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会上那场短暂却极具冲击力的交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本市商界与时尚圈激起了层层涟漪。沈砚那句“感谢顾总当年的放手,才有了今天这个即将惊艳商界的苏晚晴”,不仅被在场人士津津乐道,更经由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开来,几乎成了苏晚晴个人品牌涅盘重生的最佳注脚。
它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显着的。
之前或许还有人对“素纨”的成功抱有一丝疑虑,或将其简单归因于运气或基金会扶持,但经过沈砚在那种场合下,以那种无可辩驳的姿态进行定义后,所有的质疑和轻慢都悄然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务实的尊重与合作意向。
“素纨”工作室(如今已从不甚隔音的公寓搬到了“云尚艺境”提供的一处明亮开阔的临时办公空间)的电话和邮件数量激增。除了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寻求合作的供应商、希望代理销售的精品渠道商,甚至还有几家颇具影响力的投资机构,抛来了试探性的橄榄枝。
苏晚晴忙碌得脚不沾地,但每一种疲惫都带着甘甜的味道。她清晰地感受到,环绕在她和周遭空气里的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这种改变,在一家国内顶尖财经媒体的专访中,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前来采访的是一位以问题犀利、视角独到着称的资深记者。访谈开始时,记者的问题还围绕着“素纨”的品牌理念、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划。苏晚晴应对自如,侃侃而谈,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笃定与热情。
然而,记者话锋一转,果然触及了那个无法回避的“过去”:
“苏总,我们注意到,在您和‘素纨’的崛起过程中,似乎始终绕不开一个名字——顾宸宇先生。从最初的……一些情感纠葛,到后来的商业竞争,包括不久前那场备受关注的酒会风波。很多人认为,您今天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与顾总复杂的‘对抗叙事’之上的。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这个问题很尖锐,几乎是在暗示她的成功依赖于与顾宸宇的“捆绑”。
若是以前,苏晚晴或许会感到被冒犯,会急于辩解,情绪会受到影响。但此刻,她只是微微笑了笑,身体放松地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地看向记者,那眼神通透得仿佛能映照出对方潜藏的心思。
“我很感谢您提出这个问题。”她的声音温和却有力,“这让我有机会可以非常明确地表达我的看法。”
她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清晰地说道:
“首先,我必须纠正一个认知上的误区。**我的成功,或者说‘素纨’的成功,其根基在于我们产品本身的价值,在于我们团队不懈的努力,在于市场对我们理念的认可。** 它源于我们自身的内生力量,而非任何外部的人际叙事。”
“其次,”她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淡然,“关于顾宸宇先生。我承认,在过去的一段人生经历中,他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但那段经历,无论是好是坏,都已经是**翻过去的篇章**。它是我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我事业的核心,更不是‘素纨’品牌的标签。”
她向前微微倾身,目光更加专注地看着记者,也仿佛透过镜头,看向所有可能抱有同样疑问的人:
“今天,坐在这里接受您采访的,是‘素纨’品牌的创始人,一个致力于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创业者苏晚晴**。我的身份,我的价值,由我的工作、我的创造、我所带领的团队所定义,而非由任何一段过去的私人关系所赋予,更不是通过与任何人的‘对抗’来彰显。”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带着一种洗净铅华后的沉稳与自信。
“所以,如果您和公众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顾宸宇前女友’这个称谓上,那或许是对我,以及我所投身的事业,一种最大的误解和低估。我更希望,也正在用行动证明,大家记住的,是**企业家苏晚晴**,是‘素纨’这个品牌本身。”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明确切割了与过去的关联,又清晰地树立了当下的身份认同,格局高下立判。
记者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欣赏,原本准备的一些后续追问,似乎都在这番坦诚而有力的宣言面前,失去了意义。她意识到,眼前这个女人,早已不是花边新闻里那个模糊的附属品形象,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和清晰目标的真正创业者。
访谈结束后,苏晚晴独自站在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是城市蓬勃发展的新区,高楼林立,充满活力,正如她此刻的心境。
她回想起刚才自己对记者说的那番话,心中一片澄明和平静。那不是排练好的台词,而是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她是真的已经放下了,放下了对顾宸宇的怨,放下了对过去的执,也放下了需要通过“对抗”来证明自己的幼稚。
她的价值,无需再由任何人背书或否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