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转瞬之间,又到了那金风送爽的秋天。
这一日,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沉浸在一片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之中。
突然,一阵激昂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份宁静。
原来是信使快马加鞭地奔驰而来,带来了一个让满朝上下都为之振奋的好消息——征南军大胜归来!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京城中传开。
皇宫内,早朝之上,当信使将捷报呈递给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的时候,朝堂上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而老朱,在看完捷报后,龙颜大悦!
他站起身来,目光炯炯地扫视着满朝文武,大声说道:“征南军将士们浴血奋战,为我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实乃我朝之幸!”
大臣们也纷纷跪地叩首,齐声称赞:“陛下圣明,将士们英勇,此乃我大明之荣耀!”
而在京城的街头巷尾,百姓们也都奔走相告。他们纷纷涌上街头,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的神情。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玩耍,老人们则相互搀扶着,眼中闪烁着激动的眸光。
又过了半月,信使传来了征南军回归的消息,满城都传遍了,百姓们翘首以盼,想要亲眼目睹征南军凯旋的壮观场面。
其中,最让老朱激动的是什么,乃是傅友德和沐英的心意。
再有三天,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生辰了。
傅友德已经来信,说三日必到应天。
同时,征南军这次大胜,不仅把云南全境收复了,还把残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给俘虏了。
而三日后,老朱决定迎接征南军归来的同时,还要举行一场献俘仪式。
时间很快到了老朱生辰这天。
征南军的队伍此时距离应天只有十里,众将士在主帅傅友德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地朝着应天进发。
征南军的军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将士们身着整齐的铠甲,英姿飒爽,脸上带着疲惫但又坚定的神情。
他们的身后,是缴获的无数战利品,堆积如山,彰显着这场胜利的辉煌。
当征南军的队伍终于抵达京城时,整个应天府都沸腾了。
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他们纷纷向将士们献上鲜花和美酒,表达着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朱元璋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他看着眼前这支英勇的队伍,心中感慨万千。
朱元璋看着走上前来的傅友德和沐英,走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征南军这两位将领的手,说道:“你们辛苦了!此次南征,你们为我大明扬威,收复了云南,朕定当重重嘉奖!”
闻言,傅友德和沐英单膝跪地,恭敬地说道:“陛下隆恩,我等定当竭尽全力,保家卫国!”
随后,大明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看着坐在囚车里的残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老朱只感觉志得意满!
随后,老朱让金英安排给将士们举行庆功宴。
宴会上,歌舞升平,美酒佳肴摆满了一桌。将士们开怀畅饮,尽情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喜悦。
这边朱元璋只是跟众将士敬了几杯之后,边带着文武百官和傅友德以及沐英等将领回到了皇宫。
乾清宫。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眼中却难掩喜悦之情。
云南的收复,意味着大明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西南边陲得以稳固,这无疑是他生辰之际收到的一份厚礼。
而在这热闹的生辰庆典之中,众人纷纷给老朱献上了贺礼。
而高阳秋,作为国师,他自然也出席了今日的宴席。
不过在祝寿的人群中,高阳秋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只是献上华丽的贺词和珍贵的礼物,而是怀揣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想法。
当轮到他向朱元璋祝寿时,高阳秋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臣高阳秋恭祝陛下生辰喜乐,愿陛下圣体安康,大明江山永固。今日傅友德将军等收复云南,实乃我大明之幸事。然臣以为,除了开疆拓土,人口之增长亦是国家兴盛之根本。臣近日苦思,有一计可使我大明人口渐增,特在此冒昧献上,望陛下垂听。”
朱元璋闻言,饶有兴趣地看着高阳秋,说道:“哦?你且说来听听。”
高阳秋定了定神,开始娓娓道来:“陛下,如今我大明初定,虽已休养生息数年,但人口增长仍显缓慢。究其原因,一则战乱之后百姓生活困苦,生育意愿不高;二则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夭折率较高;三则部分地区风俗不良,溺婴等现象时有发生。臣之计策,便是从这几方面入手。
其一,陛下可下令各地官府,对生育子女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减免赋税、赏赐粮食和布匹等,让百姓感受到生育之利,从而提高生育意愿。
其二,广设医馆,培养更多的医者,提高医疗水平。尤其在偏远地区,派遣医术精湛的医者前往,为百姓诊治疾病,降低婴儿夭折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