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深谋远虑与帅才之渴
辽西新军在王磊的大力推动和"辽武堂"的系统培养下,基层军官的素质得到了显着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都有了长足进步。燧发枪的列装、新式火炮的配备、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步兵方阵,使得辽西军在战术层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然而,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作战任务的复杂化,王磊在与孙传庭、曹变蛟等核心将领的多次军事推演和实战复盘中发现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高级指挥人才的严重匮乏,这已经成为制约辽西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在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王磊站在巨大的辽东地区沙盘前,神色凝重地对在场的将领们说:"诸位,近来我反复研究历次作战和演习的情况,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的部队在连排级战术执行上已经相当出色,士兵们训练有素,基层军官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一旦涉及到旅级以上规模的作战,特别是需要多兵种协同、长时间持续作战的复杂情况,指挥上就显得力不从心。"
曹变蛟闻言点头道:"总镇说得是。上月模拟建虏大军分三路来袭的演习中,我们就出现了前后方协调不畅,预备队使用不当的问题。虽然最后勉强取胜,但损失远超预期。特别是当敌军突然改变主攻方向时,各部队之间的协同出现了明显的混乱。"
孙传庭抚须沉吟片刻,接着说道:"伯玉所见极是。自古以来,良将难得。以往多是靠战场磨练,凭个人天赋。但这种方法既慢又不稳妥,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将领。观当今局势,建虏虎视眈眈,流寇肆虐中原,我大明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不是靠运气和牺牲换来的经验积累。"
王磊走到沙盘前,指着宁远至锦州一带的地形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火器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攻防节奏,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空前突出,多兵种协同成为制胜关键。这些都不是单靠个人勇武或者传统经验能够应对的。我们需要的是懂得近代战争规律,善于统筹全局,精通各兵种协同,能够处理复杂战场情况的高级指挥人才。"
在场的将领们纷纷陷入沉思。满桂皱着眉头说:"总镇所言极是,但这样的将才何处去寻?我大明如今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人才。"
"所以,"王磊斩钉截铁地说,"我决定创办一所专门培养高级指挥人才的军事学院。不仅要培养他们会打仗,更要培养他们懂得为什么打仗、如何更好地打仗。这个学院将专注于战略层面的教育,为大明培养未来的统帅之才。"
这个想法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有的将领担心这样会培养出纸上谈兵的书生,有的则质疑在战事紧张的时候投入大量资源办学的必要性。一位资深参将直言:"总镇,末将以为,战场才是最好的学堂。多少名将都是血火里滚出来的,在学堂里能学出什么真本事?"
王磊耐心地解释道:"诸位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这所学院不是要取代实战经验,而是要帮助有潜力的将领更快地成长。我们将邀请最有经验的将领担任教官,设置最贴近实战的课程,确保学员学到的都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他进一步阐述道:"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让有潜力的军官在走上重要指挥岗位前,就系统地学习兵种协同、后勤保障、战略规划等知识,通过模拟推演积累经验,他们在实战中就能少犯错误,更快成长。这不仅能挽救无数将士的生命,也能更快地培养出我们急需的高级指挥人才。"
孙传庭深表赞同:"伯玉此议,实为治本之策。昔年戚继光将军着《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就是希望将练兵之法系统化、规范化。如今我们更要进一步,将为大将之道也系统传授。这不仅能培养人才,更能将我大明优秀的军事思想传承下去。"
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王磊决定亲自担任院长,孙传庭等人则全力协助筹建工作。会议结束后,王磊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筹建计划,包括院址选址、教官选聘、课程设置、学员选拔等具体事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磊经常与孙传庭彻夜长谈,探讨军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他们一致认为,这所学院不仅要传授军事知识,更要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孙传庭建议:"应当注重古今战例研究,让学员从前人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智慧。"王磊补充道:"还要加强实地勘察和沙盘推演,让学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锻炼指挥能力。"
为了更好地筹备学院,王磊还特意请教了汤若望,了解欧洲军事教育的情况。汤若望介绍了欧洲一些军事学院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沙盘推演和兵棋作业在军事教育中的应用,这些都给王磊带来了新的启发。
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已经初见成效。院址选定在宁远城东一处僻静而又开阔的地方,这里远离市区的喧嚣,又靠近部队训练场地,十分适合进行军事教学和演练。王磊亲自审定了院舍的设计图纸,要求建设大型的教室、沙盘推演室、图书馆以及学员宿舍,确保学院具备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