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94章 透视高校观念革新与底线坚守

当叶尘的仙识再次扫过启星工学院的行政楼时。

校长办公室里,正召开一场关于“学校发展方向”的专题会议。

与半年前不同,这次会议的议题不再是“如何对标知名高校”,而是“如何坚守应用型定位,培养本地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校长手里拿着一份《本地制造业人才需求白皮书》,语气坚定:“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守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初心,这才是我们非知名高校的立身之本。”

仙力凝成的水镜里,这一幕让叶尘九人驻足——观念的转变,比任何设备的更新、经费的增加,都更能触动教育的根基。

此前的“轻干预”让三所高校在硬件、资源、路径上有了改变,但叶尘团队渐渐发现:若高校领导、老师、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革新,在意识形态、学术底线等原则问题上没有站稳立场,那些外在的改变终究是“浮于表面”。

就像修仙者若心性不坚,即便获得再好的灵脉,也难成大器。

于是,九人再次兵分三路,以“观念引导者”的身份,潜入启星工学院、青岚师范学院、瀚江职业技术学院,从“意识形态立场、学术端正底线、教育初心认知”三个维度,推动高校师生的观念革新,为非知名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破局,筑牢“思想根基”。

一、仙察观念:部分高校的“思想迷雾”

叶尘团队在三所高校的观察中发现,比“设备旧、资源少、技能差”更隐蔽的困局,藏在师生的思想观念里——是高校领导对“教育初心”的模糊,是教师对“学术底线”的轻视,是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迷茫。

这些“思想迷雾”,像一层无形的屏障,挡住了教育与就业破局的真正出路。

1. 高校领导:“政绩导向”盖过“教育初心”,定位跑偏失方向

叶尘扮成启星工学院的“政策研究顾问”,参加了多次学校的行政会议。

他发现,校领导们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技能”,而是“如何争取更多科研经费”“如何提升学校排名”“如何申报硕士点”。

有一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会议上说:“今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科研论文发表’上,只要ScI论文数量上去了,学校排名就能提升,到时候经费和资源自然就来了。”

旁边的教务处长小声提醒:“可我们是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实训和就业才是重点……”

副校长摆了摆手:“排名上去了,学生就业自然就‘好看’了,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种“重政绩、轻初心”的观念,在非知名高校的领导群体中并不少见。

青岚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在教职工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努力‘升格为师范大学’,只要身份变了,招生质量、师资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为了“升格”,学校把大量经费投入到“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上,却缩减了“师范生技能培训”“乡镇教育实践”的预算。

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更是直言:“高职生的就业不用太较真,只要就业率数字好看就行,至于能不能专业对口、有没有发展前途,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叶尘的仙识能感受到这些领导话语里的“浮躁”——他们把学校的“名声”“排名”“级别”看得比“教育本身”更重要,把“短期政绩”当成了“长期发展”的捷径。

“就像修仙门派的掌门,不琢磨怎么提升弟子的修为,只想着怎么扩大门派的名声,最后弟子没成长,门派也只是空有其表。”叶尘叹息道,领导的观念跑偏,学校的方向自然跟着歪,学生的就业之路也会越走越窄。

2. 高校教师:“应付教学”取代“学术敬畏”,底线松动失根本

苏晴扮成青岚师范学院的“教学督导员”,听了近20节专业课。

她发现,不少教师对“学术端正”的底线看得很轻——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连课件都是从网上下载的,内容多年不更新;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拼凑论文,甚至找人代写;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只看“格式对不对”,不管“内容有没有价值”,甚至允许学生抄袭网上的文献。

有一次,苏晴听中文系的“文学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竟然说:“你们写论文不用太较真,只要能通过查重,毕业就行,反正以后你们当老师,也用不上这些理论。”

课后,苏晴问这位老师:“您不担心学生养成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吗?”

老师笑着说:“非知名高校的学生,能毕业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学术态度?再说,我自己评职称的论文,不也是‘东拼西凑’的吗?”

