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292章 电化浪潮通万国,文商并济固同途

一、元启三十一年:黑白荧屏映文化,中原故事传四洲

元启三十一年春,辰时的中原登州港,十艘“电化运输舰”并列停靠,甲板上堆叠的木箱里,装着三洲百姓翘首以盼的“黑白电视机”——机身用黑铁国的薄铁板打造,屏幕是琉光国特制的透明琉璃,电源接口适配各国的蒸汽发电站线路,每台机子旁都附带着图文并茂的“使用手册”,连不识字的部落老人都能照着图画操作。

民生署商官陈舟站在舰桥,对着传讯器清点货物:“此次共运出五千台黑白电视机,按区域分配——三疆矿区一千台,冰封国八百台,黄沙国七百台,赤铜、原油、黑铁三国各五百台,剩下的五百台运往南洋附属部落。每台定价二十两银子,平民凭身份证明可半价购买,部落首领和民生署官员优先配备,确保三个月内,各国主城的‘电化广场’都能通电视信号。”

运输舰启航时,登州电视台的演播厅里,《天下同·农桑记》的拍摄正进入尾声——这部剧以中原农匠教三疆百姓种耐盐粮、沙稻、耐旱棉的故事为蓝本,主角“阿禾”从登州农校毕业,跟着商队走遍四洲,用中原的农耕技术帮部落解决饥荒。导演老张对着镜头喊“停”,擦了擦汗说:“这剧要赶在电视机运到前剪完,到时候各国百姓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咱们中原人不是来抢地盘的,是来帮大家过日子的。”

三月后,未时的冰封国雪狼部落,电化广场上挤满了人——部落首领巴图鲁坐在最前面,手里捧着民生署送来的电视机,身后的族人围着取暖炉,眼睛盯着屏幕。当《天下同·农桑记》的画面出现,看到阿禾教墨洲土着用蒸汽抽水机浇地时,族人们发出惊呼;当看到冰封国的孩子跟着中原老师在学堂读书的场景,巴图鲁的孙子拉着他的衣角问:“爷爷,电视里的学堂,是不是咱们部落新建的那所?”巴图鲁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感慨——五年前联军来的时候,部落连暖炉都没有,现在不仅有了电灯,还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中原故事。

此时的三疆矿区,矿工们收工后第一件事,就是聚集到矿区的电化室——以前晚上只能靠篝火取暖,现在围着电视机,看中原的《匠作传》,学打铁、采矿的新技巧。晶盐国的俘虏老张,如今已是矿区的“技术能手”,他指着电视里的蒸汽制盐机说:“以前我们靠锅煮盐,一天煮十斤,现在用这机器,一天能制一百斤,还不用烧柴火!”留守士兵小李笑着递给他一杯热茶:“好好学,以后你刑期满了,凭着这手艺,在哪都能找到饭吃。”

元启三十一年年末,中枢商税账本上,电化产品(以黑白电视机为主)的营收已达八千万两——其中三洲商路贡献五千万两,附属部落贡献三千万两。陆明捧着账本,在中枢议事会上汇报:“黑白电视机不仅赚了钱,更重要的是,各国百姓通过电视剧,知道了中原的文化不是‘霸权’,是‘帮衬’——冰封国主动送来皮毛,黄沙国愿开放新的商道,连以前抵触的雪域国,都派使者来问,能不能也装电视机和发电站。”叶尘看着沙盘上新增的“电化商路”标记,笑着说:“文以载道,商以通途,这才是天下同的长久之计。”

二、元启三十四年:彩屏初现耀市井,家电入户暖民生

元启三十四年夏,申时的登州电力院工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下线——屏幕比黑白机大了一圈,琉璃层里加了赤铜国的铜粉、原油国的染料,开机后能映出草原的绿、盐湖的白、火山的红;旁边的生产线旁,洗衣机、冰箱、空调也在批量生产:洗衣机的滚筒用黑铁国的合金打造,能自动脱水;冰箱的内胆裹着原油国的隔热棉,能冻住肉类和蔬菜;空调的扇叶是红木国的轻质木材,运转时几乎没有声响。

