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突破0.1美元带来的兴奋逐渐沉淀为一种更坚实的信心,而A股试水的成功则证明了李娜金融分析能力的可靠性。林澈意识到,随着摊子越铺越大,仅靠他们三人在宿舍里单打独斗,效率低下且风险越来越高。
陈默需要专注于更底层的算法和未来矿机的研究,而不是整天守着几台电脑挖矿。李娜需要更系统化的数据支持和处理,而不是手动搜集零散信息。而他自己,更需要从繁琐的具体操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高层面的战略和资源整合。
是时候组建一个真正的、哪怕是最微小的工作室了。
这个想法得到了陈默和李娜的一致支持。陈默受够了在宿舍挖矿时提心吊胆怕被室友发现,李娜也渴望有一个更安静、更专业的环境进行分析工作。
选址很快确定。就在大学城附近的一个老式居民小区里,租下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房子有些年头,但还算干净整洁,关键是租金便宜,且足够隐蔽。
简单的打扫和布置后,林澈去打印店做了一个简单的亚克力牌子,上面刻着四个字:
**【澈澈工作室】**
名字有点土,甚至带点学生气的玩笑意味,但林澈并不在意。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做的事情。
牌子挂在大门一侧,一个微小而隐秘的据点,就此成立。
客厅被改造成公共办公区,摆上了四张二手淘来的办公桌和电脑椅。主卧室作为林澈的办公室兼会议室,次卧室则预留为未来的小型机房或储藏室。
“澈澈工作室”挂牌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招人。他们需要帮手。
招聘目标非常明确:吃苦耐劳、背景干净、有基础专业技能、且对薪酬满意的在校生。不需要天才,需要的是可靠的执行者。
林澈让陈默和李娜各自去自己的院系里物色人选。
陈默很快找到了两个计算机学院大二的学弟:一个叫赵刚,黑黑壮壮,话不多,但动手能力极强,擅长硬件摆弄;另一个叫孙磊,戴个眼镜,有点内向,但对Linux系统和网络配置非常熟悉。两人都是技术宅,家庭条件一般,正在寻找兼职机会。
李娜则通过观察和打听,在金融学院找到了一位大一的学妹,叫周婷。小姑娘文文静静,心思细腻,Excel函数用得极溜,对数字敏感,而且做事极其认真负责,是那种能把枯燥的数据整理工作做到一丝不苟的人。
林澈亲自和三人分别谈了话。没有画不切实际的大饼,而是非常实在:
“工作内容可能比较枯燥,主要是协助他们(指陈默和李娜)做一些技术性的辅助工作和数据整理。需要保密,不能对外说工作室的具体业务。”
“工作时间相对灵活,按课时安排,但需要保证投入。”
“月薪,5000块。”
“五千?!”
当这个数字从林澈嘴里说出来时,三个学弟学妹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倒吸了一口凉气。
2010年,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当时普通的兼职,发传单、做家教、当服务员,一个月能挣一千块就已经很不错了。五千块,甚至超过了当时很多一线城市白领的起薪!
“学…学长,真的一个月五千?”孙磊推了推快滑下鼻梁的眼镜,声音都有些结巴。
“嗯,税后。”林澈肯定地点点头,“做得好,以后还会涨。但要求就一点:嘴严,活好。”
巨大的金钱诱惑和林澈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气场,彻底击垮了三个年轻人的犹豫。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忙不迭地点头答应下来。
入职第一天,三个新人怀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走进了“澈澈工作室”。
陈默带着两个学弟,开始布置他们的“矿场”。四台经过改装的台式机(又添置了两台)在次卧室里嗡嗡作响,赵刚和孙磊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些机器7x24小时稳定运行,处理一些基本的软件故障和网络问题,并记录每天的算力和产出。对于计算机系的他们来说,这工作并不难,但贵在持久和细心。
李娜则开始给周婷布置任务:搜集指定的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整理成标准格式的表格;监控几个特定论坛和新闻源关于比特币的讨论热度,进行简单的关键词统计和摘要;将李娜手写的分析草稿录入电脑并排版……
工作内容确实琐碎,但周婷做得一丝不苟,她对数字和表格有一种天生的秩序感。
看着工作室里逐渐有了人气,虽然只有寥寥几人,但每个人都开始各司其职,一种初创期特有的、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开始弥漫开来。
林澈站在客厅中间,看着眼前的景象:陈默在给赵刚讲解矿机监控软件的使用,李娜在低声向周婷交代数据整理的要点……
他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向他。陈默、李娜眼神里是熟悉的支持,而三位新人则带着一丝拘谨和好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