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手搓金乌,这大明画风不对啊 > 第134章 躬身践行方为神

“你看那古往今来,被万民供奉、香火不绝的神明,最初哪个不是血肉之躯的凡人?”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心系苍生,故为水神;关云长义薄云天,忠勇无双,心合于义道,故为武圣;便是救苦救难的妈祖,亦是因生前扶危济困,心怀慈悲,被供奉成神。”

张潇一感慨道,眼里满是对先贤的敬佩。

“他们的神格,源于人心所向。是他们做了有益于生民之事,万千黎庶感念其恩德,颂扬其精神,才被人们感念颂扬,奉上神坛!”

“反观那些只知空谈天道自然、玄之又玄,实则高高在上,对人间疾苦漠不关心的神明,其庙宇再恢弘,塑像再辉煌,香火又能鼎盛几时?不过是帝王粉饰太平,自欺欺人的摆设罢了。”

“我若只想做那逍遥自在的神仙,寻一处洞天福地,带着你们,朝游沧海暮苍梧,偶尔显圣,救几个落难之人,得几句感恩戴德,岂不快活逍遥?何必卷入这滚滚红尘,参与世间纷争?”

张潇一微微摇头,她挺直脊背,眼神无比认真。

“但我不想啊!救下几个人,能改变什么?这天下依旧是那个天下,王朝兴替,逃不过治乱兴衰的轮回罢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百年来,什么也没改变。”

她的声音越发坚定:“当我站得越高,便越觉得与这天下苍生息息相关。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缘,为什么不能试着改变这个世界?我想给众人寻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一条人人如龙的路!”

“所以我选择了踏入这人间,选择了要管这天下事,要破这旧乾坤,立这新世界……那我便不能只是神!”

“我不能高高在上,仅凭神念俯瞰人间疾苦,施舍怜悯,这是解决不了真正问题的。我必须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去倾听田垄间老农的叹息,去体会市井小贩的挣扎,去理解兵卒甲士的因何而忠诚……去听这芸芸众生心底最真实、最渴望的声音!”

织织静静地听着,紫色的复眼映照着张潇一此刻身上那奇异的光辉,既有神性的超然,又有人性的炽热。

它若有所思地轻声道:“只是……母神若如此俯身亲民,岂非失了神只应有的威仪与距离,世人或许会因此轻慢,说神尊不似神明。”

“威仪?”张潇一闻言,哈哈大笑起来,她站起身,看向下方愈加繁华的城池。

“在我初临此世,身负超凡,也曾以为百姓心中的神明,就该是那举手投足间能移山填海,一念之间便可夺人生死。”

“那样的神明,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顶礼膜拜。我甚至刻意维持着那种疏离感,生怕过于亲近,会削弱了‘神’的光环。”

“可我一步步走来,渐渐发现,当我以无所不能的姿态出现时,百姓只会跪在一旁,头颅深深低下,身体颤抖。”

张潇一声音低沉了下来,“那是一种对绝对力量的恐惧,是对未知存在的本能敬畏。他们敬畏的是毁天灭地的力量,而非我本身。”

张潇一想起最初华阴人们见到她时的畏惧,百姓跪在地上,哪怕是水坑泥地,头贴着地,丝毫不敢动,生怕冲撞了她,惹得她生气。

他们看她的眼神只有深深的畏惧,像是在看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生灵。

“敬畏,并非崇拜并非信仰。敬畏只会产生距离,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不敢靠近,不敢诉说,更不敢将心底最深切的期盼托付给你。”

“他们会按照想象中的‘神’的模样,小心翼翼地供奉、祈祷,却永远不会将你视为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自己人’。”

张潇一声音唏嘘,这是她真正看到的景象。

“真正的改变,是从我走下神坛开始的。”

“当我站在校场,与士兵一同挥汗如雨;当我换上常服,行走在华阴街巷,顺手帮衬需要帮助的人。那一刻,我在他们眼里看到不一样的神情,是亲近、是感激……原来百姓心中真正崇拜的神,从不是靠端坐高台来维持威仪的!”

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如同晨钟暮鼓,敲在织织的心上,回荡在天地之间。

“他们崇拜的、信仰的,是天降甘霖、解旱灾之苦的玄水飞蛇;是能斩祆除魔、护佑一方的净邪小队;是为他们提供未来保障的各处工坊。是他们知道,喊一声神尊,便真有人来管这地头的旱、灶上的寒、身上的伤!”

张潇一眼里含笑,目光灼灼。

“我若只求力量带来的敬畏,便永远只是他们眼中一个强大而遥远的符号。而我若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回应他们的期盼,站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喜同悲,并能为他们劈开荆棘黑暗、带来希望光明之时,他们眼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种敬仰与信赖,才是一个神明真正的神威。”

“空有其表的神,纵有金身万丈,也终会被遗忘在尘埃里。而心怀天下、力行其道的人,纵使布衣草履,亦能在人心深处,铸就不朽神坛。那时,人便是神明!”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有一种直指本心的力量。

侍立在亭外阴影下的温寻苓,早已停下手中记录的笔。

她并非刻意偷听,作为今日当值负责记录神尊重要言行、以备存档的文书官,她只是恪尽职守。

然而神尊与织织大人的这番对话,一字一句敲打在心上,她握着青圭鉴的手微微发颤,目光紧紧追随那道立于栏杆前的身影。

她听着神尊剖析“神”与“人”的真谛,听着神尊对高高在上之神的不屑,听着神尊诉说走下神坛、俯身倾听百姓声音的历程与感悟……

每一个字,都颠覆着她过往的认知,却又像一道光,照亮了她心中某个模糊的角落。

她想起了自己初入道场时的惶惑,想起了处理关乎民生的繁杂文书时的倦怠,也想起了跟随神尊巡视工坊、田间时,看到百姓眼中闪烁的亲近与信赖。

“……纵使布衣草履,亦能在人心深处,铸就不朽的神坛!”

