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39章 古村密码藏岁月,凡人寻根续乡愁

九忆居的清晨飘着细雨,叶尘刚把院角的竹椅搬到屋檐下,就见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姑娘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座青瓦白墙的古村,村口有棵老槐树,槐树下立着一块模糊的石碑。

“您知道这地方在哪儿吗?”姑娘叫林溪,是个插画师,“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照片,他说我们家祖籍在这儿,可我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找到。村里的老人说,古村早就拆了,可我总觉得,它还在。”

叶尘接过照片,指尖刚碰到画面里的老槐树,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深褐色的光,像老木的纹理,厚重却带着一丝迷茫。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南方的群山里,一座古村藏在云雾中——青瓦上长着青苔,白墙爬着藤蔓,可村口的老槐树倒了,石碑被杂草埋了一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几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老房子,他们记得村里的老规矩、老故事,却没人听;

北方的黄土坡上,一座窑洞古村静静卧着——窑洞的窗棂雕着花纹,院里的石磨积着灰尘,村里的老戏台塌了一角,老人说以前逢年过节都在这儿唱戏,可现在,戏台前的空地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没人再提当年的热闹;

东部的沿海边,一座渔村古村靠在礁石旁——渔船停在岸边锈迹斑斑,渔家的老渔网挂在墙上褪色发白,村里的“渔歌号子”没人会唱了,老人坐在礁石上哼着调子,身边的孩子只觉得“不好听”。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沉厚,像古村的石板路:

【检测到凡间“古村文化记忆断层”危机。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沿海渔村三类古村,因“年轻人外流、传统失传、遗迹荒废”,导致“文化断代、乡愁难寻、根脉模糊”。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每类场景3起),完成“遗迹唤醒”“记忆传承”“乡愁落地”三重目标——以仙力解古村密码,以凡人筑寻根之路,让沉睡的古村重新“说话”,让漂泊的人找到乡愁,方可开启“古村寻根仙纹”。】

“原来不是古村‘消失’了,是它的‘密码’没人能读懂了。”郑蓉指着照片里的石碑,“这石碑上的字、老槐树的年轮、村里的老房子,都是古村的密码,藏着它的历史和故事。只是现在没人能解开,它就成了‘被遗忘的地方’。”

叶尘点头,把照片还给林溪:“古村的根从来没断,只是埋在了岁月里。比如这张照片里的老槐树,是古村的‘坐标’;石碑上的字,是古村的‘名字’;村里的老规矩,是古村的‘脾气’。我们的仙力要当‘钥匙’,解开这些密码;要当‘画笔’,把古村的故事画出来;更要当‘桥梁’,让年轻人回来看看,让在外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柳若雪望着镜中山地古村空荡的街巷,轻声说:“古村不是一堆老房子,是乡愁的根。以前总觉得‘往前跑’才是好的,却忘了回头看看‘从哪儿来’。这次,我们要让大家知道,古村的岁月里,藏着最珍贵的根脉。”

传送阵的莹光变成了深褐色,像古村的青瓦。九人分成三组,带着“解读古村密码”的目标,奔赴凡间的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与沿海渔村。

一、山地古村:倒下的槐树,醒来的故事

负责“山地古村”组的叶尘、郑蓉和玲玲,跟着林溪的老照片,在南方的群山里找到了第一个目标——云栖村。云栖村藏在云雾深处,青瓦白墙的老房子依山而建,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可村口的老槐树确实倒了,树干枯黑,树根处缠着杂草,旁边的石碑只露出“云栖”两个模糊的字,剩下的都埋在土里。

“真的是这儿!”林溪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眼前的古村,眼睛红了,“太爷爷没骗我,古村还在!”

村里的老支书王爷爷拄着拐杖走过来,看到林溪手里的照片,叹了口气:“这是我们云栖村,以前可热闹了。老槐树是村里的‘魂’,逢年过节大家都在树下祭拜,可三年前一场台风,树倒了,年轻人觉得不吉利,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

叶尘蹲在老槐树的树干旁,指尖碰了碰枯黑的树皮。柳若璃悄悄在树干和石碑上注入了一道仙力——没过多久,老槐树的树干上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顺着树干往上蔓延,渐渐组成了一棵虚拟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上面挂着红绸带;石碑旁的杂草慢慢退去,埋在土里的部分露了出来,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云栖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村旁云雾常栖而得名”,下面还刻着村里的老规矩:“逢初一十五祭槐树,遇红白事聚祠堂,邻里互助不推诿”。

“这、这是……”王爷爷瞪大了眼睛,伸手去摸虚拟的老槐树,指尖却穿过了光影,“是老槐树!和我小时候见的一模一样!”

