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 第306章 名字比条文重

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第306章 名字比条文重

作者:小小君公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5 19:55:34

册子在民警指尖下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接待大厅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是一沓由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和签名,纸张材质各异,笔迹也五花八门,唯一的共同点是字里行间那份未经修饰的质朴和滚烫的情感。

民警一页页翻过,眉头的川字越拧越深,最后他终于合上册子,抬起头,目光里带着公事公办的审视和一丝不解:“这些信,能当法律证据吗?”

接待大厅外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枫身上。

林枫的表情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他迎着民警的视线,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不能。”

两个字,让门外等候的家属们心中一沉。

“但它能当镜子。”林枫接着说道,语速不疾不徐,“一面镜子,照出你们现在查的,到底是‘违法’,还是‘不听话’。”

他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回应或辩驳的余地,说完便干脆地转过身,面向门外那些焦灼、期盼又带着些许恐惧的面孔。

他举起手机,屏幕的亮光在傍晚的天色中格外醒目。

屏幕上,是一幅实时更新的中国地图,由陈默刚刚完成并推送过来的“故事地图”系统。

地图上,一个个微小的光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点亮,从东北的雪原到南国的海岛,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镇。

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正在通过“信号站2.0”上传证言的普通人。

数字在光点下方飞速跳动:417,428,451……

“他们,”林枫的声音透过人群的寂静,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不是来保我们的。他们是来保住自己说真话的权利。”

人群中,有记者下意识地举起了相机,快门声打破了沉默。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张野的房间里烟雾缭绕。

他已经连续拨打了十几个小时的电话,嗓音沙哑,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就在林枫在公安局门前对峙的时刻,他发起了代号为“一人一证”的行动。

他联系了每一个“呼吸之间”核心成员的家庭,要求他们做一件看似简单却极具力量的事:录制一段不超过三十秒的视频。

视频内容有三个硬性要求:必须清晰地拍到孩子当下的状态,无论是在玩耍、在康复训练,还是在安静地读书;必须由家长或孩子自己清晰地说出“我叫xxx,我被帮助过”;最后,画面中必须出现孩子手持当日签收物资回执单的照片。

张野深知,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最冰冷的数据和最温热的人性结合,才是最坚不可摧的盾牌。

他没有选择将这些珍贵的视频上传到任何公共平台,那太容易被删除、被扭曲。

他选择了最原始,也最稳妥的方式。

他买来了刻录机和成堆的dVd光盘,将收集到的视频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分类、打包。

每一张光盘的封面上,都用马克笔写着清晰的目录:“第3区:浙江温州至福建宁德,共23户康复儿童家庭实录。”“第11区:陕西安康至甘肃平凉,共17户……”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这座城市时,双眼布满血丝的张野提着两个巨大的帆布包,走进了市残联的大厅。

他将十七个用牛皮纸袋精心包装好的包裹整齐地码放在接待台前,每一个包裹都沉甸甸的。

工作人员被这阵仗惊得站了起来,警惕地问:“你这是要……信访?”

张野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但坚定的微笑:“不,我们不信访。我们来交档案。”

而在舆论的战场上,赵子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发现,无论他们放出多少真实的证据,主流媒体依旧一片死寂,仿佛“呼吸之间”这个名字从未存在过。

他意识到,试图通过一次性的爆料冲破信息壁垒是行不通的。

对方拥有定义议程的权力,可以轻易地让热点冷却。

于是,他改变了策略。

他不再执着于那本厚重的《联署纪念册》,而是将其彻底“化整为零”。

他将其拆解成一本本轻薄的“城市特辑”——每一本册子里,只收录来自同一个省份的故事。

他联系了全国各地那些在商业洪流中苦苦支撑的独立书店、社区咖啡馆、公益图书馆,承诺免费将这些“城市特辑”寄给他们,唯一的请求就是将它们放在一个读者能看到的地方。

他在每一本特辑的扉页上,都加印了一行不起眼却字字锥心的小字:“如果你觉得这不该被删,请把它传给下一个敢读的人。”

