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铁骑之痛与火器之思
辽西军演武场上硝烟弥漫。红夷大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巨大的铁弹呼啸着飞出炮膛,却在距离目标百步之外就无力地坠入泥土。围观的将士们发出一阵失望的叹息,炮手们尴尬地检查着炮身,发现炮管内壁已经出现细微的裂纹。
曹变蛟忧心忡忡地向王磊禀报:"这已经是本月第三门炸膛的火炮了。红夷大炮虽威力巨大,但铸炮工艺粗糙,射程和精度都远不如建虏的火炮。"
王磊沉默地走到那门炸膛的火炮前,伸手触摸还带着余温的炮管。他的手指在裂缝处停留,目光变得深邃。就在昨天,一支明军巡逻队遭遇建虏炮兵,对方火炮射程远超明军,造成惨重伤亡。幸存者描述,建虏的火炮不仅打得远,还能连续发射,明军根本无力还击。
"我们必须改良火炮。"王磊斩钉截铁地说,"不仅要提高射程和精度,更要解决炸膛问题。传令下去,立即召集所有铸炮匠人和火器专家。"
在辽西军器局的议事厅里,一场关于火炮改良的激烈讨论正在进行。老匠作赵铁锤首先发言:"总镇,不是我们不想造好炮,实在是优质铁料难寻。现在用的生铁杂质太多,铸出来的炮管脆而易裂。"
火器教习孙元化却提出不同看法:"不仅是材料问题,我们的铸炮工艺也落后了。我在澳门见过红毛夷人造炮,他们采用铁模铸炮法,炮管内外同时冷却,质地均匀不易炸膛。"
"夷人之法未必适合大明。"一个保守的老匠人摇头道,"祖宗传下的泥模铸炮法用了上百年,怎能说改就改?"
王磊听着众人的争论,突然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既然各有利弊,那我们便双管齐下。一方面改进炼铁工艺,提高铁料质量;另一方面学习西洋铸炮法,改良铸造工艺。赵匠作,你负责督办铁料;孙教习,你负责研习西洋铸炮术。三个月内,我要看到新式火炮的雏形。"
改良工作立即展开。赵铁锤带着工匠们在鞍山铁矿安营扎寨,试验新的炼铁方法。他们建造了更大的高炉,采用焦炭代替木炭,提高了炉温。又尝试在铁水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砂铁,反复试验铁料的韧性。经过数十次失败,终于炼出杂质更少、韧性更好的精铁。
与此同时,孙元化带着弟子们日夜钻研西洋铸炮术。他们按照西洋图纸制作铁模,试验不同的冷却方法。最初几次铸造都失败了,不是炮管有气孔就是口径不匀。孙元化不气馁,仔细记录每次失败的细节,不断调整工艺。
三个月后的验收日,一门崭新的火炮摆在演武场上。这门炮采用新炼的精铁铸造,炮管壁厚薄均匀,在阳光下泛着青黑色的光泽。赵铁锤自豪地介绍:"此铁经过千锤百炼,韧性比以往提高三成,绝不会炸膛。"
孙元化接着演示装填过程:"我们改进了炮膛设计,加入来复线,使炮弹旋转飞出,大大提高了精度。还设计了可调节的炮架,能更精准地调整射角。"
试射开始,炮手装填弹药,点燃引信。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准确命中千步之外的目标,扬起漫天尘土。观礼的将士们发出震天的欢呼,王磊的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王磊并不满足于此。他指出:"射程和精度解决了,但装填速度还是太慢。建虏的火炮能连续射击,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超越他们。"
于是第二轮改良开始了。工匠们设计了一种子铳结构,预先装填好弹药,战时快速更换。又改进了点火装置,用燧发机代替火绳,避免了风雨天点不着火的尴尬。最巧妙的是设计了带轮子的炮车,让沉重的大炮能够快速移动。
新式火炮很快在实战中经受考验。一支建虏骑兵来袭,明军炮兵迅速推出新炮,连续不断的炮火打得敌军溃不成军。战后清点,这门炮发射了五十多发炮弹,炮身完好无损,精度始终如一。
消息传开,各地明军纷纷前来取经。王磊大方地分享所有技术,只要求各地严格把控质量。他还设立火炮操典,规范炮兵训练,要求每个炮手都要懂火炮原理,会简单维修。
望着日渐强大的炮兵队伍,王磊对孙元化说:"火炮是战争之神,我们要让这个神只永远站在大明这边。"在他的规划中,还要继续改进炮弹威力,研制开花弹、链弹等特种弹药,让大明火炮永远领先于敌人。
第二节:雷霆之威与制胜之道
新式火炮的成功并没有让王磊满足,他清楚地知道,武器优势需要配合先进的战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于是,在王磊的亲自主持下,辽西军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炮兵战术革命。
首先进行的是炮兵编制改革。王磊打破了传统上将火炮分散配属各营的做法,而是组建了独立的炮兵团。这个兵团下辖三个炮兵营,每个营配备三十六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包括重型的红夷大炮、中型的佛郎机炮和轻型的虎蹲炮。每个炮兵营都配备专业的工兵队、弹药运输队和维修队,形成完整的作战体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