“这些家电,要按‘先主城后部落’的顺序送!”陈舟对着运输队的士兵们说,“彩色电视机定价五十两,洗衣机四十两,冰箱六十两,空调八十两——平民买家电,可分期付银子,也能用粮食、皮毛抵账;民生署的官员要跟着去教用法,比如冰箱不能放热水,空调要定期清理滤网。”

首批家电运抵金顶城时,墨洲百姓们围着电化广场的展台,眼睛都看直了——阿木的儿子阿小,伸手摸了摸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惊呼:“里面的花是真的吗?怎么比草原上的还红!”民生署的技工笑着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中原的《市井记》——剧里讲的是登州百姓用洗衣机洗衣服、用冰箱存食物、夏天开空调纳凉的日常。阿木的妻子看着剧里的场景,拉着阿木说:“咱们也买台洗衣机吧,以前洗一家人的衣服要半天,有了这机器,就能多帮孩子缝几件衣服。”

三个月后,未时的原油国火油湾,商队老板老驼的店里,摆着全套家电——洗衣机放在后院,妻子正把脏衣服放进去,按下按钮,滚筒转起来时,她吓得往后退了两步,看到衣服慢慢变干净,又忍不住笑起来;冰箱里冻着沙漠里罕见的西瓜,是用商队运货的冰袋从冰封国换来的,儿子放学回家,打开冰箱拿出一块,咬了一口说:“比夏天的井水还凉!”最让老驼得意的是空调——以前夏天在店里算账,汗能湿透三件衣服,现在开着空调,笔墨都不会被汗水弄花,连来谈生意的商队,都愿意多坐一会儿。

此时的雪域国,虽然还没通空调(高原气候冷,暂时用不上),但彩色电视机和冰箱已普及到部落——雪域首领的帐篷里,电视机正放着中原的《高原情》,剧里讲的是中原医官帮雪域百姓治高原病的故事;冰箱里存着牧民们晒的肉干,以前肉干放久了会发霉,现在能存半年,冬天不用再担心没吃的。首领握着中原使者的手说:“以前我们觉得中原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现在才知道,这些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宝贝’。”

三、元启三十六年:电化网络连万国,商税五亿固根基

元启三十六年秋,酉时的中枢传讯室,屏幕上跳动着最新的商税数据——电化产品(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的年营收已达五亿两,占中原全年商税的三成;其中三洲商路贡献两亿五千万两,附属部落贡献一亿五千万两,雪域、蓝海等新归附国度贡献一亿两。

陆明拿着详细账本,在议事会上逐条汇报:“彩色电视机卖得最好,年销量二十万台,占电化产品营收的四成——主要是各国主城的商户和官员在买;洗衣机和冰箱次之,各卖了十五万台,部落百姓买得多,因为能解决存粮、洗衣的大问题;空调虽然贵,年销量也有五万台,多在原油国、黄沙国这些炎热地区。”

“更重要的是,电化产品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陈舟补充道,“为了装电视、冰箱,各国都在扩建蒸汽发电站——黑铁国的铁矿销量比去年涨了三成,赤铜国的铜砂不够用,还从三疆矿区调了不少;家电的维修需要技工,中原的‘电化学堂’已经培养了五千多名各国学徒,他们回到家乡后,不仅能修家电,还能帮着建发电站;连商路的运输都忙不过来,重载舰的数量比五年前多了一倍,红木国的木材、原油国的燃油,都跟着卖得更火了。”

叶尘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电化线路”——从登州出发,向东通南洋,向西达三疆,向北连冰封国,向南抵雪域,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天下同的国度都连在了一起。他拿起玉尺,指着雪域国以西的空白区域说:“电化产品还要往更远的地方送,比如西域的‘绿洲国’,他们缺冰箱存水,缺空调避暑;但不能只卖东西,还要教他们建发电站,教他们修家电,让他们知道,天下同不是中原‘施舍’,是大家一起‘过日子’。”