“王爷爷,这是老槐树的‘记忆光影’,它在告诉我们,它以前是什么样子,村里以前有什么规矩。”叶尘笑着说,“我们可以帮村里把老槐树的树根保护起来,在旁边立一块新的纪念牌,刻上它的故事;再把石碑清理干净,让大家都能看到村里的历史。另外,林溪是插画师,她可以把村里的老房子、老故事画成插画,做成文创产品,让年轻人知道云栖村的美。”

林溪用力点头:“我愿意!我要把太爷爷说的古村故事,都画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叶尘和郑蓉忙着组织村民清理石碑、保护老槐树树根——他们找来石板围在树根周围,上面刻着“古槐记忆”四个字;又把石碑上的字描红,让“云栖村”的历史清晰可见。柳若璃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老槐树的样子,还有村里以前祭槐树、聚祠堂的场景,光影里的村民穿着旧衣裳,有说有笑,像在重现当年的热闹。

林溪每天都背着画板在村里转,画青瓦上的青苔,画白墙上的藤蔓,画祠堂里的旧牌匾。她还坐在王爷爷身边,听他讲村里的老故事:“以前祭槐树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会做槐花粉糕,孩子拿着红绸带系在树上,求平安;祠堂里的牌匾是清朝传下来的,上面写着‘和睦邻里’,以前谁家有矛盾,都来祠堂里评理,评完理就和好,从不记仇。”林溪把这些故事都画进插画里,画里的老槐树挂着红绸带,村民们围着槐树吃糕,祠堂里的牌匾闪着光。

一周后,云栖村的“古槐记忆广场”建成了——老槐树的树根被保护起来,旁边立着纪念牌和发光的石碑,虚拟的老槐树光影在广场上飘着,循环播放着村里的老场景。林溪把画好的插画做成了明信片、笔记本和帆布包,摆在村口的小屋里,取名“云栖记忆文创店”。

开业那天,在外打工的几个年轻人听说村里变了样,特意回来看看。他们站在古槐记忆广场上,看着虚拟的老槐树和光影里的场景,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小时候也在槐树下系过红绸带,都快忘了。没想到村里还有这么多故事。”

林溪把一张画着老槐树的明信片递给年轻人:“这是村里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根。以后常回来看看,村里需要你们。”

年轻人接过明信片,点了点头。那天下午,村里的老人们做了槐花粉糕,年轻人帮着摆桌子、招呼人,广场上又恢复了当年的热闹。

王爷爷拉着叶尘的手,递给他一块槐花粉糕:“谢谢你,孩子。以前我总担心云栖村会慢慢消失,现在有了记忆广场和文创店,村里的故事能传下去了。这糕你尝尝,是以前祭槐树时的味道。”

叶尘接过糕,咬了一口,清甜里带着槐花香——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一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山地古村重新“说话”的开始。

二、黄土窑洞村:塌角的戏台,重响的调子

负责“黄土窑洞村”组的柳若雪、沈清薇和苏瑶,在北方的黄土坡上找到了第二个目标——窑上村。窑上村的窑洞顺着黄土坡修建,窗棂上的雕花虽然褪色,却依然能看出精致的纹样,院里的石磨磨盘上刻着花纹,只是村里的老戏台塌了一角,台面上堆着干草和破旧的农具,旁边的老槐树也只剩光秃秃的树干。

“以前这戏台可热闹了!”村里的老艺人张奶奶坐在戏台旁的石头上,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皮影,“逢年过节,我爹就带着戏班子在这儿唱戏,皮影戏、秦腔,啥都有。村里的人都搬着小板凳来听,孩子们在戏台前跑着玩,比过年还热闹。可现在,戏台塌了,没人唱戏了,孩子们也不爱听了。”

沈清薇走到戏台前,摸了摸塌角的木梁,上面还留着当年画的彩绘——红色的牡丹,蓝色的云纹,虽然掉了色,却依然鲜艳。“张奶奶,这戏台还能修吗?我们帮您把戏台修好,再让您的皮影戏唱起来,好不好?”

张奶奶摇了摇头:“修好了也没用,年轻人都出去了,没人听戏了。我那几个徒弟,也都改行了,没人学皮影戏了。”

苏瑶悄悄在戏台和张奶奶的皮影上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塌角的戏台上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慢慢补全了塌掉的一角,戏台恢复了当年的样子——彩绘鲜艳,台幔整齐,台下摆着一排排小板凳;张奶奶手里的皮影也活了过来,在光的映照下,皮影在戏台的虚拟幕布上动了起来,随着张奶奶轻轻哼的调子,演起了《牛郎织女》的片段。

“这、这是……”张奶奶瞪大了眼睛,手里的皮影差点掉在地上,“是我的皮影!是我爹教我演的《牛郎织女》!”