这种“轻学术、重应付”的观念,在非知名高校的教师群体中很普遍。

启星工学院的机械专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实训课改成了“理论课”,理由是“实训设备贵,操作不安全”;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做“网页设计项目”时,允许学生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还说“企业招聘只看你会不会用软件,不管你是不是原创”。

苏晴的仙识能感受到这些教师身上的“懈怠”——他们把“教学”当成了“谋生的差事”,而不是“育人的事业”,把“学术底线”当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就像修仙界的长老,自己都不遵守修炼的规矩,怎么能教出正直的弟子?”苏晴说,教师的学术底线松动,不仅教不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还会把“敷衍、投机”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影响他们的一生。

3. 高校学生:“功利取向”淹没“价值追求”,方向迷茫失初心

柳若雪扮成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辅导员”,和学生们聊了很多关于“未来规划”的话题。

她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都很“功利”——找工作只看“工资高不高”,不管“专业对不对口”;考证书只看“能不能加分”,不管“对能力提升有没有用”;甚至选择专业时,也是“哪个热门选哪个”,不管“自己喜不喜欢”。

有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李阳,对编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当初选这个专业只是因为“听说程序员工资高”。

他在学校里每天混日子,专业课成绩一塌糊涂,却花了很多钱报了“会计证培训班”,理由是“多一个证,多一条‘赚钱的路’”。

柳若雪问他:“你不喜欢会计,就算考了证,以后也做不好啊?”

李阳说:“做不做得好无所谓,只要能找到工资高的工作就行,兴趣能当饭吃吗?”

这种“重功利、轻价值”的观念,在非知名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很常见。

启星工学院的机械专业学生张伟,为了“毕业能进大厂”,明明对机械设计没兴趣,却硬着头皮考研,每天泡在图书馆刷真题,最后考研失败,又错过了企业招聘的最佳时机;青岚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李雪,为了“进市区公办小学”,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学”,去竞争“更热门的数学岗位”,结果考编失败,连自己擅长的语文教学工作都没找到。

柳若雪的仙识能感受到这些学生身上的“迷茫”——他们把“赚钱”“稳定”当成了人生的唯一目标,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在功利的路上盲目奔波。

“就像修仙界的弟子,只想着‘快速提升修为’,却不知道修炼的意义是什么,最后走火入魔,一事无成。”赵昊说,学生的价值取向跑偏,不仅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还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茫。

二、仙明底线:意识形态与学术端正的“人间标尺”

叶尘团队在观察中意识到,要破解非知名高校的观念困局,首先要让师生明白“什么是不能碰的底线”——在意识形态上,要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正确方向;在学术上,要保持敬畏之心,坚守端正底线。

这两条底线,是教育的“根”,是育人的“本”,不能有丝毫动摇。

1. 意识形态底线: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必须坚定

叶尘在启星工学院的一次“形势与政策”课上,看到了这样一幕:老师在讲“国家的教育政策”时,竟然说“非知名高校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名校学生,不如早点找份工作混日子”。

台下的学生听了,脸上露出了沮丧的表情,有的甚至低下头,默默叹气。

叶尘立刻用仙识悄悄触动了这位老师的“认知神经”——不是改变他的想法,而是让他“更容易想起自己的责任”。

下课后,这位老师主动找到叶尘,有些愧疚地说:“我刚才的话太消极了,作为老师,我应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明白,不管在哪所学校,只要努力,都能有好的发展。国家重视应用型人才,我们非知名高校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技能,一样能为国家做贡献。”

在青岚师范学院,苏晴遇到了一位在课堂上“随意解读教材”的语文老师——他在讲《沁园春·雪》时,不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反而调侃“这首诗写得太夸张了”。

苏晴用仙识悄悄引导他“重新审视教材的育人意义”,这位老师后来在课堂上重新讲解了这首诗,详细介绍了**同志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所体现的“豪迈气魄和爱国情怀”,学生们听得热泪盈眶。

