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五旬悍妇:靠骂人在饥荒年代续命 > 第229章 霜枝上的热望

十一月,西北风刮得像铁扫帚,卷着残雪粒子抽打光秃秃的树杈和低矮的土墙。天总是灰蒙蒙的,亮得晚,黑得早,冻土硬得邦邦响。就在这滴水成冰的时节,一份带着遥远城市温热气息的文件,像一颗炸开的火流星,重重砸进了这寂静被严寒封印的知青点。

“恢复——高——考!!”

这消息最初只是在知青们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里滚烫流淌,后来变成了难以置信的、带着哭腔的互相盘问:“是真的吗?!考大学?谁都能考?!” 最终,它像引燃干柴的火种,“轰”一声引爆了整个知青点!

小院简陋低矮的泥坯房里,往日疲惫沉闷的空气被彻底撕碎。角落里蒙尘落灰的旧书本被疯狂翻找出来,捧在手里如获至宝,纸页散发出一股混合着霉味和故纸香气的希望;布满油泥的手抓着秃头的铅笔,在皱巴巴的演算纸上游走,划出沙沙作响的、充满渴望的轨迹。平日里劳作疲惫的男男女女,眼睛里烧着两团不灭的火,是过去不敢奢望的光,照亮了灰暗简陋的土坯房。压抑许久的、模糊的远方,突然间撞开了一道门缝,透进来刺眼的、令人眩晕的光亮。

“老王家的幺闺女……要考大学了!”

这消息像一股强劲的风,吹过冰冻的土地,刮到了老王家那个方方正正、被霜冻得沉默寡言的院落里。烟囱里的炊烟似乎都变得更直、更稳了些,带着一股子破釜沉舟的决心。

灶房里烟气缭绕,柴火锅灶的膛火映着李凤兰沟壑纵横却异常肃穆的脸。她刚把几块金黄的苞米饼子拍上锅沿,抬眼扫过闷头往灶膛里塞柴火的大儿子王大柱,声音不高,却带着种不容置疑的沉甸:

“大柱,后院那间小仓房,快着点拾掇出来。”锅铲在锅底重重刮了一下,“清利索点,该扔的破筐烂篓子都挪开!给你妹子住!”

王大柱“嗯”了一声,也不多话,拍拍手上的柴灰,转身就去了后院。脚步声沉闷有力。不一会儿,就听见后院传来搬动重物的闷响和簌簌的尘土落下声。很快,那间原本堆满了农具、闲置杂物、弥漫着陈旧尘土气味的小仓房,被腾空了。王大柱抱来厚厚一摞干爽麦草铺地,又找来家里顶完整、最平整的一块门板架在两条结实的长板凳上,一张临时的“书桌”便成了。他甚至还抠抠搜搜地从自己屋里拎来一盏煤油灯芯最粗、玻璃罩最透亮的煤油灯,小心翼翼地放在门板一角。

嫂子大柱媳妇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走进来,带来一股寒气。她放下怀里满满当当一小盆搓好的金黄玉米粒,压低声音对李凤兰说:“娘,隔壁张嫂子家托人捎来的……说是几截蜡烛芯儿,省着点够点小半个月。”她顿了顿,“我……把我那罐攒了半年没舍得吃的猪油渣子,跟她换的。”

李凤兰接过那装着细碎蜡芯的小布包,掂了掂,枯瘦的手拍了拍大柱媳妇的胳膊,没说话,只是用力捏了一下。一切都在无言中。

王小菊搬进仓房那天,霜降格外重,屋檐下的冰溜子挂得密密麻麻。她抱着薄薄几册翻得卷了边的课本和一堆演算纸,走进这间还残留着麦草清香的斗室。光线很暗,高墙上方只有一个小小的一尺见方的窗洞,糊着发黄的旧报纸。但这里足够安静。她小心地把那盏最亮的煤油灯放在“书桌”靠窗的位置,仿佛安置下了一颗定盘星。