三天后,哈尔滨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她的阅读课上,拿出了一本“黑龙江卷”。

她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让学生们轮流朗读。

当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读出那句“妈妈,我今天站起来了”时,教室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啜泣声。

这位老师用手机拍下了孩子们泪光闪烁的脸庞,沉默地将这段视频上传到了学校的公众号。

一夜之间,转发破十万。

星星之火,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始燎原。

数字世界的攻防则更为凶险。

陈默的后台警报系统开始疯狂闪烁。

他发现,一场由AI驱动的舆论攻击已经全面展开。

无数伪装成普通网民的账号,正在各大平台批量生成内容相似的“反联署”帖文,用看似理性的口吻质疑“签名的真实性”、“故事的煽情性”,甚至捏造出“受助家庭反目”的假新闻。

“他们想用垃圾数据把我们淹死。”陈默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化作一片残影。

他没有去逐条删帖或辟谣,那是最低效的战术。

他启动了早已埋设在系统深处的“反哺协议”。

这是一个精妙的防御反击机制:每当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和行为模式识别到一条伪造的负面舆情,它不会删除,而是会自动追踪发布该信息的账号,并根据该账号的日常浏览习惯和兴趣标签,将一条真实的、与之主题相关的“呼吸之间”证言,精准推送到他常看的内容区。

一个喜欢看美食视频的账号会刷到受助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饭的视频;一个关注法律的账号会看到家属们手持物资单据的清晰照片。

同时,他将老吴他们一张张分拣出来的纸质信件,全部进行了高精度扫描,并按照信件上标注的日期,生成了一条名为“沉默之声”的交互式时间线,嵌入了“信号站2.0”的首页轮播图中。

时间线的第一张图片,是一封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手写倡议书,字迹已经泛黄,内容是几个村民号召大家集资在村口挖一口井。

而时间线的最后一张,则是小兰那幅蜡笔画的高清复印件。

“他们想用数据淹没我们,”陈默对着屏幕冷笑,“我们就用历史提醒他们,中国人从来不怕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

深夜十一点,林枫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一条加密私信,来自他意想不到的人——市教育局的林主任。

信息很短,只有一句话:“领导们开会了,核心精神是‘不能让一群孩子成为政治筹码’。”

林枫盯着这句话,看了足足五分钟。

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一直未能勘破的迷局。

他终于明白了,对方害怕的,从来都不是他们“违规”,而是他们所展现出的这种强大的民间动员力和凝聚力。

他们提供的证据再多,逻辑再严密,也无法打消这种根本性的“担忧”。

证明自己“无罪”是没有用的,因为对方在意的根本就不是“罪”。

一阵通透的寒意从脚底升起,随即又被一股更猛烈的热流所取代。

他猛地抓起手机,拨通了张野的电话。

“阿野,准备第二轮。”他的声音冷静而决绝。

电话那头的张野愣了一下:“第二轮?什么?证据还不够吗?”

“不是交证据,”林枫的目光穿透了窗外的夜色,仿佛看到了黎明,“是请他们来,‘验收成果’。”

挂掉电话,他打开电脑,双手悬在键盘上空,深吸了一口气。

然后,他一字一字地敲下了邮件的标题:《关于“呼吸之间”民间互助项目成效的评估邀请函》。

收件人一栏,他依次填上了:市信访办、市民政局、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教育局……

正文里,他写道:“我们愿开放自成立以来的全部财务台账、接受任何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审计、并向全社会公示每一笔善款的详细流向——我们只求贵单位能派出一位工作人员,亲身去看看,看看云南大山里那间烛光照亮的教室,看看那些重新站起来的孩子。”

邮件写到最后,他的手指停了下来。

屏幕的光映着他坚毅的脸庞,光标在文档的末尾安静地闪烁着,像一个蓄势待发的问号。

窗外,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只有这间屋子里的灯火,和一颗不再迷茫的心,依旧明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