神尊的话语如同烙印,深深镌刻进温寻苓的灵魂深处。

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和强烈的认同感在她胸中激荡、冲撞,眼眶微微发热。

她看着张潇一沐浴在暮色与人间烟火交织的光影中的侧影,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

这,才是母神!

这个由神兽们最先呼唤出的称谓,并非仅仅源于神尊的造化,也并非仅是对力量的敬畏。

它承载着一种更厚重、更温暖的含义——是引领,是庇护,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带着孺慕与崇敬的认同。

普天之下,再没有谁,比眼前这位甘愿俯身于泥泞,只为擎起万民生机的少女,更配得上“母神”二字。

祂是真正将天下苍生视为子女,将他们的冷暖疾苦系于心间的“母亲”!

祂是心怀光明,指引前路,劈开混沌的“神明”!

温寻苓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涌的心绪。

她拿起腰间的炭笔,指尖因激动依旧有些微颤,却异常坚定。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记录而记录,她要将今晚听到的、感受到的、那些足以照亮她一生信仰的话语,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她摊开随身携带的那本素色封皮的私人笔记,在扉页郑重写下标题:

《太一侍行回忆录》

【庚午年 荷月月末 记于白玉京玲珑亭】

是夜,尊上与织织大人对弈于亭中。余侍立录事。尊上论及“神威”之真义,振聋发聩,闻之心旌摇荡,感佩莫名。谨录其言,以昭后世,亦明余心:

尊上言:“吾尝惑于威仪,以为神力所致,万民俯首即神威。然华阴初立,百姓匍匐泥泞,不敢仰视,眸中唯惧,非敬也,实惧力之可畏也,非信吾之可为。”

“后吾行于街巷,立身校场,助困扶弱,解旱除祆。方悟:神明威仪非在云端,而在泥土之间。百姓所崇信者,非移山填海之能,乃解其灶寒、疗其伤痛、护其家园之实!”

“若只求敬畏,吾终为泥塑,远隔鸿渊。俯身倾听其声,同尝其苦乐,劈黑暗而予光明,彼时眼中之敬仰信赖,方为真神威!”

“金身空塑,终化埃尘;布衣怀道,人即神明!”

尊上立亭栏,望万家灯火,其声清越,其志煌煌:“吾不欲为云端虚神,但求为劈路之人,予众生如龙之机!”

余闻此言,五内俱震。尊上之爱,如天覆地载,无分贵贱,泽被万民。

始知“母神”之称,非缘力之可怖,实因慈悲之心怀!

心系苍生如赤子,躬行大道破轮回。此等胸怀,此等践诺,方为真神只也!天下万民之母,舍尊上其谁?其光耀,非金身万丈,非造化神力,而在人心深处不灭之灯塔。

—— 温寻苓 谨录伏惟

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

温寻苓写下最后一个字,长舒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

她轻轻合上笔记,贴身收好,望向亭中那道身影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归属感。

夜色渐浓,莲池映月。

张潇一与织织的棋局仍在继续,黑白子落,无声地推演天下的棋局。

而那份沉甸甸的记录,在温寻苓往后的岁月里,成为了她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指引。

每每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她总会小心翼翼翻开,摩挲着熟悉的字迹。这些文字仿佛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瞬间将她拉回那个震撼心灵的夜晚。

一次次驱散她心头的迷雾,重新点燃她为民请命、力行践道的信念与勇气。

她不仅重温神尊的箴言,更将自己的困惑、思考、实践中的难题以及最终如何克服的过程,以感悟的形式,详细地记录在这本不断增厚的册页之中。

册子从最初的薄薄一本,渐渐变得厚重,纸张边缘也因无数次翻阅而磨得柔软毛糙,笔迹有新有旧,密密麻麻地承载着她追随神尊道路上的每一步足迹、每一次挣扎与每一次感悟。

数十年后。

已成为华夏神国民政部部长的温寻苓,在一次深入山区视察赈灾与新建学堂事宜时,不幸遭遇血引地怨爆发带来的超强地震和地气喷涌。

为抢救被困于新建校舍中的数千名学童与教师,她不顾随行人员阻拦,数次冲入摇摇欲坠的校舍。

最终在成功护送最后一批人撤离时,她因吸入过量地怨瘴气,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倒在了那片她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以身殉职。

消息传回,举国同悲。

在整理她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那本伴随她一生,封皮已然磨损的《太一侍行回忆录》。

当那篇记载着“荷月玲珑亭论道”的珍贵手稿被公之于众,其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神与人”真义的深刻理解,以及那份跨越时空依然灼灼生辉的赤诚与信仰,瞬间震撼了整个神国。

尤其是那一句:“金身空塑,终化埃尘;布衣怀道,人即神明!” 更是被广为传颂。

很快,这篇饱含深情与真知灼见的手记,其核心部分,尤其是张潇一关于“威仪生于践行,俯身为苍生”、“布衣怀道,人即神明”的论述,被郑重地摘录出来,编入神国通行的《中小学修身明理》课本之中,标题为:

《母神说·人心神坛》

从此,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朗朗读书声中,铭记着那位曾言“同尝其苦乐,劈黑暗而予光明”的红衣神尊,和她那俯身倾听人间,力行改变世界的宏愿。

同时,也铭记着温寻苓部长,这位用一生去践行“人神”之道,最终以生命守护学子的先行者。

她的身影,也正如她所言,在无数后来者的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不灭的神坛。

更有无数后人用生命践行了她们所理解的“人神”之道,诠释着“人神”最核心的精神内核——神性,即为民之心;神坛,在人心深处;践行,乃通神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