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共振》的创作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阶段。许念将自己关在画室里,与画布上那些混沌的色彩和初具雏形的能量线条搏斗。江澈则进入了毕业论文答辩前的最后冲刺,两人虽同处一个屋檐下,却常常只在深夜才能碰面,彼此眼底都带着忙碌的青黑,却又有一种为各自目标奋斗的默契满足。
这天,许念在整理大学四年的旧物,为毕业离校做准备。在一个积了灰的纸箱底部,她翻出了一个略显陈旧的硬皮素描本。这不是她常用的本子,封面上用花体英文写着“Aurora Art Fund - Annual Review 201X”(极光艺术基金 - 年度回顾 201X年)。
许念蹙眉,她不记得自己接触过这个基金。带着一丝好奇,她翻开了扉页。
这是一本某个匿名艺术赞助基金的年度作品集,收录了当年受到其“新锐艺术家奖学金”资助的几位学生的作品和简介。年代有些久远,大概是他们刚入大学那一年。
她的目光随意扫过那些青涩却充满灵气的画作,直到在某一页骤然停住。
页面上,是一张小小的、像素甚至有些粗糙的照片。照片里,一幅色彩大胆、笔触却难掩生涩的油画静物习作,安静地待在某个老旧画室的角落。
那是她大一时画的。是她为了申请某个校内科创比赛,尝试融合传统静物与光影动态的一次失败尝试。因为觉得不够成熟,这幅画早在比赛落选后就被她遗弃在画室角落,连照片都未曾留存。
它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许念手指微颤,翻到作品的作者简介页。
「许念,美术学院大一。作品《流动的静默》展现出对动态光影与物体本质关系的敏锐感知,虽技法稚嫩,但内核独特,极具潜力。—— 极光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
评审评语旁,附有一张她入学时拍的证件照,青涩,带着未经世事的懵懂。
极光艺术基金……匿名赞助……
一个模糊的、几乎被她遗忘的记忆碎片闪过脑海。大一下学期,她确实收到过一封邮件,通知她获得了某个匿名艺术基金的奖学金,金额不高,但对她当时拮据的学生生活无疑是雪中送炭。她曾试图查询过这个基金,但信息极少,似乎只是个规模很小的私人基金会,她便没有再多想。
如今,这本年度回顾,这幅她早已遗忘的失败作品,这张青涩的证件照……像散落的拼图,在她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图景。
她猛地站起身,冲回书房,打开电脑,开始疯狂搜索关于“极光艺术基金”的一切。网络上的信息依旧寥寥,只有几条多年前的、关于其赞助某校园艺术活动的简讯。
其中一条简讯的配图上,一个模糊的、穿着黑色连帽衫的侧影,正在活动现场调试投影设备。那个身形,那个侧脸轮廓……
许念的心脏狂跳起来。她点开江澈的电脑——他知道她所有密码,她也知道他的——用颤抖的手指,输入了几个关键词进行内部文件搜索。
一个被隐藏的、命名为「Aurora Legacy」的文件夹跳了出来。没有加密。
她点开。
里面是极其简洁的文件结构。一份份年度资助报告,受资助人名单……从他们大一那年开始,每年都有她的名字。资助金额随着时间推移缓慢增加,评审评语也从最初的鼓励,到后来愈发精准的专业分析。
还有一个子文件夹,名字是「Nian - Seeding」(念 - 播种)。里面全是照片。不是偷拍,而是她在校园各个角落写生、在画室创作、甚至是在图书馆查资料时,被人从远处、不经意间捕捉到的侧影或背影。时间跨度,从他们合租之前很久就开始了。
最早的一张,竟然是她刚入学不久,独自在校园银杏树下写生时,被金黄的落叶模糊了面容的一个远景。
照片的备注,只有简洁的日期,和偶尔几个技术性的标注:「光线运用有进步」、「构图可更大胆」、「尝试新媒介」。
这风格,这语气……
许念瘫坐在椅子上,浑身冰凉,又仿佛有火焰在灼烧。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偶然的匿名赞助。从她刚踏入这所校园开始,就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她。有一个她当时完全陌生的人,在她不知道的时候,以这种方式,沉默地、持续地、甚至可以说是专业地,关注着她的成长,并为她提供着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支持。
而这个人,是江澈。
那个在她印象里,大一时还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被誉为计算机系冰山男神的江澈。
他早就认识她。比她以为的,早得多。
他看过她青涩的、不成熟的画作,知道她曾经的拮据与挣扎。他像一个耐心的园丁,在她还是颗不起眼的种子时,就悄然为她浇灌,然后退到暗处,静静等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