起初的兴奋很快被浩如烟海的书本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取代。白天要上工,只能挤午休那点可怜的时间和披星戴月后的夜晚。煤油灯的光晕昏黄摇曳,把王小菊伏案的侧影放大在土坯墙上,像一个巨大而无声的剪影。她把棉袄袖子撸到肘弯,露出冻得发红的手臂,一手紧紧按着冰冷的桌面,一手捏着那截越来越短的秃头铅笔,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地咀嚼着那些拗口的概念。

李凤兰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悄无声息地拨开虚掩的仓房门。每次都只是默默地站一会儿,浑浊的老眼在昏暗的光线下凝视着幺女单薄的身影。有时她会悄悄端进来一碗温在锅里的稀粥,或是几块烤得焦脆的高粱面饼。她从不说话,放下东西,用手指轻轻点一点小菊的胳膊肘,示意她趁热吃,然后便又悄无声息地带上门退出去,留下被惊醒的王小菊对着那点微热的食物,怔忡片刻,再低下头去。

深秋渐尽,寒冬的气息越来越浓。王家腌菜的大缸挪进了堂屋,散发出浓烈而熟悉的发酵气息。王小菊的面颊像被抽走了水分的果实,迅速地凹陷下去。原本圆润的下颌变得尖削,一双杏眼显得格外大,但里面燃烧的火焰却愈加炽烈。沉重的眼袋发青,像是淤积了太久的疲惫。棉袄套在她身上显得空荡荡的。嫂子大柱媳妇看着心疼,偷偷煮了两个鸡蛋塞给她,结果被王小菊原封不动地藏在仓房角落里,几天后才发现都风干变硬了。

“小菊,你这样下去身子骨吃不消!”大柱媳妇忍不住劝,“歇歇吧,不差这会儿!”

王小菊抬头,冻得有些发僵的手指搓了搓冻红的脸颊,摇摇头,嘴角勉强扯出一个虚弱的笑:“没事,嫂子……还有好多没背完。”声音又轻又哑。她看着油灯快要燃尽的灯捻,起身去拨弄灯芯。就在这起身的瞬间,一阵强烈的眩晕猛地袭来!眼前骤然一黑,耳朵里嗡嗡作响,脚下一个踉跄,额头险些磕在冰冷的门板上。她赶紧扶住粗糙的门框,大口喘气,心口那狂乱的跳动静了好一会儿才渐渐平复。

“咋了?!”外面听到响动的李凤兰和王小芬同时掀开棉布门帘冲了进来,看到王小菊煞白着脸、紧靠着门框喘气的样子。

王小菊摆摆手,声音更加微弱:“没……没事,刚才……就是有点晕……”她还没说完,身子又是一软。

李凤兰一步抢上前,枯瘦却异常有力的手牢牢托住了幺女细瘦的胳膊,把她按回那张冰冷的板凳上。老太太紧绷着脸,深陷的眼窝里情绪剧烈翻涌,嘴唇抿成一条锋利的线。她没再说话,转身出去。不一会儿又进来,手上端着一大碗滚烫的、散发着浓郁姜味的红糖水,直接塞到王小菊冻得发青的手中:“灌下去!”

王小芬蹲在妹妹脚边,搓着妹妹冻得和冰棍一样冷的小腿,声音带着哭腔:“菊啊,咱慢慢来,慢点学,不着急……”

王小菊看着碗里袅袅的热气,看着二姐眼里心疼的泪水,又看了看杵在门口、像根沉默老树的母亲坚毅的侧影,喉咙哽得生疼。她双手捧起碗,温热的触感通过粗瓷碗壁传到冰冷的指尖。滚烫的红糖姜水猛地灌下去一大口,那灼烧感一路从喉管烫到胃里,烫得她瞬间鼻头发酸,泪花在眼眶里直打转。她连忙低下头,借着碗的遮掩,用力吸了吸鼻子,狠狠地把涌上来的泪意憋回去,哑着嗓子说:“知道了……娘,姐。”

