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海市返回省城的路上,赵达功靠在轿车后座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不断回放着在静海看到的一幕幕——规划整齐的土地、四通八达的路网、静海干部眼中闪烁的迫切与干劲。他知道,静海的条件确实优越,但最终的决策,还需通盘考量,尤其要考虑到京州那位所谓的“经济闯将”绝不会轻易放弃这次机会。
车队直接驶入省政府大院。赵达功没有回自己办公室,而是提着公文包,径直先去了省长刘长生的办公室汇报。这是必要的程序,更是对刘长生权威的尊重。
“刘省长,我回来了。”赵达功走进办公室,语气带着一丝调研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清晰的工作思路。
刘长生从文件堆里抬起头,露出笑容:“达功同志辛苦了,静海之行,感受如何?”他示意赵达功在对面沙发坐下。
“感受很深。”赵达功坐定,接过秘书递来的茶水,道了声谢,然后面向刘长生,“静海市的干部职工,积极性非常高,干劲十足。他们为了这次争取园区选址,可以说是铆足了劲,前期的土地平整、规划修编、基础设施摸底,都做了相当扎实的准备。看得出来,静海的班子,战斗力很强,是真心实意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
刘长生认真听着,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神色,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是啊,这次机会对静海来说,确实是改变经济发展命运的关键一战。不瞒你说,达功,静海现在的市委书记张立平,是我多年前的第一任秘书。”
赵达功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但并未插话,静静聆听。
“省委常委会刚刚通过那个战略构想报告没多久,立平就专门来找过我一次。”刘长生继续道,语气平和,“他很直白,就是希望我能着重考虑,把这个产业园放在静海。说他代表静海全市干部群众表个态,只要项目落地,绝对倾尽全力,不给省里丢脸,也不给我这个老领导丢脸。”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赵达功,带着坦诚:“当时,我没有答应他。我跟他说,这件事关系全省发展大局,不是我个人能拍板的,最终要看综合条件,尤其要得到达功省长的认可和专业评估才行。这次你去调研,对他们的硬件和条件都表示满意,这说明……”刘长生微微前倾身体,“我们两个在心底里,对于这个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选址的倾向,大体上是一致的。”
这番话,既是对赵达功交底,也是肯定。刘长生明确表达了对静海的倾向,但更强调了这是基于赵达功专业判断基础上的共识,维护了省政府班子的团结和决策的严肃性。
赵达功心领神会,立刻回应道:“省长,我明白。静海的条件确实摆在那里,优势明显。不过我在那边也没有做任何明确表态,只是要求他们继续深化前期工作,把硬件基础打得更牢靠,把各项预案做得更充分。毕竟,这么大的项目,最终还是要上会集体决策。”
刘长生对赵达功这种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协调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点头道:“嗯,你这样处理很稳妥。既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又保持了省里的主动权和决策空间。很好。”
在刘长生办公室坐了约莫二十分钟,将静海之行的主要情况和初步印象汇报清楚后,赵达功便起身告辞,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桌上,已经堆叠了不少待批阅的文件。但他没有立刻处理,而是走到悬挂在墙上的巨幅汉东省地图前,思绪越过静海,投向了更南方的鹏城。产业园区是载体,但最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引入什么样的核心企业和核心技术。他拿起笔,在备忘录上写下:“接洽鹏城华星集团,郑非总裁。芯片研发、智能汽车驾驶通信技术…” 这是他下一步要亲自推动的重点,必须尽快安排行程,主动出击。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秘书诸葛青云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神色恭敬:“领导。刚收到一些信息,京州市那边,最近动作也很频繁。李达康书记召集了发改委、规划局、高新区等多个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项目争夺领导小组,由他亲自挂帅。看样子,是要集中全市资源,全力争取产业园落户京州。”
赵达功闻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目光依旧在地图上逡巡:“知道了。京州有京州的优势,李达康同志抓经济的劲头,我们也是知道的。公平竞争嘛,最终看谁的条件更过硬,方案更优化。”
诸葛青云见赵达功如此沉稳,便不再多言,将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一角,悄声退了出去。
办公室内重新恢复了安静。赵达功沉思片刻,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国华同志吗?我赵达功。如果你现在方便,请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们聊聊人才方面的工作。”
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李国华很快便赶了过来。他年纪比赵达功稍长几分,戴着眼镜,气质儒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