不仅要做衣服,还要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美!”

可项目刚启动,就遇到了难题——竹编老艺人陈爷爷不愿意合作。老人守着城郊的竹编坊,一辈子只做竹篮竹筐,觉得“竹编跟汉服搭不上边”。倾喃跟着凰慕跑了三趟竹编坊,每次都被陈爷爷拿着竹刀“赶”出来。第三次去时,倾喃看见陈爷爷的小孙子蹲在门槛上,拿着竹条编小蚂蚱,编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她心里忽然有了主意。

第二天,倾喃带着樊赟做的缠花发簪,又去了竹编坊。她没提合作的事,只是蹲在地上,跟着小男孩学编竹蚂蚱。陈爷爷坐在门口抽旱烟,看着倾喃手指被竹条划出血印还笑着说“快学会了”,脸色渐渐软下来。倾喃趁机掏出手机,给老人看之前拍的古法染布汉服照片:“陈爷爷,您看这布是老匠人染的,要是配上您编的竹纹腰带、竹编发冠,是不是更特别?您的竹编能装菜,也能装下姑娘们的汉服梦啊。”

陈爷爷盯着照片看了半天,突然把旱烟锅往鞋底一磕:“丫头,我信你!但我有个条件,得让我教孩子们编竹编,不能让这手艺断了根。”凰慕当即就应下,还在工作室里隔出一块“非遗体验区”,摆上竹条、染料、银料,每周请老匠人们来开课。

第一次体验课那天,工作室挤得满满当当。陈爷爷教大家编竹编发钗,手指翻飞间,细竹条就变成了带着竹叶纹的钗头;银饰锻打匠人李师傅则教大家打银镯子,小锤子敲在银片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像在唱歌;樊赟和染布老匠人一起,教大家用蓼蓝染做小手帕,孩子们把染好的手帕系在手腕上,笑得像群小蝴蝶。

有个来体验的小姑娘,父母都是非遗传承人,她拉着樊赟的手说:“以前我觉得爸妈做的东西老气,今天才知道,原来这么好看!”倾喃把这一幕拍下来,做成短视频发在网上,配文“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穿在身上的浪漫”,很快就上了热搜。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甚至有外地游客专门来锦川,就为了参加“轻折柳”的非遗课。

凰慕趁机推出了“非遗汉服定制套餐”,每套汉服都搭配至少一种非遗配饰——蓼蓝染的披帛、竹编的发冠、银锻打的禁步。有位新娘定了这套套餐,婚礼当天穿着蓼蓝染的汉服,戴着竹编发冠,银禁步随着裙摆摇晃,引得来宾纷纷拍照。新娘说:“我想让我的婚礼,带着咱们锦川的文化味儿。”

项目越来越火,非遗保护中心特意给“轻折柳”颁发了“非遗传承示范点”的牌子。揭牌那天,陈爷爷带着孩子们,把编好的竹编灯笼挂满了工作室的门口,樊赟则给每位老匠人都做了支非遗元素的缠花发簪。倾喃看着眼前的热闹,轻声对凰慕和樊赟说:“咱们做的不只是汉服,是在给传统文化找新的出路啊。”凰慕笑着点头,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让非遗活在当下,让传统走向未来。”

第十二章 他乡故人

腊月的柳岸里总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这天“轻折柳”刚开门,就有个穿着驼色大衣的女人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行李箱,笑着说:“请问,这里是凰慕、樊赟、倾喃开的工作室吗?”

三人愣了半天,才认出眼前的人是苏晚——倾喃的高中同学,也是当年唯一一个在她被嘲笑“穿汉服像唱戏”时,站出来帮她说话的人。苏晚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这是时隔八年第一次回锦川。

倾喃激动地拉着苏晚的手,把她迎进工作室,樊赟赶紧泡了杯桂花奶茶,凰慕则拿出刚做好的“春节汉服策划案”,絮絮叨叨地讲着工作室的近况。苏晚听着听着,眼睛就红了:“我在国外总刷到你们的视频,看着你从当年那个不敢穿汉服的小姑娘,变成现在这么自信的样子,真为你高兴。”

原来,苏晚这次回来,是想请“轻折柳”帮她做一套汉服——她要在国外的“中国年”活动上穿,还想带着工作室的汉服去参展,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汉服文化。“国外很多人对汉服的印象还停留在‘古装’,我想让他们知道,汉服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就像你们做的这样。”苏晚说着,从行李箱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在国外拍的照片,有她在唐人街穿汉服的样子,也有外国人好奇触摸汉服的场景。

三人当即就答应了,凰慕专门做了“文化输出汉服方案”,根据国外“中国年”活动的主题,选了宋代的褙子和明代的马面裙,还在服装设计里加了不少锦川的元素——蓼蓝染的衬里、竹编的腰带、银锻打的扣子。樊赟则连夜赶制配饰,在缠花发簪上绣了“锦川”二字,还做了个小巧的银锁,里面刻着“故乡”。

