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观资本顶层会议室内,却暖得像个密不透风的温室——落地窗外是枯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室内却灯火通明,长条会议桌上铺着深绿色台呢,中央摆放着一台巨大的触控屏,上面滚动着拼多多最新的运营数据。没有往日盯盘的紧张,没有交易指令的急促,只有一种沉淀后的笃定在空气中流淌。
林澈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摩挲着一份烫金封皮的简报——《拼多多2019年三季度战略展望与核心运营数据》。封皮右下角印着小小的“内部股东专享”字样,油墨还带着细微的光泽。他抬眼看向对面的李娜,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用户增长曲线。“数据都核实过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沉稳。
“核实三遍了,林总。”李娜点头,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兴奋,“截至9月30日,年度活跃买家数正式突破5.85亿,日均活跃用户突破1.2亿,这两项数据都超过了京东同期。更关键的是,一线城市用户占比从去年的12%提升到18%,客单价环比增长15%,‘百亿补贴’的效果远超预期。”她特意加重了“我们”二字——这个词在澈观资本内部早已形成默契,因为从2015年拼好货A轮融资时,林澈就以5000万美元的注资,拿下了20%的原始股份,成为除创始人团队外最大的外部股东。
“5.85亿……”旁边的资深研究员老陈推了推眼镜,看着触控屏上那条近乎垂直的增长曲线,还是忍不住感慨,“四年前您决定投的时候,多少人说这是‘下沉市场的低价游戏’,劝您谨慎。现在再看,这哪是游戏,这是重构了整个电商的流量逻辑。”
林澈闻言,嘴角泛起一丝浅笑,思绪不自觉地飘回2015年的那个夏天。当时他刚从美国考察回来,雷军特意约他在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见面,身边坐着一个戴黑框眼镜、穿格子衬衫的年轻人——黄峥。“林总,这是黄峥,拼好货的创始人。”雷军介绍道,“他做的‘社交拼团’模式,我觉得有戏。”
那天下午,黄峥拿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打开了拼好货的后台数据:“您看,我们通过微信好友拼团,单款橙子上线三天就卖了10万斤。传统电商是‘人找货’,我们是‘货找人’,用社交裂变的方式降低获客成本,这在下沉市场太管用了。”林澈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突然问:“如果有一天,你不满足于卖水果,想做全品类电商,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黄峥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光芒:“供应链和用户信任。但我相信,只要把‘拼’的逻辑做透,这些都能解决。”
就是这一句话,让林澈下定了决心。当时团队内部反对声一片,风控总监甚至拿出报告:“社交电商模式太新,没有成功案例,5000万美元投进去,很可能打水漂。”但林澈力排众议:“我们投的从来不是模式,是人,是对市场的洞察。黄峥能看到下沉市场的流量红利,还能把‘拼团’做成可复制的模型,这就是价值。”
“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没错。”林澈收回思绪,手指在触控屏上轻点,切换到“百亿补贴”的详细数据页,“但我们不能只盯着用户数和增速,要看到这背后的战略意图。李娜,具体说说补贴的重点品类和市场反馈。”
李娜立刻操作屏幕:“重点补贴的是3C数码、家电和美妆三大类。以iPhone 11为例,我们补贴后价格比官网低800元,上线当天就卖了5万台,库存三次售罄。用户评论里,‘正品’‘划算’的关键词占比超过70%。这说明‘百亿补贴’不仅是拉新,更是在打一场‘品牌认知战’——让用户相信,拼多多不仅有低价农产品,也有靠谱的高端商品。”
“可这么烧钱,什么时候是个头?”负责财务分析的小张皱起眉头,调出利润表,“三季度亏损扩大到23亿元,同比增加120%,华尔街的分析师已经在唱空了。”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澈。他却不以为意,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小张,你做财务分析要算‘长期账’。短期亏损换来了什么?是18%的一线城市用户占比,是客单价15%的提升,是‘正品心智’的建立。这些东西,用钱买不来,错过了窗口期,再花十倍的钱也补不回来。”
他走到触控屏前,指着“农产品上行”的数据模块:“相比‘百亿补贴’,我更看重这个。去年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直连农户超过800万户。我们在云南建了鲜花冷链仓,在山东搞了苹果分选线,这些供应链基础设施,才是拼多多最深的护城河。传统电商卖农产品,中间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层层加价;我们直接从田间到餐桌,把流通成本降了30%,农民多赚钱,消费者少花钱,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
老陈若有所思地说:“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就像当年京东建物流,短期亏损,但长期来看,物流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拼多多现在做供应链,也是这个逻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