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厦门港的舰阵与誓言
厦门港的晨雾,总带着咸腥的海风,像一层薄纱裹住海面。天刚蒙蒙亮,港口的码头就已人声鼎沸,搬运工扛着木箱穿梭其间,渔民们推着满载渔获的小车吆喝,唯有码头西侧的水域一片肃静——那里停泊着数十艘战船,桅杆如林,帆影重重,最显眼的是十艘铁甲舰,舰身包裹着厚重的铁板,在微光中泛着冷硬的光,炮口对准海面,像蓄势待发的猛兽。
郑成功站在旗舰“镇海号”的甲板上,身着银甲,腰佩长剑,目光如炬地扫视着眼前的舰队。他刚过二十岁,眉眼间带着少年人的锐气,却已有了大将之风——这是他接手父亲郑芝龙海军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将分散在福建、广东沿海的战船整合,组建“太平洋舰队”,受王磊调遣,镇守东南海疆。
“少帅!舰队全员集结完毕,请您检阅!”副将陈永华大步流星走来,甲胄碰撞的声响在甲板上回荡。他手里捧着一本名册,上面详细记录着每艘战船的名称、吨位、火炮数量和船员人数,“十艘铁甲舰,每艘配备三十二门红衣大炮,船员两百人;两百艘福船,每艘配备十六门火炮,船员一百五十人;两百九十艘快艇,每艘配备四门小炮,船员三十人,全舰队共计战船五百艘,将士四万五千人,已按您的吩咐,完成编队训练。”
郑成功点点头,接过名册,指尖划过“铁甲舰”三个字。这十艘铁甲舰,是王磊让人从江南造船厂调来的,舰身用的是南洋硬木,外包一寸厚的铁板,能抵御普通火炮的轰击,船底还加装了铜皮,防止海水腐蚀和藤壶附着——这是王磊结合现代造船知识改良的战船,比传统福船更坚固,火力也更猛。
“传令下去,各舰依次出港,在外海进行实弹演练。”郑成功放下名册,声音洪亮,“铁甲舰在前,福船居中,快艇护航,目标——十里外的靶船!”
“是!”陈永华领命,转身去传达命令。很快,信号旗在“镇海号”的桅杆上升起,各舰依次解缆,缓缓驶出港口。铁甲舰的马达发出轰鸣(这是王磊改良的蒸汽辅助动力,顺风时用帆,逆风时用蒸汽,虽不如纯蒸汽船高效,却已比传统帆船灵活许多),激起的浪花拍打着舰身,在海面留下一道道航迹。
郑成功站在舰桥,手扶栏杆,望着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大海,心里百感交集。父亲郑芝龙曾是东南沿海的“海霸王”,控制着从日本到南洋的贸易航线,却在崇祯初年接受招安,成了明朝的官员。后来王磊崛起,父亲看出王磊有匡扶天下之才,主动提出将海军交给王磊调遣,还推荐他担任舰队统领。王磊不仅没有夺权,反而拨重金改造战船,送来新式火炮和造船技术,让这支海军的实力远超从前。
“少帅,您看,那是父亲派来的信使。”陈永华指着远处一艘小船,对郑成功说。
郑成功望去,只见小船快速靠近“镇海号”,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船头——是父亲的贴身侍卫郑福。小船靠岸后,郑福登上甲板,单膝跪地:“少帅,大帅让小人给您带话,南洋的荷兰人最近不安分,在巴达维亚港扣押了咱们三艘商船,还打伤了船员,大帅让您务必留意,必要时可率舰队南下,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郑成功眉头一皱。荷兰人在南洋盘踞多年,控制着马六甲海峡的贸易,经常欺压中国商船,之前父亲多次与他们交涉,却始终没能解决问题。现在他手握强大的舰队,正好借此机会,让荷兰人知道,大明的海疆,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撒野的地方。
“知道了。”郑成功扶起郑福,“你回去告诉父亲,我会处理好此事。另外,让父亲放心,这支舰队,绝不会给咱们郑家丢脸,更不会让王公公失望!”
说话间,舰队已抵达靶船所在的海域。十艘靶船漂浮在海面上,每艘船上都插着一面红旗。郑成功拿起望远镜,观察着靶船的位置,对陈永华说:“传令铁甲舰,齐射靶船!”
信号旗再次升起,十艘铁甲舰的炮口同时亮起火光,“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炮弹如雨点般飞向靶船。硝烟散去后,郑成功拿起望远镜一看,只见七艘靶船被直接击沉,另外三艘也已千疮百孔,正在慢慢下沉。
“好!”甲板上的将士们齐声欢呼,士气大振。
郑成功却摇了摇头,对陈永华说:“命中率只有七成,还不够。告诉各舰舰长,调整炮位,再次射击,务必做到百发百中!”
陈永华有些不解:“少帅,七成命中率已经很高了,很多水师连五成命中率都达不到。”
“王公公说过,‘海军是国之利器,容不得半点马虎’。”郑成功语气严肃,“咱们的对手,不仅有荷兰人,还有可能从海上入侵的清军。如果在战场上,因为一炮之差没能击沉敌舰,牺牲的就是咱们弟兄的性命!必须严格要求,才能在战场上少流血!”
陈永华恍然大悟,立刻去传达命令。各舰舰长不敢怠慢,亲自调整炮位,校准瞄准,很快就完成了准备。第二次射击开始,炮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十艘靶船全部被击沉,没有一艘幸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