叶尘团队一致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教育的“灵魂工程”。

非知名高校的师生,虽然面临着就业、发展等现实压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正确方向——要明白“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要清楚“非知名高校的学生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传递“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正能量。

“就像修仙界的弟子,不管修炼什么功法,都要坚守‘正道’,不能走‘歪门邪道’。”叶尘说,意识形态的底线,是教育的“生命线”,不能有丝毫模糊。

2. 学术端正底线:教书育人路上,敬畏必须长存

苏晴在青岚师范学院的“毕业论文答辩”现场,看到了一位学生的论文——内容几乎是从网上抄袭的,查重率高达60%。

指导老师却笑着说:“没关系,稍微改改就能过,非知名高校的学生,论文不用太严格。”

苏晴用仙识悄悄触动了这位指导老师的“学术神经”,让他“更容易想起自己的学术初心”。

答辩结束后,这位老师主动找到学生,严肃地说:“学术不能有半点投机取巧,这篇论文必须重写,不然我不能让你毕业。我带你一起查资料、写框架,一定要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在启星工学院,叶尘遇到了一位“拼凑论文评职称”的机械专业老师。

这位老师为了评副教授,把自己之前发表的几篇小论文拼凑成一篇“大论文”,准备投稿。

叶尘用仙识悄悄引导他“重新认识学术的意义”,这位老师后来主动放弃了拼凑论文的想法,开始扎根企业,研究“智能设备运维的实际问题”,最后发表了一篇基于企业实践的高质量论文,不仅评上了副教授,还成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

团队认为,学术端正不仅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更是学生的“成长基石”。

教师要明白,“学术不是谋生的工具,而是育人的载体”,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教学和科研,不能敷衍、不能投机;学生要明白,“学术不是毕业的‘敲门砖’,而是能力的‘试金石’”,要以“认真态度”对待学习和实践,不能抄袭、不能应付。

“就像修仙界的弟子,不管修炼多快,都要坚守‘本心’,不能‘偷奸耍滑’。”苏晴说,学术的底线,是教育的“根本线”,不能有丝毫松动。

三、仙引观念: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思想革新之路”

叶尘团队明白,观念的改变不能靠仙力“强制灌输”,只能靠“潜移默化的引导”。

他们针对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三个群体,分别制定了“思想革新方案”——让领导找回“教育初心”,让教师坚守“学术敬畏”,让学生明确“价值追求”,从思想根源上为非知名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破局“铺路”。

1. 高校领导:从“政绩导向”到“育人导向”,找回教育初心

叶尘团队针对高校领导的“政绩导向”观念,采取了“案例引导”的方式——用“显影仙纹”让他们“更容易看到那些‘以育人为本’的非知名高校的成功案例”。

比如,启星工学院的校长,在网上浏览教育新闻时,会“偶然”看到某所非知名理工学院“坚持应用型定位,培养本地制造企业人才,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的报道;青岚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在参加教育会议时,会“碰巧”听到某所师范学院“深耕乡镇教育,培养复合型基层教师,得到政府和社会高度认可”的经验分享;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在接待企业来访时,会“意外”了解到某所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让三所高校的领导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

启星工学院的校长在行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把学生就业质量和技能提升作为学校的核心考核指标”,并宣布“缩减科研论文的考核权重,增加企业合作、实训建设的考核比重”;青岚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停止了“升格师范大学”的盲目筹备,转而投入资金建设“乡镇教育实践基地”,并提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师”的办学目标;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取消了“只看就业率数字”的考核方式,开始关注“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薪资增长率、企业满意度”等“质量指标”。

叶尘还通过“政策解读引导”,让领导们明白“国家对非知名高校的定位和期望”。

他悄悄把国家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放在”校领导的办公桌上,让他们“更容易看到”政策中对“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师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启星工学院的副校长在看完政策文件后,感慨道:“原来国家这么重视应用型人才,我们之前走偏了,以后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作为根本。”

