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烤猫”(friedcat)初次试探**易的成功,像一把钥匙,为林澈彻底打开了通往比特币宝库的大门。那100美元换来的20枚比特币,安静地躺在他的Mt. Gox账户里,价值微不足道,意义却重若千钧。它验证了通道的可靠性,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那名为“囤积”的火焰。
不能再犹豫,不能再小打小闹。那预留的几万人民币启动资金,必须像饥饿的巨鲸潜入磷虾群般,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隐蔽地,吞下这片原始海域里所有能找到的筹码。
行动之前,是更周密的计划。他知道,一次性投入几万人民币去购买一个总市值可能还不到几百万美元的东西,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炸弹,必然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甚至惊动早期社区的注意。这与他低调囤积的原则相悖。
必须化整为零,多通道,分批买入。
第一步,是资金转换。他不可能直接用国内的银行卡在Mt. Gox上操作,那会留下清晰的跨境资金流水记录。他需要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并通过某种方式注入到他的海外支付渠道(如PayPal,以及后续可能需要的其他方式)。
这个操作在2010年颇具难度,但对于一个手握巨款、且拥有未来视野的人来说,总有办法。他再次动用了那“见网友”的借口,短暂离开了学校,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和人脉(这些渠道的建立本身也花费了他不少心思和少量资金),分多次,终于将那几万人民币,逐步兑换成了约4000美元,并分批注入了几个不同的、经过“处理”的海外支付账户。
资金到位,狩猎开始。
他的战场,依旧是那家烟雾缭绕的“极速网吧”。他几乎包下了角落里那台机器,成了夜班网管的熟面孔。泡面盒、烟灰(他偶尔会点上一根装样子)和功能饮料罐在旁边堆成了小山。
他的策略非常明确:
主攻Mt. Gox: 这是最大、最公开的渠道,流动性相对最好。他不可能完全避开。但他绝不挂出巨额买单去主动推高价格。而是像一名耐心的猎人,死死盯着盘口,每当有稍大一点的卖单出现,或者价格因为某个小卖单而偶然下跌几分钱时,他便迅速出手,一口吃下。每次操作的金额控制在几百到一两千美元之间,买到的比特币从几千到上万枚不等。
深化与“烤猫”的合作: 第一次合作成功后,他通过邮件与friedcat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他展现出足够的财力和诚意,而friedcat似乎也确实需要资金(或许是为了他未来的矿机事业),愿意持续提供比特币。他们的交易开始绕过Mt. Gox的高额手续费,采用更直接的、基于信任的OTC(场外交易)方式。通过PayPal直接付款,friedcat直接将比特币打到林澈指定的Mt. Gox地址或(后期)他自己控制的钱包地址。单笔交易量逐渐从几千枚上升到数万枚。这种方式更快,成本更低。
扫荡论坛散户: 他继续在Bitcoin Talk的Marketplace板块活跃,但不再发帖求购,而是主动联系那些出售比特币的散户。他扮演一个来自中国、对新技术好奇、想买点比特币玩玩的小土豪。单笔交易量不大,几十枚、几百枚地收,价格略高于市场价,要求对方先币(对于小额度,很多早期极客愿意相信人)。积少成多,水滴石穿。
探索其他渠道: 他甚至找到了几个更早期的、简陋的比特币交易所和P2P交易网站,在上面用类似的手法小规模吸筹。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熬人,且充满压力。他需要时刻关注价格波动,计算汇率成本,操作不同账户进行支付,核对每一笔到账的比特币数量,生怕出错或被骗。长时间的熬夜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让他眼眶深陷,脸色苍白,仿佛真的成了一个沉迷网络的“问题青年”。
但回报是惊人的。
他的Mt. Gox账户余额,以及后来逐渐转移到的、更安全的本地钱包余额,开始以指数级的速度攀升。
枚…
枚…
.....
数字的增长带来一种近乎病态的成就感和兴奋感。每一次余额刷新,都意味着未来财富天文学数字般的增长。这种亲眼目睹历史、并参与创造历史的感觉,令人沉醉。
期间,比特币价格并非一成不变。由于他和其他一些早期买入者的动作,价格从0.06美元慢慢波动到了0.08美元,甚至偶尔触及0.1美元。每一次小小的上涨都让林澈心惊肉跳,生怕过早引起泡沫,但他买入的决心从未动摇,只是操作更加小心翼翼。
时间一天天过去,泡面吃完了好几箱,网吧的会员卡充了又充。
终于,在又一个凌晨,当他完成与friedcat的一笔大额OTC交易,收到最后一笔5000枚比特币,并全部转移到自己的本地加密钱包后,他习惯性地刷新了钱包余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