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 第438章 悼词藏在课本夹层里

图书馆的空气中漂浮着旧书页与消毒水混合的、独有的宁静气息。

林枫的指尖拂过《青州纪事》2023年冬刊合订本那道整齐得过分的切口,边缘残留的胶水痕迹在灯光下泛着一丝微不可察的黏腻光泽,像一道尚未愈合的伤疤。

这不是意外撕扯,而是用美工刀精心裁切后的结果,甚至还试图用胶水将前后两页粘合,伪造出天衣无缝的假象。

他的心沉了下去。这不是疏忽,是蓄意。

他迅速走到自助查询终端前,调出了这本合订本的借阅记录。

屏幕上的数据冰冷而清晰:近三个月,借阅七次。

每次归还入库后,管理员的备注栏里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标记——“页码核对异常,疑有缺损”。

七次借阅,七次缺损,七次被悄无声息地掩盖。

整整一页,关于王姨的悼文,就这样被反复凌迟,从这个小小的物理世界里被一片片地剥离。

林枫举起手机,对着那道丑陋的切口和借阅记录连拍数张,没有丝毫犹豫地发进了那个名为“真相不死”的四人小群。

他只打了一行字:“不是自然损坏,是有人专门来删。”

信息发出后不到五秒,张野的头像就跳动起来,回复同样简短而力道千钧:“那就让他们知道——我们专治‘缺页’。”

夜色渐深,城市的光晕将窗帘染成一片昏黄。

林枫的房间里,只有笔记本电脑屏幕发出的白光照亮他专注的脸。

他打开了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静静躺着苏晚晴邮件发来的原始悼文备份——那个被从世界上抹去的、完整的真相。

全文共计八百六十七个字。

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其中三个词像烧红的烙铁,刺痛着林枫的眼睛:“强拆”、“上访”、“血书”。

他终于明白,那只看不见的手为何如此恐惧这篇薄薄的悼文。

这不仅是一个老人的悲剧,更是一份指向某些人罪责的控诉书。

直接发布无异于以卵击石,瞬间就会被吞噬得无影无踪。

他点开与陈默的对话框,手指在键盘上悬停,反复斟酌着字句。

“能不能把这篇文章拆成一首诗?像密码一样,藏在字里行间,散出去?”

陈默几乎是秒回,他的回复带着一种技术人员特有的冷静与自信:“比密码更安全——我们把它变成‘高考作文范文’。”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成了两个顶尖“文字工程师”的协同作战。

陈默像一个精密的外科医生,将那篇充满血泪的悼文小心翼翼地拆解、重组。

那些最悲怆的句子,被剥去最敏感的外衣,嵌入到看似温和无害的段落中。

“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只说家里的老屋要拆了,声音里带着风。”——这是对“强拆”的第一次转译。

“他把那封未寄出的信折了又折,纸张上浸透了北风的凉意和一点腥红。”——这是对“血书”的模糊暗示。

“去往北方的火车,载着他最后的希望,也载着一个村庄的嘱托。”——这是对“上访”的诗意表达。

最终,一篇完整的悼文被肢解成了五首意境悠远的现代短诗,标题被精心伪装成《母亲的背影》、《老屋的瓦》、《未寄出的信》、《北上的列车》和《冬日的毛衣》。

每一首都配上了陈默撰写的“写作技法赏析”,煞有介事地分析其“象征手法”与“乡土情怀”,然后打包成一个名为“2024年高考作文高分素材:乡土情怀系列”的压缩文件。

当林枫将这个文件上传到国内最大的几个教育论坛和备考社区时,他感觉自己像是在黑夜里撒下一把种子。

他不知道哪一颗会发芽

几乎在同一时间,赵子轩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图书馆内线阿珍发来的私信。

信息很短,却让他脊背发凉。

“图书馆每晚九点会与省数据中心进行系统同步。届时,所有服务器日志中涉及‘王’姓 ‘去世’ ‘柳坪村’的条目,都会被后台AI进行语义扫描并自动标记删除。这是‘静默净化’协议的一部分。”

赵子轩攥紧了手机。

原来如此。

敌人不仅在线下动手,线上更有一张用人工智能编织的无形巨网,悄无声息地过滤、净化着一切“不和谐”的记忆。

他们试图让王姨这个人,连同她的死亡,彻底变成一个数据幽灵。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自己的直播软件。

作为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情感博主,他的影响力是此刻最锋利的武器。

他没有预告,直接开启了直播,并将标题设置为一个极具迷惑性的问题:“我听过的最动人的一句话”。

直播间的人气迅速攀升。

面对镜头,赵子轩没有像往常一样热络地互动,他的表情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悲伤。

他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用一种缓慢而清晰的语调,缓缓说道:“今天,我想分享一句我最近听到的话。这句话很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

他顿了顿,整个直播间的弹幕都慢了下来,所有人都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那句话是:‘她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给孙子织了一半的毛衣。’”

一瞬间的寂静后,弹幕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刷满了整个屏幕。

“这是谁?这句话也太有画面感了!好心疼!”