那之后,每天无论多晚,王小菊放下书本睡觉前,总能在屋角找到一碗温热的红糖姜水。仓房的门板桌上,也时常会不知何时多出一小把烤得喷香的花生或几颗干瘪的红枣。李凤兰和大柱媳妇走动的脚步更轻了,王大柱劈柴的声音也挪到了最远的角落,连家里的鸡鸭都被约束着,只在白天才敢放出院落。

日子在翻书的簌簌声和笔尖划纸的沙沙声中,像冻河下的暗流,艰难又执着地向前淌去。西北风更紧地催着日子朝前滚。

十一月的尾巴,日子一天冷过一天。离着那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日子,只剩薄薄的两天。寒夜里,王家灶房那一方天地却透着前所未有的、暖融人心的热乎气儿。

李凤兰把最后一块苞米饼子贴进大铁锅沿边,锅里咕嘟着冒泡的小米粥香气弥漫了整间土灶房。王大柱劈好了足够烧三天的柴禾,整整齐齐码在灶膛口。大柱媳妇手脚麻利,早把一张小方桌抹得油亮,摆在屋子最避风的墙角。连平日里调皮捣蛋的侄子小石,也像是被这无形的气氛拘住了手脚,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板凳上玩着几个磨得光滑的石子,只时不时抬起小脑瓜,懵懂地看着灯火通明的灶房里难得聚集一堂的大人们,和角落里那个捧着书本、沉默得像块石头的“小老姑”。

屋子里很安静,除了锅里粥的微沸声,柴火轻微的爆裂声,就是翻动书页的轻响。但那安静之下,涌动着一股温暖而坚实的气流,像厚实温暖的棉被,将王小菊严严实实地裹在其中。空气里的暖意,驱散了深秋夜里的寒气,也在无形中撑住了王小菊那根紧绷到极限的弦。

李凤兰端着一碗熬得浓稠喷香的小米粥,稳稳地放在王小菊面前的方桌上。粥碗旁边,还有一只磨得锃亮的小铝饭盒。老太太掀开饭盒盖,腾腾的热气涌出,露出里面并排卧着的三枚鸡蛋——不大,但溜圆光滑,在这昏黄油灯光下泛着玉一样柔和温润的光。那是家里平日里攒着,专门留到逢年过节或顶要紧时候才肯拿出来的“宝贝蛋”。在这滴水成冰的年月,一个鸡蛋的价值,足以让多少孩子眼巴巴地馋上大半年。

“吃了。”李凤兰的话依旧简短得像铁钉,枯瘦的手将那饭盒往幺女面前轻轻又坚定地推了推,“顶饿。明后个儿……上阵,得有点硬货顶着脊梁骨。”

昏黄的灯光落在李凤兰布满皱纹的脸上,每一道深壑里似乎都藏着一个母亲无声的祈祷。那皱纹里嵌着长年累月的操劳,但此刻,在那沟壑深处,却仿佛有一丝微弱但无比坚硬的光。

仓房里那半截蜡芯即将燃尽,在玻璃灯罩里微弱地摇曳着,投下的光把王小菊的影子在土墙上拉得瘦长而扭曲。油印卷子的墨臭味仿佛已经钻进了鼻腔。她放下笔,深吸一口气。清冷孤寂的夜色里,只有寒风拍打窗纸的呼啦声,格外清晰。但隔壁灶房里那极细微的、却持续存在的走动声、碗筷磕碰的轻响、小侄子压得极低的模糊呓语……这些平日几乎不被察觉的声响,此刻却像一条条坚韧温暖的丝线,无声地穿透仓房薄薄的土墙,紧紧地缠绕着她,将她那颗悬在万丈深渊边缘的心,稳稳地拉了回来,轻轻地放置在一片坚实、熨帖的土壤上。

她抬起眼。窗外,天幕沉黑如墨,连一丝星光也吝于显露。但东边的天际,在那浓黑得化不开的尽头,仿佛,真的透出了一丝极其微弱、却又无比倔强的灰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