2. 高校教师:从“应付教学”到“学术敬畏”,坚守育人使命

苏晴团队针对教师的“应付教学”观念,采取了“实践引导”和“榜样引导”的方式。

一方面,用“牵线仙纹”让教师“更容易参与企业实践和学术交流”,感受“学术与实践的魅力”。

启星工学院的机械专业老师,“偶然”收到本地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攻关邀请”,参与企业的“智能设备运维项目”后,发现自己之前教的理论知识“太陈旧了”,回来后立刻更新了课件,把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青岚师范学院的语文老师,“碰巧”参加了“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观摩活动,看到其他学校的老师“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回来后开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再照本宣科;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老师,“意外”加入了一个“网页设计学术交流群”,和同行们讨论“原创设计的重要性”,回来后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做原创网页,不能套用模板”。

另一方面,用“显真仙纹”让教师“更容易看到那些‘坚守学术底线’的榜样”。

苏晴把一些“扎根非知名高校,潜心教学科研,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教师案例,“放在”学校的教师休息室、宣传栏里——比如某所非知名高校的教师,坚持“每节课都自己做课件,每年都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满意度高达98%;某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带领学生做“原创科研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某所师范学院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原创,质量过硬”,毕业生就业率100%。

这些榜样像“一盏明灯”,让三所高校的教师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启星工学院的那位“把实训课改成理论课”的老师,主动申请“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每天带着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线上实践;青岚师范学院的那位“允许学生抄袭论文”的指导老师,开始手把手教学生查资料、写论文,还在学校里发起了“学术端正倡议”;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那位“教学生套用模板”的计算机老师,带领学生成立了“原创网页设计工作室”,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的技能提升很快。

3. 高校学生:从“功利取向”到“价值追求”,明确人生方向

柳若雪团队针对学生的“功利取向”观念,采取了“体验引导”和“认知引导”的方式。

一方面,用“拓路仙纹”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感受“不同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启星工学院的机械专业学生张伟,“偶然”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能源企业实践营”,在企业里看到“智能设备运维人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场景后,深受触动,开始主动学习智能设备操作技能,不再盲目考研;青岚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李雪,“碰巧”参加了学校的“乡镇支教实践活动”,看到“乡镇小学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后,内心受到震撼,开始喜欢上“语文教学”,不再执着于“市区公办小学的数学岗位”;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李阳,“意外”加入了学校的“乡村电商帮扶团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看到“农民脸上的笑容”后,找到了“编程的意义”,开始认真学习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用“显影仙纹”让学生“更容易看到那些‘坚守价值追求’的学长学姐案例”。

柳若雪把一些“非知名高校毕业生,凭借技能和坚持,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案例,“放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宿舍楼下的公告栏里——比如某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本地新能源企业做运维,凭借扎实的技能,三年后成为技术主管;某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去乡镇小学任教,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成绩提升了30%,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某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创办“乡村电商平台”,帮助家乡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这些案例像“一束光”,让三所高校的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

启星工学院的张伟,不再纠结“能不能进大厂”,而是专注于“提升智能设备运维技能”,毕业时被本地新能源企业录用,月薪8000元;

青岚师范学院的李雪,放弃了“市区公办小学的竞争”,主动申请去乡镇小学教语文,凭借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

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李阳,不再盲目考“会计证”,而是专注于“网页设计和乡村电商”,毕业时加入了一家专注于乡村振兴的互联网公司,月薪7000元,还能经常回家乡帮助农民。

四、仙见成效:观念革新后的“教育新图景”

叶尘九人的“观念引导”方案实施一年后,三所高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仙力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师生观念革新后,自己努力创造的成果。

水镜里的场景,让九人欣慰不已。

1. 高校领导:育人导向下的“发展新方向”

