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那场混杂着怒吼、眼泪与**真相的风暴,像一场席卷一切的飓风,将林小雨内心那片由自卑、嫉妒和恐惧构筑的荒原,彻底犁了一遍。风暴过后,留下的是前所未有的寂静与一片狼藉的空虚。
随后的几天,她异常安静。不是以往那种死气沉沉、充满怨怼的沉默,而是一种大病初愈般的、带着虚脱和茫然的沉寂。眼神常常放空,失去了焦点,仿佛灵魂的一部分还滞留在那个灌满风声的天台,反复咀嚼着哥哥那句如同烙铁般烫在她心上的话——“你是我林砚的妹妹,这就够了。”
这句话的力量过于庞大,她尚未能完全理解其全部含义,但它像一道模糊却坚不可摧的屏障,在她内心摇摇欲坠的废墟上强行立了起来,暂时隔绝了部分来自外界的恶意和内心无休止的自我苛责。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将苏晚晚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被众人围绕都视为对自己的凌辱。羡慕依旧存在,像背景噪音一样无法完全消除,但那种扭曲的、想要将其毁灭的嫉妒毒藤,似乎被那场风雨暂时打折了脊梁,蜷缩起来,不再疯狂滋长。
沈砚(林砚)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冷静地审视着舞台上主角的情绪变化。他知道,第一步“破冰”甚至可称之为“破壁”的戏码已经完成,效果显着。但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演技和耐心的部分——重建。摧毁一个旧世界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稳固、充满生机的国度。言语的宣告是奠基仪式,是方向性的指引,但真正让建筑巍然屹立的,是日复一日、无声无息却不可或缺的砖石与灰泥——那些具体的、持续的、能切实感受到的关怀与支撑。
他需要一种方式,一种完全符合“林砚”这个混混哥哥人设,又不会过早惊动林小雨那敏感脆弱心防的方式。直接的语言安慰?过于刻意,且与人设严重不符。物质奖励?目的性太强,容易引发逆反心理。他深思熟虑后,选择了一种更为原始、也更不易被明确拒绝的方式——持续性的、物质层面的“投喂”。
这并非随意的施舍,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策略。在动物界和人类最深层的社会行为中,“分享食物”是建立联系、表达亲昵、确认等级和提供庇护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对于林小雨这种长期处于情感和物质双重贫困状态下的个体,食物,尤其是那些超出日常温饱需求的、“非必要”的零食饮料,所能承载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价值。它们代表着“额外的关心”、“被惦记”、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娇纵”和“特权”。
机会很快降临。一场在街头台球室进行的小型赌局,赌注不大,是一些现金和几箱看起来还算不错的进口饮料与零食。沈砚需要维持“林砚”的社交网络和街头威慑力,同时,这也是获取“投喂”物资最合理、最不引人怀疑的渠道。他调动起属于影帝的精准控制力,将“林砚”的狠劲与不算太差的技术结合,游刃有余地掌控着比赛的节奏,既赢得了胜利,又恰到好处地留下了一些“战斗痕迹”——脸上被对手气急败坏挥动的球杆蹭到的一道浅浅血痕。
在其他人或羡艳或忌惮的目光中,他面无表情地拎起作为赌注之一的一箱某品牌能量饮料和一大袋混合零食——里面有独立包装的巧克力威化、薯片、牛肉干、进口糖果等,在这个普通工人家庭看来,无疑是有些“奢侈”的零嘴。那道新鲜的血痕,和他周身挥之不去的淡淡烟味与台球室的浊气,共同为这些“战利品”烙上了不容置疑的来源印记。
当他因此比平常稍晚一些,出现在放学路上的报刊亭旁时,林小雨已经在那里不安地等待了一会儿。看到他出现,她明显松了口气,像是完成了某种每日必须的报到程序。然而,当她的目光扫过他脸上那道新鲜的伤痕,以及他手中那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饮料箱和零食袋时,刚刚松懈下来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眼神里充满了熟悉的恐惧,以及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担忧?
“哥……”她小声喊道,声音里带着迟疑和不易察觉的颤抖。
林砚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迟到,甚至没有多看她一眼,仿佛那担忧的眼神并不存在。他像是处理一堆碍事的杂物,动作粗鲁地从那袋零食里掏出一包印着不认识的外文字母、看起来就价格不菲的巧克力威化,几乎是用“砸”的力度,直接塞进了林小雨怀里。
“拿着。”他的语气硬邦邦,裹挟着显而易见的不耐烦,仿佛只是顺手丢给她一个麻烦,而非一份礼物。
林小雨完全愣住了,身体因那突如其来的力道微微后仰。怀里那包带着凉意和精美包装的威化饼,此刻像一块灼热的炭,烫得她手足无措。她低头,看着包装纸上诱人的巧克力涂层图案,又抬头,看向哥哥那张没什么表情却带着新伤的脸,大脑一片空白。
给她……零食?
哥哥打架……赢来的……给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