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的午后雪停了,阳光透过陶瓷作坊的天窗,落在成彦摊开的修复笔记上。纸页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釉色配比公式,“敦煌土黄 意大利青灰 = 跨文化融合色” 的旁边,被她用红笔圈了个圈,指尖反复蹭着公式边缘 —— 刚跟老安东尼奥学完 “跨文化修复手法”,釉料还沾在指缝里,泛着淡淡的青,“老安东尼奥说这手法得在 24 小时内完成釉色定型,不然会裂”,她在心里默念,揉了揉发酸的虎口,修复刀握久了,指节都有点发僵。
“休息半小时!” 副导演举着对讲机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在收拾工具:灯光师把 “跨文化修复特写镜头” 的轨道收起来(行业冷知识:拍摄跨国匠人题材时,镜头轨道需调整为 “双向弧度”,才能同时拍出两种修复手法的细节),场记在脚本上标注 “剩余戏份:跨文化融合镜头(预约观众 300 万)”,老安东尼奥坐在角落,手里攥着块刚烧好的瓷片,朝成彦比划 “喝点热的,护手”。
成彦站起身,走到作坊后的小巷透气,从帆布包里掏出手机 —— 早上发的 “修复中的跨文化瓷片” 照片,顾怀安还没回,屏幕上的时间跳成了 “15:30”,比国内晚 7 小时,“他会不会在忙《幕后之光》的后期?” 她咬了咬唇,点开聊天框,输入 “今天学的手法好难,虎口好酸”,又删掉,改成 “跨文化瓷片快修好了,等下拍给你看”,指尖悬在发送键上,却没按下去 —— 上次在敦煌拍夜戏,她抱怨手酸,顾怀安第二天就寄了副护腕,上面绣着小栀子,这次在异国,她不想让他担心。
巷口传来脚步声,成彦以为是工作人员,没回头,继续揉着虎口,指缝里的釉料蹭在牛仔裤上,留下块浅青色的印子。直到一阵熟悉的雪松味混着热可可的香气飘过来,她的动作突然僵住 —— 这味道,跟上次在敦煌洞窟前,他煮完姜枣茶身上的味一模一样。
“在跟谁较劲呢?”
成彦猛地转身,手里的修复笔记 “啪嗒” 掉在地上。顾怀安站在巷口,身上穿着件深灰色大衣,领口沾着点没化的雪,手里举着两杯热可可,杯子是她在国内喜欢的青花瓷图案,“刚跟老安东尼奥打听,说你在这儿透气 —— 怎么,不认识了?”
成彦盯着他,眼睛眨了三次,确认不是雪天看恍惚了:他的发梢还沾着雪粒,像上次在敦煌看星星时那样;手里的热可可冒着白气,温度刚好(后来她才知道,他特意查了 “陶瓷修复师暖手指南”,热可可保持 65℃最护腕,比咖啡少刺激);大衣口袋里露出半张机票,边角还沾着点敦煌的沙 —— 是她熟悉的顾怀安,不是幻觉。
“你…… 你怎么来了?” 成彦的声音有点抖,指尖想去捡地上的笔记,却控制不住地发颤,“陆哥说…… 跨国探班要提前报备,你怎么……”
“陆哥帮我走了海外拍摄团队的‘临时探班通道’。” 顾怀安走过来,弯腰捡起笔记,指尖拂掉上面的雪粒,“行业冷知识:跨国探班得提前 72 小时向当地文化局报备,不然签证会延误 —— 我上周就跟陆岩一起办了手续,怕提前告诉你,惊喜就没了。” 他把一杯热可可递过来,“老安东尼奥说你今天揉了好几次虎口,快趁热喝,比你昨天买的甜姜饼暖。”
成彦接过热可可,指尖碰着杯子的温度,像碰着他的掌心,眼眶突然热了:“你怎么不提前说?我今天头发都没梳好,还沾了釉料……” 她抬手想捋头发,却发现指尖的青釉还没洗干净,有点窘迫地往后缩了缩。
顾怀安笑着抓住她的手,没在意上面的釉料:“比在敦煌拍夜戏时头发炸毛强多了 —— 那次你蹲在炭火旁改剧本,头发沾了灰,还说‘反正拍不到脸’,结果镜头扫到你,老周笑了半天。” 他指了指她的牛仔裤,“釉料印也挺好看,像你上次在景德镇拓的瓷片图案,独一无二。”
巷口传来老安东尼奥的笑声,他举着块瓷片朝他们晃:“我就说她今天心不在焉,原来在等你!” 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你们的‘跨文化融合镜头’,明天拍正好,我把瓷片留着,等你们一起定釉色!”
成彦对着老安东尼奥笑了笑,转头看向顾怀安,心里的话像潮水似的涌上来:“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在这儿?我早上发的照片你没回,我还以为你在忙……”
“我在忙给你带东西。” 顾怀安从大衣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张师傅的新拓片 —— 上面是 “敦煌栀子 佛罗伦萨玫瑰” 的融合图案,“张师傅说‘让丫头在国外也能看到家里的拓片’,还烤了李广杏干,我装了两包在帆布包里;李教授让我带了琵琶乐谱,说‘等你拍完戏,咱们远程合练《青釉》的主题曲’。” 他掏出杏干,递了颗给成彦,“还是你喜欢的,烤到皮皱,不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