“张奶奶,这是戏台和皮影的‘记忆光影’,它们在说,想让您的戏再唱起来。”柳若雪笑着说,“我们帮您修戏台,再找几个喜欢皮影戏的孩子,您教他们演戏,让皮影戏传下去。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村里办一个‘窑洞记忆展’,把村里的老物件、老照片都摆出来,让大家看看窑上村以前的样子。”

这时,村里的几个孩子放学路过,看到戏台上的光影皮影,都好奇地围了过来:“奶奶,这是什么?好有意思!”

“这是皮影戏,以前你们的爸爸妈妈都爱看。”张奶奶笑着说,手里的皮影随着调子动得更欢了。一个叫小石头的男孩说:“奶奶,我想学!这个皮影会动,太好玩了!”

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点头:“我们也学!我们要让皮影在戏台上唱戏!”

张奶奶的眼睛亮了,点了点头:“好!奶奶教你们!”

接下来的几天,柳若雪和沈清薇忙着组织村民修戏台——他们找来村里的木工,按照光影里的样子,补好了塌掉的一角,重新给戏台刷了漆,画了彩绘;又在戏台前的空地铺了石板,摆上了新的小板凳。苏瑶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戏台的样子,还有以前村民听戏的场景,光影里的孩子们在戏台前跑着玩,老人们坐在板凳上听戏,脸上满是笑容。

张奶奶每天都在戏台上教孩子们皮影戏。她教孩子们怎么拿皮影、怎么让皮影动起来,怎么哼调子。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小石头学得最快,他手里的皮影动得灵活,哼的调子也有模有样。张奶奶还把家里的老皮影找了出来,有牛郎、织女,有孙悟空、猪八戒,孩子们看着这些老皮影,都很新奇。

苏瑶还帮村里办了“窑洞记忆展”——在村里的老窑洞里,摆着村民捐的老物件:旧纺车、老油灯、渔家的旧渔网,还有一些老照片,照片上是以前村里唱戏、过节的热闹场景。沈清薇请来了县里的文化志愿者,帮着给老物件写介绍,给游客讲解村里的历史。

一周后,戏台修好了,“窑洞记忆展”也开馆了。开馆那天,村里的老人都来捧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张奶奶带着孩子们在戏台上演皮影戏《牛郎织女》,孩子们手里的皮影在幕布上动着,张奶奶哼着调子,台下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响起掌声。

小石头演完皮影戏,跑到台下,拉着妈妈的手:“妈妈,皮影戏好不好看?我以后要当皮影戏艺人,让更多人看我们村的戏!”

小石头的妈妈笑着点头:“好看!比手机里的动画片还好看!以后妈妈常带你来听戏。”

张奶奶站在戏台上,看着热闹的场景,眼里泛起泪光。她走到柳若雪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皮影——是一个拿着锄头的农民,做工精致。“姑娘,谢谢你。以前我总担心皮影戏会失传,现在有了这些孩子,我放心了。这皮影送给你,是我亲手做的,留个纪念。”

柳若雪接过皮影,指尖碰着上面的花纹,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二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黄土窑洞村传统重燃的开始。

三、沿海渔村:锈迹的渔船,重唱的号子

负责“沿海渔村”组的吴莲、苏晴和叶婉清,在东部的沿海边找到了第三个目标——望海村。望海村靠在礁石旁,渔船停在岸边,船身锈迹斑斑,渔家的老渔网挂在墙上,网眼被海风蚀得有些松散,村里的老渔民李爷爷坐在礁石上,嘴里哼着模糊的调子,手里摩挲着一个旧罗盘。

“这是‘渔歌号子’,以前出海打鱼,渔民们都要唱。”李爷爷看到吴莲他们,笑着说,“一唱号子,大家就有劲儿了,渔网也拉得动了。可现在,年轻人都用机器打鱼,不用拉渔网了,号子也没人会唱了。我这嗓子也不行了,哼不全了。”

苏晴看着岸边的渔船,船头上刻着“望海一号”的字样,虽然锈了,却依然清晰。“李爷爷,您以前就是驾着这艘船出海吗?这船看起来真威风!”

李爷爷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自豪:“是啊!这船是我爹造的,陪我出海打了几十年鱼。以前每次出海,村里的渔民都跟着我,唱着号子,撒网、拉网,一天能打不少鱼。可现在,这船老了,我也老了,没人再驾着它出海了。”

叶婉清悄悄在渔船和李爷爷身边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锈迹斑斑的渔船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慢慢褪去了船身的锈迹,渔船恢复了当年的样子——船身崭新,渔网整齐地挂在船上,船头的“望海一号”闪着光;李爷爷身边的海面上,浮现出一群虚拟的渔民,他们拉着渔网,唱着“渔歌号子”,调子豪迈,和李爷爷哼的一模一样。

“这、这是……”李爷爷瞪大了眼睛,站起来走到渔船旁,伸手摸了摸船身的光影,“是我的‘望海一号’!是我们以前出海的样子!”

