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轨道画灵符”的理论,如同在干涸的河床上掘开了通往汪洋的通道,符师们的创造力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喷涌而出。“阵元Git.Xian”平台的“符箓设计”子版块,几乎每一息都有新的构想、草图和基于几何画板的分子轨道模拟被提交上来。有人试图设计能吸收特定负面情绪的“清心符”,有人构想能汇聚月华辅助修炼的“揽月符”,更有甚者,开始挑战理论上能实现“断肢再生”的“生生造化符”的雏形。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一个被标记为“极度困难”的古老课题,再次浮出水面,并且因为新理论的注入,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破解可能——瞬移符。
瞬移,涉及空间法则,是修真界公认的最高深、最难以掌握的领域之一。现存于世的瞬移符箓,无不是上古遗留的残篇,或者某些大能凭借惊天修为和对空间的独特感悟,耗费心血炼制的一次性宝物。其原理晦涩不明,成功率低得令人发指,制作方法更是早已失传。
一个ID为“虚空游鱼”的修士,在仔细研读了分子轨道理论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分子轨道理论可以解释能量传递和转化,那么空间移动,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极致的、定向的‘能量-物质’转化与传递?我们能否设计一种特殊的分子轨道系统,来撬动空间结构?”
这个假设立刻引起了秦洛的注意。他亲自在这个帖子下回复:“思路正确。空间移动非无中生有,乃是对现有空间结构的‘借用’与‘重构’。关键在于找到‘锚点’与‘桥梁’。”
“锚点?”虚空游鱼追问。
“瞬移需有起点与终点。”秦洛解释,“起点易定,即为符箓激发之处。终点难寻,需在无尽虚空中精准定位。传统方法依靠神识烙印或预先布置的坐标物,不稳定且范围有限。我们需要一种更普适、更稳定的‘空间锚点’。”
此言一出,讨论再次陷入僵局。什么样的“锚点”,能无视距离、穿透空间阻隔,实现稳定定位?
秦洛再次陷入了沉思。他调阅了平台上所有关于空间阵法、符箓的残篇记载,结合前世对量子物理和宇宙学的模糊记忆,在几何画板上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和模拟。
数日后,秦洛发布了他在符箓化学领域的第三篇重磅文章——《空间符箓初探:离子晶格作为跨维瞬移锚点的理论与可行性论证》。
文章开篇便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核心论点:
“强极性的离子键,以其高度有序、远程可感(通过电磁力)的晶格结构,或可成为构建稳定‘空间锚点’的基石。”
他详细阐述道:“离子键由阴阳离子通过库仑静电引力构成,其键能强大,结构稳定。更重要的是,一个完美的离子晶体(如氯化钠结构),其内部正负离子交替排列,形成一个在宏观尺度上延伸的、极其规则的周期性静电势场。”
“这个势场,就像在空间的‘布料’上,绣上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静电指纹’。如果我们能制造出一种特殊的符箓,其核心并非传统的能量转化符纹,而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微型离子晶格结构,那么这个符箓本身,就能成为一个‘锚点’!”
为了让理论更直观,秦洛在几何画板上构建了一个标准氯化钠型离子晶格的模型,并将其静电势能用不同颜色渲染出来。只见那红(负离子)蓝(正离子)相间的立方格点,在空间中构成了一个波澜起伏、但严格周期变化的静电势能图景。
“现在,想象我们有两张这样的‘锚点符’,”秦洛继续推演,“一张留在起点A,一张放置在目标终点B。当激发起点A的符箓时,符箓内置的、基于特定分子轨道设计的‘空间谐振器’会启动。这个谐振器的作用,并非直接撕裂空间,而是发出一种与‘离子晶格静电指纹’高度共振的特定空间波动。”
画板上,代表A点锚点符的离子晶格开始发出一种奇异的、非电磁波的“涟漪”,这涟漪无视三维空间的常规阻碍,直接渗入更高的维度或者说空间的底层结构。
“这种共振波,会在空间的‘海洋’中,精准地‘寻找’并‘锁定’与其同源的、位于B点的那个‘静电指纹’!”只见那涟漪在抽象的多维空间中扩散,迅速与代表B点锚点符的离子晶格模型建立了强烈的连接,一条虚幻的、扭曲的“通道”在两者之间若隐若现!
“通道建立后,剩下的便是能量传递与物质转化。”秦洛引入了量子隧穿和质能方程的概念(用修真术语包装),“通过激发特定的反键轨道,在锚点符内部制造一个极短时间的、可控的‘能量奇点’,配合空间谐振器,将需要传送的物体或修士,在起点分解为最基础的灵能粒子流,通过共振通道瞬间传递到终点,并在终点的锚点符引导下,利用其离子晶格结构作为‘模板’,进行物质重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