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宗门”的成立,如同在青岚宗庞大而精密的灵网体系中,注入了一剂强效的安定剂。虽然其存在对外保持低调,但内部严格的审计、不间断的巡逻以及那套日益完善的“天眼”监控系统,确实极大地提升了灵网空间的安全水位。恶意程序传播、数据窃取等低层级骚扰事件发生率显着下降,弟子们使用“灵通扣”和小程序也变得更加安心。
然而,真正的猎手都知道,最危险的敌人,往往不是那些喧嚣的豺狼,而是潜藏在阴影中最有耐心的毒蛇。“幽网”在损失了一个外围节点和几名内鬼后,行动变得更加隐秘和狡猾。他们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容易暴露的破坏活动,转而进行更具针对性的、难以追踪的渗透和情报窃取。
网警司令部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很快便不期而至。
这一日,负责监控核心研发数据流的网警队员发现了一丝极其隐晦的异常。阵枢阁内部一个用于存储“高阶符言编译器”部分核心算法日志的备用服务器,其数据访问流量出现了一种难以解释的、周期性的微弱波动。波动幅度极小,混杂在海量的正常访问中,几乎与背景噪音无异。若非“谛听”平台引入了秦洛设计的新型“异常模式识别算法”,根本无人能够察觉。
“总监,您看这里,”一名年轻的网警队员指着屏幕上一条几乎与横轴重合的曲线,“每隔约六个时辰,就会有一次持续时间极短(毫秒级)、流量增加约百万分之一的峰值,访问来源IP经过伪装,指向一个已被废弃的宗门外部通讯中继站。我们尝试反向追踪,但对方使用了多层‘跳板’和灵能干扰,痕迹进入公共灵网区域后就消失了。”
秦洛凝视着那微不可查的波动,眼神锐利。这种手法,像极了地球上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低调、缓慢、耐心地窃取着核心数据。
“对手很专业,也很谨慎。”秦洛沉声道,“他们窃取的数据量很小,每次可能只带走几个关键参数或几行代码,但长年累月,足以拼凑出我们编译器的核心逻辑。传统的流量分析和IP追踪,对他们效果有限。”
厉刑天副总监眉头紧锁:“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有老鼠在偷东西,甚至大概知道它什么时候来,却找不到它的窝?”
“未必。”秦洛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们能伪装IP,能干扰灵能信号,但有一种东西,他们很难完全屏蔽和伪装——量子纠缠效应。”
一个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绝对定位的大胆计划,在秦洛脑海中迅速成型。
原理核心:量子纠缠与不可克隆定理
秦洛的计划,源于量子物理中两个关键特性:
1. 量子纠缠:一对相互纠缠的粒子(如光子),无论相隔多远,当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被测量确定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瞬间确定,这种关联是超距的,不受空间距离影响。
2.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未知的量子状态无法被精确复制。任何试图测量或复制纠缠粒子状态的行为,都会不可避免地破坏其原始状态,从而留下痕迹。
“量子追踪定位”系统构建:
1. 制备“标记光子对”:秦洛在阵枢阁最屏蔽的实验室内,利用特殊的“纠缠光子生成符阵”,批量制备出大量处于纠缠状态的光子对(A光子 and B光子)。这些光子对就是天然的、不可复制的“追踪信标”。
2. 注入“蜜罐”数据:秦洛精心伪造了一份看似极其重要、包含了编译器“下一代优化算法”的假核心日志文件,并将其放置在之前被窃取的备用服务器上,作为一个“蜜罐”。
3. 数据量子化编码:最关键的一步!秦洛没有简单地将假数据存储为普通的灵能比特(0和1),而是利用一种极其精妙的“量子编码符阵”,将这份假数据的每一个关键字节,都编码到一对对纠缠光子的特定量子态上(例如,利用光子的偏振方向代表0和1)。也就是说,这份“蜜罐”数据的物理载体,就是成千上万对处于特定纠缠状态的A光子!
4. 布设陷阱:将这些承载了量子化假数据的A光子,注入到那个被监控的备用服务器的数据流中,静待“幽网”的窃取程序再次光临。
5. 同步监测与定位:
· 在阵枢阁,秦洛保留着与每一对A光子纠缠的B光子。
· 一旦“幽网”的窃取程序读取(即测量)了服务器中的A光子,根据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波函数坍缩,A光子的量子态被破坏,其携带的假数据被“窃取”。
· 与此同时,由于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远在阵枢阁的、与之配对的B光子的量子态,也会在同一瞬间发生相应的、可检测的改变!
· 通过一个覆盖范围极广的“量子态变化监测网络”(由布置在宗门各处及关键外部节点的精密传感器组成),网警可以实时捕捉到B光子态变化的精确时间戳和传感器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