启星工学院的校园里,“智能设备实训基地”“新能源企业校企合作中心”拔地而起,校领导们不再频繁参加“科研排名会议”,而是经常去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说:“你们是本地企业的‘新鲜血液’,希望你们带着在学校学到的技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启星工学院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到了75%,比去年提高了30%,本地新能源企业的录用率更是达到了40%。

青岚师范学院的“乡镇教育实践基地”覆盖了周边10个县的50所乡镇小学,校领导们不再谈论“升格师范大学”,而是忙着和乡镇小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设“师范生实习基地”。

党委书记在教职工大会上说:“我们培养的不是‘名校毕业生’,而是‘扎根基层的好老师’,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今年,青岚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主动申请去乡镇小学任教的比例达到了60%,比去年提高了45%,这些毕业生凭借“复合型技能”和“踏实的态度”,深受乡镇小学的欢迎。

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达到了20个,覆盖了电子商务、计算机、机械等多个专业,校领导们不再只看“就业率数字”,而是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院长在企业座谈会上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毕业生‘不仅能就业,还能有发展’,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今年,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薪资增长率达到了25%,企业满意度达到了90%,比去年提高了35%。

2. 高校教师:学术敬畏下的“教学新面貌”

启星工学院的机械课上,老师不再念课本,而是带着学生在实训基地里“边操作边讲解”,把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有位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了本地新能源企业的“智能设备故障诊断项目”,学生们在项目中学会了“设备调试、故障排除”等实用技能,毕业后直接被企业录用。

老师说:“现在我明白,教学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教会学生真本事’,这才是教师的使命。”

青岚师范学院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还经常带着学生去乡镇小学“观摩教学”。

有位老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时,要求“必须结合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今年她指导的学生中,有3人的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率100%。

老师说:“学术端正不是‘为难学生’,而是‘帮助他们成长’,这才是学术的意义。”

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课上,老师不再允许学生“套用模板”,而是要求“原创设计”,还带领学生成立了“网页设计工作室”,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

有位老师带领学生为本地的农产品合作社设计了“电商网页”,帮助合作社增加了30%的销售额,学生们在项目中提升了技能,毕业后被多家互联网公司争抢。

老师说:“现在我明白,技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3. 高校学生:价值清晰下的“就业新未来”

启星工学院的张伟,毕业后进入本地新能源企业做智能设备运维,凭借扎实的技能,半年内就解决了企业的多个技术难题,被评为“优秀新员工”。

他说:“以前我总想着‘进大厂’,现在发现,在本地企业一样能有好发展,只要有技能,哪里都能发光。”

青岚师范学院的李雪,在乡镇小学教语文,她创新了“故事教学法”,让学生们爱上了语文,班级的语文成绩从年级倒数提升到了年级前三。

她还利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开设了“阅读兴趣班”,被评为“乡镇优秀教师”。

她说:“以前我觉得‘乡镇小学没前途’,现在发现,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就是最有意义的事,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

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李阳,在专注于乡村电商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他负责的“乡村农产品网页设计”项目,帮助多个村庄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他说:“以前我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发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别人,比赚钱更有成就感,这才是我追求的价值。”

叶尘九人看着水镜里的场景,没有催动仙力,只是静静地感受着人间的变化。

他们明白,观念的革新才是最根本的革新,思想的进步才是最持久的进步。

非知名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破局,不需要仙力的“包办代替”,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有人帮他们“拨开思想的迷雾”,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水镜里的夕阳落下,三所高校的灯光亮起——启星工学院的实训基地里,学生们还在操作设备;青岚师范学院的教室里,老师还在指导学生备课;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室里,学生们还在讨论项目。

这些灯光,不仅照亮了校园,也照亮了非知名高校学子的就业之路,更照亮了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叶尘九人转身,仙力凝成的水镜慢慢消散。

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人间的教育之路还很长,还需要更多的“观念引导”,更多的“初心坚守”。

但只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都能守住底线、明确方向,非知名高校的教育质量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就业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