“李爷爷,这是渔船和渔歌号子的‘记忆光影’,它们在说,想让您的号子再唱起来,想让望海村的捕鱼故事传下去。”吴莲笑着说,“我们帮您把渔船修一下,做成‘渔船记忆馆’,再教村里的年轻人唱渔歌号子,让他们知道望海村的捕鱼历史,好不好?”

村里的年轻人阿海刚从外地打工回来,听到这话,走了过来:“李爷爷,我想学!我小时候总听您唱号子,觉得特别威风。现在我回来养鱼,要是能把渔歌号子传下去,也是件好事!”

其他几个年轻人也围了过来,纷纷说要学渔歌号子。李爷爷的眼睛亮了,点了点头:“好!我教你们!让望海村的号子,一直唱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吴莲和苏晴忙着组织村民修渔船——他们找来船厂的师傅,把“望海一号”的船身除锈、上漆,修复了破损的地方,在船上摆上了老渔网、旧罗盘、捕鱼的老工具,做成了“渔船记忆馆”。吴磊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渔船的样子,还有以前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光影里的渔民唱着号子,拉着渔网,海面上的鱼群跃出水面,热闹非凡。

李爷爷每天都在渔船旁教年轻人唱渔歌号子。他教他们号子的调子、歌词,教他们拉渔网时怎么配合号子用力。阿海学得最快,他的嗓门大,唱号子特别有劲儿。李爷爷还把自己的旧罗盘送给了阿海:“这罗盘陪我出海几十年,从来没迷过路。现在送给你,希望你能带着望海村的故事,一直走下去。”

一周后,“渔船记忆馆”开馆了。开馆那天,村里的渔民都来捧场,游客也来了不少。李爷爷带着年轻人在渔船旁唱渔歌号子,调子豪迈,回荡在海边。阿海驾着自己的新渔船,在海面上跟着号子的节奏撒网,虽然用的是机器,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仪式感。

游客们围着渔船,听李爷爷讲以前的捕鱼故事,看着光影里的出海场景,都很感兴趣。一位游客说:“原来捕鱼还有这么多讲究,渔歌号子真好听,这是望海村的特色,一定要传下去!”

李爷爷站在渔船旁,看着热闹的场景,脸上满是欣慰。他走到吴莲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贝壳哨子:“这是我小时候用贝壳做的,吹起来像渔歌号子的调子。谢谢你,姑娘,让望海村的故事,又有人听了。”

吴莲接过贝壳哨子,放在嘴边吹了吹,调子清脆,像海浪的声音——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三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沿海渔村根脉重续的开始。

四、寻根的“路”:古村的密码,乡愁的归处

当九人分别解决了三类古村记忆场景的第一个案例后,他们回到了九忆居。石桌上的凡尘镜,正播放着三个案例的后续画面:云栖村的古槐记忆广场上,林溪的文创店摆满了插画产品,年轻人在虚拟槐树下系红绸带,老人们讲着村里的故事;窑上村的戏台上,张奶奶带着孩子们演皮影戏,台下坐满了村民,“窑洞记忆展”里的老物件前围满了游客;望海村的“渔船记忆馆”前,李爷爷带着年轻人唱渔歌号子,阿海驾着渔船在海面上撒网,贝壳哨子的调子飘在海边。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度:

【恭喜宿主们!成功解决“古村文化记忆断层”类问题3起(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沿海渔村各1起)!剩余6起案例,需继续完成“遗迹唤醒”“记忆传承”“乡愁落地”目标,方可开启“古村寻根仙纹”。】

叶尘看着镜中的画面,拿起石桌上的仙力指南,在“古村文化记忆断层”那一页,轻轻写下“古村藏密码,乡愁有归处”。苏瑶端来一杯用古村槐花粉泡的茶,递给他:“以前总觉得乡愁是模糊的,不知道它在哪儿,现在才知道,乡愁就在古村的老槐树上,在戏台的皮影里,在渔船的号子里。只要古村的故事还在,乡愁就有地方可去。”

柳若雪靠在竹篱上,看着窗外的细雨,轻声说:“是啊,古村是根,是我们从哪儿来的证明。林溪找到了太爷爷的故乡,云栖村的年轻人回来了,窑上村的皮影戏传下去了,望海村的号子又唱起来了——这就是寻根的意义,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带着古村的记忆,走向未来。”

院角的竹椅上,林溪留下的老照片被风吹得轻轻晃动,照片里的古村,和镜中重新热闹的云栖村慢慢重合。他们相信每一座沉睡的古村都能重新“说话”,每一个漂泊的人都能找到乡愁的归处,让古村的岁月,永远延续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