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105章 民生司初查田亩册,吏治司首派巡按官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缓缓地爬上了帝都那高耸而威严的城墙。然而,此时的民生司衙署内,灯火早已通明。

苏瑶端坐在案前,她的面前堆积如山的,是前朝遗留下来的田亩册。这些册子历经岁月的沧桑,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更让人头疼的是,许多州县的田亩数仅仅被粗略地记录为“约数千顷”,甚至连具体的耕地位置都没有明确标注。

苏瑶不禁轻叹一声,心中涌起一股无奈。这样的册子,对于实际的工作来说,几乎毫无用处。她顺手将这些册子推到了一旁,仿佛它们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废纸。

与此同时,叶晚清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本刚刚从太史局调来的《天下水系图》。她快步走到苏瑶身旁,将图展开在案几上,然后指着黄河沿岸的空白处说道:“大嫂,你看看这里。旧朝的记录实在是太过简略了,他们仅仅记载了黄河的主河道,而对于沿岸的支流以及灌溉渠却完全是一片空白。如果我们要修建水利工程,连哪片耕地依靠哪条河流都无从知晓,这可如何是好啊?”

苏晴怀抱着那一堆厚厚的商税文书,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她的目光落在了其中一份关于江南丝绸商税的文件上。这份文件显示,去年江南的丝绸商税相比前年竟然减少了三成之多!然而,文书上对于这一情况的解释仅仅只有四个字——“商路不通”。

苏晴不禁心生疑惑,这所谓的“商路不通”到底是因为关卡太多导致贸易受阻,还是因为匪患猖獗拦路抢劫呢?她觉得这样含糊其辞的记录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与此同时,郑蓉正在整理各州府的医馆记录。她发现这些记录大多都非常简略,仅仅只有“诊治病患若干”这样简单的描述,甚至连常见病症的统计都没有。这让郑蓉意识到,要真正了解民生状况,还需要从最基础的信息收集开始。

四人对视一眼,彼此都心领神会。他们都明白,“民生”二字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想真正做好,就必须从最基础的“摸清家底”做起。

苏瑶沉思片刻后,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下了三条指令。

“第一,派遣‘勘田吏’前往各州府,逐县逐乡地丈量耕地,并详细记录每块土地的土质肥瘦以及灌溉条件。要求他们在三个月内完成这项工作,并整理出一份清晰的《新田亩册》。”

“第二,由晚清带领水利师沿着黄河和长江进行实地勘察,标记出那些淤堵的河道以及可以修建水渠的地段。”

“第三,苏晴前往江南商会,深入调查商路不通的根本原因。”

最后,苏瑶看向郑蓉,继续说道:“郑蓉,你先在帝都设立一个‘惠民药局’的试点,负责记录百姓的常见病症,为后续的医疗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指令才拟好,门外就响起了一阵脚步声,原来是民生司的小吏抱着公文走了进来:“大人,兖州府那边来人禀报啦,说当地的世家囤了上千顷的良田,佃户们交不起租子,都有人开始逃荒啦。”苏瑶的脸色瞬间就沉了下来,她把公文递给叶晚清:“勘田吏先去兖州,不仅要量量田亩,还要搞清楚这些世家的良田到底是买的还是抢的。另外,让秦峰从兵备司调二十个会算数的文书过来,帮忙统计一下数据——田亩要是搞不清楚,均田令可就是一句空话喽。”与此同时,吏治司的衙署里,柳若璃正对着一份名单左看右看。林婉儿站在旁边,手上拿着御史们的履历:“二嫂,这十五个御史可都是北伐时候的文书官呢,人都挺正派的,就是大多都没当过巡按,要不要先给他们培训几天呀?”

柳若璃点头,指尖点在名单上的“张恒”二字:“张恒曾在旧朝做过县丞,熟悉地方吏治,让他带另外四位御史去徐州——徐州刚经历战火,官员更换频繁,最容易出贪腐问题。”她顿了顿,又在“李雪”的名字旁画了个圈,“李雪心思细,带三人去江南,查那些依附旧朝的世家官员,看看他们的家产是否属实。”

沈青薇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本已经修订好的《新政律》初稿,缓缓走进房间。她的脚步轻盈,仿佛生怕打扰到屋内正在沉思的人。

终于,她走到了那个人的面前,将手中的初稿轻轻地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指着其中一条,轻声说道:“二嫂,您看这条‘官员贪腐满五十两纹银者罢官抄家’,我觉得是不是还可以再加上一条‘凡包庇贪腐者,同罪论处’呢?”

她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十分坚定,透露出一种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接着,她解释道:“旧朝之所以会让贪腐成为一种顽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官官相护。如果我们不对此加以严厉打击,恐怕很难真正根除这一弊病。”

柳若璃接史分三路出发。张恒带着人往徐州去,临行前柳若璃特意嘱咐:“到了徐州,先去秦峰的矿冶署看看,军器监的铁矿开采,过初稿,仔细看了看,提笔添上那一条:“就这么改。另外,让巡按御史带上这份初稿,到了地方先张贴出去,让百姓知道新政的律法——不仅要查官员,还要让百姓敢举报。”

正午时分,十五位御绝不能让地方官克扣粮草。”李雪则带着人往江南,船上装着厚厚的家产登记册,准备逐一核对。

而在兵备司的冶铁工坊里,陈武正和秦峰围着一座旧冶铁炉发愁。这座炉子看起来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炉体锈迹斑斑,炉膛也显得异常狭小。秦峰皱着眉头,拿起一根铁钎,用力地捅了捅炉底,随着一阵“咔咔”声,一些黑色的炉渣被掏了出来。

“这样的炉子,一天最多只能炼出五十斤铁,远远不够我们铸新甲的需求啊。”秦峰无奈地说道。

陈武看着那堆炉渣,心中也十分焦急。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冶铁的问题,军队的装备更新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这时,吴莲捧着一本军饷账本走了进来。她的脸色有些凝重,指着账本中的一页对陈武说:“陈将军,徐州的铁矿工人上个月的粮饷被地方官扣了三成,工人们已经闹着要罢工了。”

陈武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怒道:“这些地方官,竟然敢克扣工人们的粮饷!这不是要误了我们的大事吗?”

他转头对秦峰说道:“你立刻去徐州,先把那个扣粮饷的地方官抓起来,按照新律严厉处置!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秦峰点点头,领命而去。

陈武稍稍冷静了一下,对吴莲说:“你去通知矿冶署的人,让他们重新设计一座冶铁炉,要能够提高产量,满足我们铸甲的需求。”

吴莲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陈武深吸一口气,决定亲自去帝都周边的铁匠铺看看,希望能找到一些懂得改良炉子的匠人。

夕阳西下时,秦峰带着人往徐州去,马三则领着斥候营的人出了雁门关,探查蛮族的动静。帝都的街道上,民生司的勘田吏正背着丈量工具往各州府去,吏治司的巡按御史刚出城门,兵备司的匠人则在修补冶铁炉——新政的齿轮,刚从最基础的地方,缓缓转动起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