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柴桑城外的长江上,一叶扁舟破浪而行。诸葛亮独立船头,身披鹤氅,望着渐近的江东水寨。江风猎猎,吹得他衣袂翻飞如展翅之鹤。
来者何人?水寨哨塔传来喝问。
汉左将军麾下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特来拜会吴侯!
鲁肃正在江东水寨巡视,忽听士兵来报:“汉左将军刘备麾下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特来拜见吴侯!”鲁肃闻言,立即整装相迎。只见江畔一位青年文士迎风而立,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度不凡。鲁肃快步上前施礼道:久闻孔明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肃之幸也!
诸葛亮拱手还礼:子敬先生客气了。亮奉我主之命,特来拜会吴侯,共商抗曹大计。
二人寒暄已毕,鲁肃便引诸葛亮过船进寨。船行江上,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江东军容。但见江面战船星罗棋布,艨艟斗舰排列有序;岸边士卒操练之声震天动地,刀枪映日生辉。诸葛亮轻摇羽扇,心中暗叹:江东水军果然名不虚传,真乃精锐之师也!
一路上,鲁肃与诸葛亮相谈甚欢。诸葛亮详细讲述了曹操南侵、荆州易主的经过,以及刘备当前所处的困境。鲁肃不时点头,对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深表钦佩。待船靠岸后,鲁肃亲自将诸葛亮送至驿馆安顿,嘱咐馆吏好生招待。临别时,鲁肃郑重说道:先生且先歇息,肃这就去禀报吴侯。以先生之才,必能说服我家主公共抗曹操。
离开驿馆后,鲁肃立即赶往孙权府邸。一路上,他回想着与诸葛亮的交谈,越发觉得此人见识非凡,心中对促成孙刘联盟更添几分把握。待见到孙权,鲁肃迫不及待地禀报道:主公,刘备军师诸葛亮已至江东。此人谈吐不凡,确有经天纬地之才,望主公早日接见,共商大计!
孙权将曹操派人送来的战书递给鲁肃,说道:“曹操昨日派使者送来这封信,我已经先打发使者回去了。现在召集众臣商议,但大家意见不一,尚未做出决定。”
鲁肃接过檄文仔细阅读,内容大致如下:
“我(曹操)奉天子之命,讨伐逆贼。如今我统领百万雄师南下,上千名猛将,荆州百姓也纷纷归顺,想邀请孙将军一同在江夏‘会猎’,共讨刘备。事成之后,我们平分土地,永结同盟。希望孙将军不要犹豫观望,尽快给我回复。”
鲁肃看完后,抬头问道:“主公您的想法是?”
孙权沉吟片刻,答道:“目前还没有定论。”
张昭手持笏板,声音沉稳有力:曹操坐拥百万大军,又挟天子之名征讨四方。我们若强行抵抗,实属逆天而行。
他环视众臣,继续分析:主公原本依仗的长江天险,如今曹操已得荆州,与我共享长江之利。眼下形势,我们根本无力抗衡。
谋士们纷纷点头附和:子布先生所言极是。
张昭见孙权沉默,又上前一步:以臣之见,不如归顺朝廷。这才是保全东吴万全之策。
堂下顿时响起一片赞同声:张公高见!此乃顺应天意!
孙权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佩剑,眉头紧锁。张昭见状,语气转为恳切:主公无需犹豫。若归顺曹操,既能保境安民,又可永镇江南六郡。
议事厅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等待着孙权的决断。年轻的吴侯抬起头,目光扫过主战派将领所在的方向,又缓缓垂下眼帘。
张昭的劝降之词在殿中回荡,每个字都重若千钧。主降派谋士们交换着眼神,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而站在武将首位的周瑜,拳头已经攥得发白。
片刻后,孙权起身更衣,鲁肃紧随其后。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便握住他的手问道:子敬有何高见?
鲁肃正色道:方才众人的言论,实在误了将军。他们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将军不可!
孙权问:此话怎讲?
鲁肃答道:像我等文官降曹,大不了回乡做个地方官,仍能保住富贵。可将军若降,结局如何?最多封个虚衔侯爵,配一辆车、一匹马,身边只剩几个随从,哪还能像现在这样坐镇江东、称孤道寡?张昭等人只顾自身安危,绝非良策。将军应当早定大计!
孙权长叹一声:众人之见,确实令我失望。子敬所言,正合我意,真是上天将你赐予我啊!只是曹操新收袁绍旧部,如今百万大军南下,恐怕势大难敌。
鲁肃立即说道:我从带回诸葛瑾之弟诸葛亮,主公可向他询问曹军虚实。
孙权惊讶道:诸葛孔明?鲁肃点头:现已在驿馆安顿。孙权略一沉吟:今日天色已晚,不便相见。明日召集文武百官,先让他见识我江东才俊,再正式商议大计。
鲁肃领命后便告辞离去。
第二天一早,他来到驿馆会见诸葛亮,临行前特意叮嘱道:今日面见吴侯,先生切记不可提及曹操兵多将广之事。诸葛亮淡然一笑:子敬放心,亮自会随机应变,绝不会误事。鲁肃这才放心,引着诸葛亮前往议事大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