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北三十里处,一支大军如滚滚铁流般向南推进。旌旗蔽空,刀枪如林,马蹄声震得大地微微颤抖。刘备骑在马上,玄甲映日,长须随风轻拂。身旁法正、黄忠等文武重臣各具威仪,身后数万荆州精锐士气高昂。
报——一骑探马飞驰而来,尘土飞扬中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启禀主公,少将军已在成都城外列阵攻城,但尚未破城!
法正捋须点头:主公亲临,成都已是囊中之物。刘璋若识时务,当开城投降。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沉声道:传令全军,加速前进,今日务必抵达成都!他抬头望向南方,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益州心脏——成都城。自入蜀以来,历经一年征战,终于到了最后关头。
与此同时,成都北门外荆州军阵中,刘封立于高坡之上,远眺那座巍峨城墙。城上守军松散,弓弩软弱,已显疲态。他身后字大旗猎猎作响,五千大军严阵以待。
桓阶走上前来,低声道:都督此计,可是在等主公?
刘封嘴角微扬:桓公果然慧眼。
薛琮也恍然:少将军不欲独破成都,是想让主公亲临,以全其功?
刘封目光深邃:成都已是囊中之物,破城只在旦夕。但父亲即将抵达,若由他亲自下令招降,则益州人心更易归附。他顿了顿,况且,刘璋虽暗弱,却非暴虐之君。若我强行破城,他或会拼死一战,甚至玉石俱焚。但若父亲亲至,以仁义之名劝降,或许能保全一城百姓。
桓阶叹服:都督不仅善战,更懂人心。如此,蜀地士民必感念主公仁德。
刘封下令霹雳车轰击一阵,过了午时便收兵回营。他心中已有计较——成都城破在即,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父亲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声望。
夕阳西下时,刘备大军终于抵达城外荆州大营。营帐连绵数里,灯火如星。中军帐内,刘备与刘封父子相见。
父亲!刘封单膝跪地,铠甲铿锵。
刘备连忙扶起爱子:封儿辛苦了!战况如何?
刘封详细汇报了围城情况,最后道:儿臣围而不攻,一是为减少我军伤亡,二是为保全成都城防,三……他略一迟疑,三是想请父亲劝降刘璋,如此可得蜀地民心、众臣之心。
刘备眼中闪过赞许,拍了拍刘封肩膀:封儿思虑周全,甚合我意。他转向帐内众谋士:诸位以为,眼下当如何取成都?
张松率先开口:刘璋暗弱,城中人心惶惶。主公亲至,我军只需围而不攻,不出旬日,城内必生变乱。
法正则持不同意见:夜长梦多。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我军应速取成都,稳定益州局势。可派使者入城劝降,若刘璋不降,则全力攻城。
刘备沉思片刻,目光转向刘封:封儿,你以为如何?
封抱拳道:父亲,孩儿以为,可先派使者招降。刘璋素来优柔,见我军势大,又有父亲亲征,或会投降。若其不降,再攻城不迟。
刘备点头赞许:正合我意。简雍善于言辞,可派他入城劝降。他环视众人,声音沉稳有力:我刘备一生以仁义为本,不愿多造杀孽。若能和平取得成都,保全一方百姓,方为上策。
众将齐声应诺。刘备的决定,再次彰显了他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
当夜,父子二人秉烛夜谈,商定入城后的各项安排。刘备望着烛光下刘封坚毅的面容,心中感慨万千!
成都城内,州牧府中灯火通明。刘璋面色灰败地坐在主位,如坐针毡,面容憔悴,眼窝深陷,显然已被连年战事折磨得心力交瘁。堂下文武分列两侧,气氛凝重如铁。与此同时,成都城内州牧府中,刘璋如坐针毡。
报——刘备亲率大军已至城外,与刘封会师!盛勃匆匆入内禀报。
堂内顿时哗然。一年来,刘璋军节节败退,如今只剩孤城一座。更令人绝望的是,城中粮草虽尚可支撑,但士气已濒临崩溃。
刘璋长叹一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皆我之过也。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
董和立即反对:主公不可!城中尚有青壮数万;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他激动地向前一步,只要坚守待援,或可等来张鲁援军!
刘璋苦笑摇头:张鲁?他巴不得我败亡。益州内已无援军可盼。而且远水不解近渴!
黄权闻言大怒:主公何出此言!我益州山川险固,军民同心,岂能轻言投降?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徒,侥幸得势,何足惧哉!
郑度也愤然道:主公父子经营益州二十余年,根基深厚。若就此投降,岂不愧对先主?
刘璋转身,泪流满面: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一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众人见主公如此悲恸,无不黯然。忽然一人越众而出,高声道:主公之言,正合天意!
众人视之,乃巴西西充国人谯周,字允南。此人素晓天文,在益州颇有名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