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北京,秋高气爽。林澈提前半小时到达了位于望京的那家创业孵化器。这里的环境与他想象中的相差无几——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充斥着年轻的活力与紧张的节奏,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代码的味道,随处可见白板上潦草书写的商业逻辑和产品架构图。
他在前台做了登记,被指引到一片相对安静的会谈区。等待的几分钟里,他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埋头苦干的创业者们,其中或许就藏着未来的某个独角兽创始人,但此刻,他们都只是淹没在奋斗洪流中的逐梦者。
三点整,一个穿着简单灰色卫衣、戴着眼镜、气质略显内敛但眼神十分专注的年轻人快步走了过来。他手里还拿着一个亮着屏幕的智能手机,似乎刚刚还在测试着什么。
“林澈先生?我是张一鸣。”他伸出手,握手简短有力,没有多余的寒暄,“不好意思,刚在调试一个推送算法的小问题。”
“张总你好,我是林澈。没关系,产品优先。”林澈微笑回应,心中暗赞,果然是技术极客的风格,开口闭口都是产品细节。
两人在会谈区的沙发坐下。张一鸣开门见山:“雷军总那边简单提过您,说您对互联网产品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没想到您这么年轻。”他的语气平和,但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显然对林澈的年龄和背景有所保留。
“年龄不代表眼光,时间会验证一切。”林澈不卑不亢,直接切入主题,“我关注您的‘今日头条’有一段时间了。在我看来,它不是在做一个新的新闻客户端,而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获取范式——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
张一鸣镜片后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身体不自觉地前倾了些。这个词在2012年还远未普及,能准确说出其内核,至少证明对方不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
“哦?具体说说看。”张一鸣的语气多了几分兴趣。
林澈从容不迫,将早已酝酿好的观点娓娓道来:“当前的门户网站和传统新闻App,本质是‘人找信息’,编辑推荐什么,用户看什么,效率低下且高度同质化。而‘今日头条’想做的是‘信息找人’。”
他顿了顿,观察着张一鸣的反应,继续说道:“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停留时长、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海量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从而精准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个性化内容。这不仅能极大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延长用户使用时长,其背后的商业想象力——精准广告、内容分发、甚至未来的服务连接,都是无限的。”
张一鸣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平静转为惊讶,再到深深的认同。林澈的这番话,几乎完全说中了他内心构想的核心,甚至有些地方比他当前思考的还要深远。
“冷启动问题你怎么看?新用户没有行为数据,如何推荐?”张一鸣抛出一个技术难题,带有考校的意味。
“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推荐结合。”林澈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利用社交账号授权(如微博)获取初步兴趣标签,或者通过选择兴趣领域进行粗粒度冷启动。同时,强化热点内容的权重,确保新用户也有内容可看,并在其后续的点击、滑动中快速迭代优化模型。关键在于,算法要足够快,足够灵敏,能在几次交互内就摸清用户的偏好。”
这下,张一鸣彻底收起了最后一丝轻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对推荐系统的理解绝非纸上谈兵。他甚至提到了“协同过滤”、“用户画像”、“迭代优化”这些非常专业的技术和产品术语。
“那版权问题呢?我们现在抓取很多媒体的内容,未来可能会有风险。”张一鸣又问,这个问题困扰他已久。
“短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合作谈判解决,与媒体达成内容授权或分成协议。长期看,”林澈目光深邃,“当平台足够强大,流量足够多时,可以转向扶持自媒体,构建内容生态,甚至自己孵化内容IP。让内容创作者依靠平台获利,从而反哺平台。这才是护城河。”
会谈区的气氛已经完全变了。从最初的投资者与创业者的试探,变成了两个产品技术理念高度共鸣者的深度交流。张一鸣的话明显多了起来,甚至主动和白板笔,在上面画起了产品逻辑图和算法演进路径,林澈则不时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或指出潜在风险。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林先生,说实话,您是我见过的,对推荐引擎和产品未来理解最深刻的投资人,没有之一。”张一鸣放下笔,由衷地说道,语气中带着遇到知音般的兴奋,“很多想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张总过奖了。我只是相信数据和技术的力量,相信您和您的团队能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林澈谦逊地笑了笑,知道火候已到,该谈正事了,“所以,我希望能有机会参与进来,不仅仅是资金上,更希望在战略层面,与您一同见证并推动这个未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