“哎呀,突然破防了,想起了我奶奶。”

“什么故事?主播快说啊!求全文!”

“听着就想哭,到底发生了什么?”

赵子轩看着滚动的弹幕,眼神坚定。

他知道,AI审核系统可以识别“强拆”,可以拦截“血书”,但它无法识别一句朴素话语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情感的万钧之力。

他没有说出任何敏感词,却成功地在无数人心中埋下了一根刺,一个巨大的问号。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间充满油墨味的地下室里,张野正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周工,并肩站在一台老旧的铅字印刷机前。

老周工是退休的印刷厂工人,这台机器和他收藏的几箱铅字模具,是他一辈子的宝贝。

张野将陈默处理过的悼文核心段落,重新精简成了不足百字的微型版本。

老周工则戴着老花镜,颤抖而精准地从字模盒里拣出一个个冰冷的铅字,排入字盘。

“这活儿,几十年没人找我干喽。”老周工感慨道,“用这玩意儿印出来的字,有筋骨,不像现在电脑打的,飘。”

张野笑了笑:“周叔,咱们印的也不是普通的字,是筋骨本身。”

铅字压下,在废旧书页的背面,留下了一块块火柴盒大小、字迹纤毫毕现的微型悼文。

这些书页被重新夹入一本本厚厚的“考研政治核心笔记”、“英语历年真题详解”中。

第二天,在大学城附近的旧书市场,张野的“免费赠送考研笔记”小摊前围满了学生。

他热情地将这些“宝贝资料”塞到每个人的手里。

一名男生翻阅时,一张薄薄的纸片掉了出来。

他捡起来,对着阳光眯眼细看,惊讶地叫出声:“这是什么?密密麻麻的,像密码!”

张野靠在躺椅上,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是有人不想让你看到的故事。”

风暴的中心,网信办数据监测大厅里,警报声却在悄然拉响。

值班的小林盯着眼前跃动的流量曲线,心脏怦怦直跳。

“悼词”、“毛衣”、“老屋”等几个看似无关的词条,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搜索量和讨论度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系统自动将这些流量标记为“异常聚集”。

耳机里传来上级不耐烦的指令:“查清源头,把相关关键词全给我封了!尤其是那个什么‘毛衣’,莫名其妙的,先按煽情营销处理!”

小林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执行着封杀指令。

但在指令的间隙,他飞速地将三篇伪装成“作文素材”的帖子设置成了“白名单”,并在后台操作日志里留下了一行不起眼的备注:“经核查,疑似部分乡村振兴宣传材料,系统存在误判可能,已手动修正。”

做完这一切,他端起水杯,喝了一大口水,手心已全是冷汗。

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但他今天,选择让自己松动了那么一下。

当晚,九点半,图书馆所有读者都已离去,灯光一盏盏熄灭。

阿珍反锁了大门,穿过寂静幽暗的阅览区,走到了《地方志·人物卷》那面顶天立地的书墙前。

她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微型投影仪。

一道光束穿透黑暗,精准地投射在书墙上。

光影中,正是那篇被裁去的悼文的扫描版,字迹清晰,仿佛带着温度。

无数泛黄的书脊,此刻成了最肃穆的墓碑。

阿珍站在光束之外的阴影里,望着那些熟悉的文字,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念道:

“王姨,今天有人记得你。”

镜头缓缓拉远,只见那光束投射的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不再仅仅是平面的影像,而是在无数本记载着历史与人物的书籍封面上轻轻浮动、闪烁,像是无数不甘沉寂的幽灵,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终于得以自由地呼吸。

这场线上线下的信息突围战,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林枫看着各个平台反馈回来的信息,心中涌起一阵久违的激荡。

他们成功了,他们让一个本该被遗忘的名字,以千万种碎片化的形式,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就在他准备给团队发去庆祝消息时,一阵突兀的敲门声在深夜里响起。

他警惕地走到门后,通过猫眼向外看。

楼道里空无一人,只有脚下的地垫上,放着一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

没有邮票,没有地址,显然是有人亲自送来的。

林枫打开门,捡起信封。

信封很重,上面用钢笔写着他的名字。

那笔迹他已经很久没见过了,却在一瞬间就认了出来。

笔锋凌厉,入木三分,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特有的风骨与倔强。

这笔迹,属于一个本该已经从他的世界里彻底消失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