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的主力在攻打阳平关时,另一条更为险峻的道路上,一场旨在奇袭汉中、扭转战局的军事行动,正悄然上演,也正走向一场注定的悲剧。
曹魏年轻一辈的翘楚曹休、深受曹操信任的宗室将领,此刻正率领五千精心挑选的精锐,奉曹操密令,取道子午谷,意图奇袭汉中腹地。大军从长安出发时,旌旗招展,士气高昂。曹休金甲红袍,立马军前,对众将士慷慨陈词:
“诸位!魏公有令:取道子午,直捣汉中!若功成,必封侯赏爵,荣归故里!”
五千将士齐声呐喊,声震四野。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看似光荣的远征,即将成为一场噩梦。
子午道的艰难远超想象。这条连接关中与汉中的古道,蜿蜒在秦岭险峰之间,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一边是千仞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山路崎岖,荆棘丛生。
“将军,这条路……”副将看着前方险峻的山路,面露忧色。
曹休摆手:“魏公有令,务必出其不意。子午道虽险,正因如此,蜀军必不防备。”
大军开始艰难前行。士兵们牵马步行,不时有石块从悬崖上滚落,惨叫声在山谷间回荡。
三日后,一场山雨不期而至。山路变得泥泞湿滑,行军更加困难。
“报!前军有士兵失足坠崖!”
“报!粮车陷入泥潭,无法前行!”
“报!有士兵病倒,无法行走!”
坏消息接连传来。曹休面色凝重,却仍坚持前进:“传令:轻装简从,必要物资由士兵分担。病重者……就地安置。”
这道命令意味着,那些无法行走的士兵将被遗弃在荒山野岭。军中顿时弥漫着悲观情绪。
行军半月,部队才走了不到百里。粮草消耗远超预期,士兵们开始减半口粮。出发时的雄心壮志,早已被眼前这无尽的天堑险阻消磨得所剩无几。子午道之艰难,远超所有人的想象。这里没有坦途,只有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蜿蜒盘旋于云雾之间的狭窄栈道,以及深不见底、流水轰鸣的幽谷。
夜晚,军营中篝火点点,士兵们围坐在一起,默默咀嚼着干硬的干粮。
“这样下去,还没到汉中,我们就先饿死了。”一个年轻士兵低声抱怨。
老兵叹道:“少说两句,多积攒点力气吧!”
曹休巡营时听到这些议论,心中烦躁,却无可奈何。他何尝不知子午道艰难,但魏公军令如山,不得不从。
更糟糕的是,秦岭天气变幻莫测。白日炎热,夜晚寒冷,许多士兵适应不了,病倒者日增。
军医禀报:“将军,营中疫病流行,已有百余人病倒。若不及早处置,恐蔓延全军。”
曹休咬牙:“将病重者集中安置,大队继续前进。”
卒们手脚并用,紧贴着冰冷的岩壁,小心翼翼地挪动每一步。骡马嘶鸣着,不断有驮运物资的牲畜失足,连同珍贵的粮秣一起坠入深渊,那凄厉的哀鸣久久回荡,令人心悸。雨水不时降临,将本就湿滑的栈道变成死亡陷阱,每一次踩踏都可能意味着永别。瘴气弥漫,疾病开始悄然蔓延,发热、腹泻的士卒越来越多,却得不到有效的医治,只能被无奈地遗弃在道旁,任其自生自灭。
艰苦卓绝的行军持续了一个多月,这支原本士气高昂的精锐之师,早已变得疲惫不堪,衣衫褴褛,如同逃难的流民。非战斗减员近千人,绝望和恐惧的情绪如同瘟疫般在军中扩散。曹休望着眼前看不到尽头的群山,心中第一次对魏公“出奇制胜”的战略产生了动摇,但他深知已无退路,只能咬牙前行。
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前方豁然开朗!他们终于穿过了死亡走廊般的秦岭腹地,抵达了子午道的汉中一端出口。
士卒们几乎要欢呼起来,胜利似乎就在眼前——只要冲出谷口,富饶的汉中平原就将暴露在他们的兵锋之下!
“终于到了!”曹休也是精神一振,“传令:休整半日,准备突袭!”
……
就在谷口最狭窄、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处,赫然矗立着一座简易却坚固的营寨!寨墙之上,旌旗飘扬,一员蜀将按剑而立,神情冷峻,正是蜀汉牙门将、裨将军王平王子均!他麾下仅有一千兵马,却早已在此严阵以待多日。
原来,刘备与法正等人深知汉中防务的重要性,对各条可能来袭的小道均有防备。王平出身巴西賨人,久居汉中,熟悉地理,作战沉稳,被委以守护侧翼的重任。他早已派出斥候,察觉了子午道方向的异常,判断曹军可能从此奇袭,故而提前率军赶至谷口,利用地利,抢修工事,专候来敌。
曹休见状,心中大惊,但眼看成功在即,岂肯放弃?他自恃兵力五倍于敌,又皆是百战余生之精锐,立刻组织进攻,试图一鼓作气冲破这该死的关卡!
“将士们!冲过去!汉中就在眼前!杀!”曹休挥剑怒吼,驱使着疲惫不堪的士卒向谷口发起冲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