苏晚试穿汉服那天,正好赶上工作室的非遗体验课。陈爷爷看着苏晚的汉服,笑着说:“丫头,你穿这身去国外,就是把咱们锦川的文化带出去了!”说着,还把自己编的竹编灯笼送给苏晚:“带上这个,让外国人也看看咱们的竹编手艺。”染布老匠人也拿出一块刚染好的蓼蓝染布料:“这个给你做披肩,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的染布有多好看。”

苏晚抱着这些礼物,眼泪止不住地掉:“谢谢你们,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出发去国外那天,三人去机场送她。苏晚穿着汉服,站在机场大厅里,不少人都围过来拍照,还有外国人好奇地问:“这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吗?真漂亮!”苏晚笑着点头,给他们讲汉服的历史,讲锦川的非遗技艺。

看着苏晚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倾喃轻声说:“原来,咱们的汉服不仅能温暖身边的人,还能把中国的美带到更远的地方。”樊赟攥着手里的缠花,笑着说:“等她回来,咱们再给她做套新的,让她下次带更多人来了解汉服。”凰慕则掏出笔记本,在“春节策划案”后面添了一行:“让汉服成为桥梁,连接故乡与远方。”

柳岸里的风还在吹,糖炒栗子的香气飘得很远,“轻折柳”的招牌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在诉说着,关于美、关于温暖、关于传承的故事,还在继续。

锦川市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轻折柳”的玻璃门上贴满了红色的窗花,都是陈爷爷带着孩子们编的竹编窗花,阳光透过竹纹照进来,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影。凰慕拿着张策划案,拍在樊赟和倾喃面前:“咱们办场‘暖冬汉服雅集’吧,让大家在冬天也能热热闹闹的!”

倾喃眼睛一亮:“好啊!咱们可以请苏墨弹古琴,陆衍带些古籍来,再让老匠人们来做非遗体验,肯定特别有意思。”樊赟也点头:“我再做些暖手的缠花手炉,给来的人当伴手礼。”

可雅集的场地却成了难题。原本定好的社区活动中心,临时被占用了,离雅集只有三天,三人急得团团转。凰慕带着倾喃跑遍了柳岸里的大街小巷,要么场地太小,要么租金太贵。就在两人垂头丧气地往回走时,巷口卖热干面的张叔喊住她们:“丫头,我这面铺后面有个小院子,虽然不大,但收拾收拾也能办活动,你们要是不嫌弃,就用呗!”

三人赶紧去看,院子里有棵老槐树,冬天虽然没了叶子,但枝桠舒展,正好能挂灯笼。张叔还说:“我再把面铺的桌子搬出来,给大家当茶桌,再煮些热干面、桂花糊,让大家暖和暖和。”樊赟当即就挽起袖子,带着学徒们打扫院子;凰慕则连夜修改策划案,把雅集分成了“古琴演奏”“古籍品读”“非遗体验”“汉服茶会”四个环节;倾喃则联系苏墨、陆衍和老匠人们,还在网上发了雅集的消息,没想到报名的人特别多。

雅集当天,小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和竹编窗花,老槐树上系着五颜六色的绸带,风一吹,绸带飘起来,像极了春天的花。苏墨坐在槐树下弹古琴,《梅花三弄》的旋律缓缓流淌,围坐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陆衍在院子的一角摆了张桌子,放着《天工开物》《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不少人凑过去,听他讲古籍里的汉服故事;陈爷爷和染布老匠人则在另一边,教大家编竹编、染手帕,孩子们围在旁边,手里拿着刚编好的竹编小蚂蚱,笑得格外开心。

樊赟在院子里摆了个小摊,卖自己做的缠花手炉和暖手宝,每个手炉上都绣着不同的花纹,有梅花、有竹枝,特别精致。有个小姑娘拿着手炉,拉着樊赟的手说:“姐姐,这个手炉好暖和,我要带回去给妈妈用。”樊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以后要是喜欢,就来工作室找姐姐学做缠花呀。”

倾喃则和张叔一起,给大家端茶送水。张叔煮的桂花糊甜滋滋的,热干面也香喷喷的,大家捧着热乎的食物,坐在院子里聊天,时不时有人穿着汉服站起来,走两步展示自己的衣裳,院子里满是笑声。有位阿姨拉着倾喃的手说:“姑娘,你们办的这雅集真好,让我们这些老人也感受了一把年轻人的热闹,还学到了不少传统文化。”

雅集快结束时,苏墨突然站起来,走到倾喃身边,拿起古琴,弹起了《凤求凰》。陆衍也笑着把凰慕拉到身边,手里拿着一本《诗经》,轻声念起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樊赟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掏出手机,把这温馨的一幕拍了下来。

雪又开始下了,小院子里的红灯笼在雪中显得格外温暖。倾喃看着身边的朋友们,看着满院子的欢声笑语,轻声说:“咱们的雅集,就像个温暖的小窝,把大家都聚在了一起。”凰慕点点头,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最冷的冬天,因温暖的相聚而变得滚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