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残念的回应
沈砚的话语在空旷的仓库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无形的能量场中激起涟漪。当他坚定地说出“你不是鲁莽,你是想去确认那个老人的安全,对吗?你是个好警察”时,整个空间的氛围发生了微妙而明确的变化。
那股自陈默死后就一直萦绕在此的刺骨寒意,确实减弱了一分。这不是物理温度的变化,而是某种更深层、更本质的转变——如同长久冻结的冰面终于出现第一道裂痕,从内部开始松动。
沈砚闭上眼睛,将通灵共情的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强度。他不再仅仅是倾听,而是在主动感受那股残念中的每一个细微波动。然后,他清晰地捕捉到了——一丝微弱但真实的震颤,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的悸动,在能量场中回荡。
那是被理解的震颤。
【你...真的明白...】陈默的残念第一次以完整的思绪回应,不再是碎片化的影像或情感。
“我明白,陈哥。”沈砚轻声回应,同时通过意念传递着更深的理解,“你去那个仓库,不只是为了调查线索。你知道李大爷是李俊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你担心他也会成为目标。你想在月圆之夜前确认他的安全。”
残念的震颤更加明显了,带着一种近乎哽咽的共鸣。多年来,陈默的执着被误解为偏执,他的勇气被定义为鲁莽,他的牺牲被简化为案例。但在这一刻,有人终于看到了真相——他的行动源于深刻的共情与责任,他的死亡是无畏的自我牺牲。
这股被理解的震颤在残念中扩散,沈砚跟随着这些能量涟漪,深入到了陈默意识的最深处。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除了遗憾与不甘,陈默的残念中还保留着一些记忆碎片——不是关于案件或仪式,而是关于那些平凡却珍贵的时刻:
_陈默坐在李大爷家的小院里,听着老人讲述李俊小时候学画的趣事。老人说到李俊第一次用颜料把整个厨房弄得一团糟时,陈默真诚地笑了起来,那笑容中没有任何职业性的伪装。_
_“那孩子说,他要画出这个世界上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李大爷的声音在记忆中回荡,带着骄傲与悲伤交织的复杂情感。_
_陈默第三次拜访时,带来了李俊最爱吃的桂花糕。老人接过时双手微颤,眼中闪着泪光:【“陈警官,你是唯一一个还记着小俊喜好的人。”】_
这些记忆碎片中蕴含的情感,不是破案后的成就感,不是对凶手的愤怒,而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东西——对生命的尊重,对职责的敬畏,对弱者的关怀。
沈砚意识到,这才是陈默真正的本质。他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追寻真相,而是因为真相本身具有价值,因为每一个受害者都值得被记住,每一个家属的痛苦都值得被倾听。
“我看到了,陈哥。”沈砚轻声说,不仅用语言,更用全部的意念传递着这个信息,“我看到了你真正在乎的东西。你不是在查案,你是在守护那些被世界遗忘的人。”
残念的回应更加明显了。那股一直以来的紧绷感开始松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释然的平静。空气中的寒意继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和的能量流动,如同春日的暖流融化着积雪。
沈砚继续深入,尝试与残念建立更深的连接。他回忆起自己作为演员时学到的一种技巧——情感共鸣。不是简单地模仿情感,而是真正地理解、接纳并回应那种情感。此刻,他将这种技巧运用到了极致。
沈砚将自己对陈默的理解、尊重和感激编织成一股纯净的情感能量,缓缓注入到残念之中。这不是怜悯,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深刻的认可——认可陈默的价值,认可他的选择,认可他作为一个警察、一个人所代表的一切。
回应是立竿见影的。
残念中的那股不甘开始转化,不再是针对自身命运的不平,而是转化为对未竟事业的牵挂。那股遗憾也开始转变,不再是无法兑现承诺的懊悔,而是转化为对后继者的期许。
最明显的是,残念中一直存在的愤怒——对被误解、被遗忘的愤怒——开始逐渐消散。因为它遇到了理解,遇到了认可,遇到了承诺。
【小沈...】陈默的残念以几乎完整意识的形式回应,【我最后的遗憾...不是死亡...是再也不能去看望李大爷...再也不能听他讲述李俊的故事...】
沈砚感到一阵心酸。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默牵挂的依然是他人的痛苦。
“我去见过李大爷了。”沈砚回应道,同时通过意念传递着那段记忆,“他很好。他告诉我,你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李俊的警察。他说你每次去,都会认真看李俊的画,听他讲述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
残念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波动,那是欣慰与感激的交织。
沈砚感到一股温暖的能量从残念中回流到自己身上。那不是物理上的热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带着感激、认可和祝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