此时的登州电视台,新剧《万国同》正在拍摄——剧组里有中原的演员,也有墨洲的阿木、冰封国的巴图鲁、雪域国的首领,讲的是各国百姓用中原的家电、学中原的技术,却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墨洲人用洗衣机洗兽皮,冰封国人用冰箱存冰酪,雪域国人用彩色电视机教孩子学本族语言。导演老张对着镜头喊“开始”,画面里,不同国度的人围在一起,看着电视里的故事,手里拿着各自的食物——墨洲的烤饼、冰封国的肉干、中原的包子,笑得一样灿烂。

四、元启三十六年冬:市井烟火映电化,天下同途入人心

元启三十六年冬,辰时的墨洲金顶城,阿木家的院子里,烟囱冒着炊烟,妻子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滚筒转动的声音和厨房里的炒菜声混在一起;阿小坐在彩色电视机前,跟着里面的“识字课”学中原字,旁边的冰箱里,放着昨天从民生署买来的鸡蛋和蔬菜——以前冬天只能吃干肉,现在能随时吃到新鲜的菜;屋檐下,空调的外机安静地转着,虽然墨洲冬天不冷,但夏天开着空调,阿小做功课再也不用扇扇子。

阿木刚从矿场回来,手里拿着民生署发的“电化补贴”——因为他教墨洲矿工用蒸汽采矿机,民生署奖励了他五十两银子,够再买一台冰箱,放在矿场的食堂里,存矿工们的饭菜。他走进屋,看到电视里正放着《万国同》,画面里出现了三疆矿区的场景,老张正在教俘虏们修洗衣机,忍不住笑着说:“老张以前是俘虏,现在成了技术能手,还上了电视,真是没想到。”

午时的冰封国狼牙哨卡,守军小李正在给家人打电话——五年前,传讯还靠传讯器,说话要对着喇叭喊,现在有了“电视电话”,能看到家里的画面。屏幕里,妻子正在用冰箱给孩子冻冰棍,儿子举着冰棍说:“爹,电视里说,今年冬天中原会送新的空调来,比现在的还暖和,你不用再担心我们冷了!”小李笑着点头,眼里有些湿润——以前守哨卡,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现在能随时看到家人,心里踏实多了。

未时的雪域国首领帐篷,首领正在和中原的农匠视频——电视屏幕里,农匠指着田地里的“耐寒麦”说:“这种麦子在雪域也能种,明年春天我带种子来,咱们用蒸汽播种机种,产量比你们的青稞高两倍。”首领指着帐篷里的彩色电视机说:“我们部落的孩子,现在每天都看《农桑记》,都知道中原的麦子长得好,等着你来教我们种呢!”

酉时的登州港,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最新一批家电运输舰启航,舰身上写着“天下同·电化惠民”的字样。陈舟站在码头,看着舰队远去,手里握着民生署的新计划——明年要在各国建“电化维修站”,培养更多本地技工;要把彩色电视机的价格再降一成,让部落的百姓都买得起;还要拍更多像《万国同》这样的剧,让中原的文化,通过荧屏,变成各国百姓都能懂的“家常话”。

夜幕降临时,天下同的国度里,无数台电视机亮着——墨洲的阿小家在看《识字课》,冰封国的小李家在看《市井记》,雪域国的部落在看《农桑记》;洗衣机的滚筒转着,冰箱的灯亮着,空调的风吹着,这些中原造的“宝贝”,不再是“外来的稀罕物”,而是“过日子的必需品”。中枢的传讯屏幕上,商税数据还在跳动,但叶尘知道,真正的“天下同”,不是账本上的数字,是各国百姓围在电视机前的笑容,是他们用洗衣机时的轻松,是他们打开冰箱看到新鲜食物时的安心——这些烟火气里的幸福,才是中原文化最有力的“传声筒”,才是天下同最牢固的“根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