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45章 设计与新篇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45章 设计与新篇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拿到梁先生藏书阁钥匙的激动,在林墨心中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没有像寻常学子获得宝山通行证那般,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去。相反,他将那把黄铜钥匙小心收好。

他的当务之急,是轻工部那个新项目设计方案,这关系到他能否将自己的脑海里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影响出口产品的走向。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水木大学图书馆那安静而充满书卷气的阅览区。他避开了容易遇到同学的综合阅览室,选择在工具书区和过期期刊室角落的一个固定位置。这里光线充足,环境僻静,适合进行需要高度专注的创作。

他没有立刻开始画图,而是先进行了一场头脑中的“市场调研”。他闭上眼,努力回忆着前世碎片化的信息中,关于这个时代欧美,特别是此次目标市场中产阶级家居生活的画面和流行趋势。那些前世为了收集素材而苦读的这几十年世界家具流行趋势的内容,在他强大的思维中逐渐清晰、过滤、提炼。

关键词浮现:战后重建,经济复苏,现代主义思潮,功能主义,空间利用,简约线条,对东方元素的猎奇与审慎接受,以及对易于打理、多功能家具的需求……

基于这些判断,林墨开始动笔。他铺开大幅的硫酸纸,用的不是艺术生的飘逸笔触,而是工程师的严谨线条。他首先要构建了三套核心结构,这是支撑未来家具系列的“骨骼”。

第一套结构图,他称之为“模数化板式框架系统”。核心是几种标准尺寸的板材,通过精心设计的金属连接件实现快速、牢固的拼装。这套系统优势在于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运输成本低,非常适合打造书架、储物柜、组合桌等规整形态的家具。结构图详细标注了板材开槽方式、连接节点大样、承重分析示意。

第二套结构图,针对更具表现力的桌椅类家具,他设计了“曲木与金属结合框架”。重点在于利用蒸汽弯曲技术制作出流畅的椅背、椅腿曲线,与纤细的钢管或实木撑条结合,形成既轻盈又稳固的结构。图纸上详细绘制了曲木的受力分析、与金属件的连接方式,确保视觉上的轻盈感不牺牲结构强度。

第三套结构图,则是为了应对可能的高端定制需求,他准备了一套“改良传统榫卯与现代工艺结合”的方案。并非完全复古,而是提炼了明式家具中经典的榫卯结构,但结合现代机械加工精度,进行简化、优化,使其更适合标准化生产和后期组装,同时保留传统榫卯的结构美感和内在智慧。图纸上,传统榫卯的三维爆炸图与现代工具加工路径示意图并列,充满了古今对话的意味。

三套结构方案,各有侧重,覆盖了从大众化到高端定制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共同的核心是:标准化、可量产、结构逻辑清晰、内在力学合理。

结构骨架确定后,林墨才开始为其赋予“血肉”。他没有天马行空地创作,而是严格基于每一套结构系统的特性,推导出外观形态。

他为“模数化板式系统”设计了两款外观,一款是极其简洁的直立柜,强调板材本身的肌理和精准的缝隙;另一款是带有多宝格和可移动隔板的书柜,在规整中寻求变化,展示系统的灵活性。

为“曲木金属框架”设计了两款椅子和一款小茶几,椅子一款线条更圆润柔和,适合客厅;一款更挺括简洁,适合书房。茶几则突出曲木腿的优雅弧线和玻璃或木质台面的轻薄。

为“改良榫卯系统”设计了一款书桌和一款陈列架,书桌造型方正,仅在腿部运用了简化的夹头榫结构,凸显细节的精致;陈列架则用了更多露明的榫卯节点,如同建筑模型,将结构之美直接作为装饰。

六份外观图,线条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他用水彩淡淡渲染了材质感和光影,重点突出家具的比例、体量感和结构细节。每张图旁边都附有简要说明,解释该外观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了底层结构的优势,以及预计的目标使用场景。

完成这一切,林墨轻轻呼出一口气。这六张图纸,与其说是设计稿,不如说是一份逻辑严密的论证报告。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从坚实的结构基础出发,自然生长出兼具现代感、功能性和东方气质的形态,这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他将图纸小心卷好,放入专门的图纸筒。下一次项目会议,他将不再只是阐述理念,而是用这实实在在的、充满说服力的图纸,去争夺那个出口系列的设计主导权。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高效地完成了项目核心框架的搭建后,林墨并未停歇。他利用项目间隙的半个月时间,再次铺开图纸。这次的目标,是回馈龙成厂。他深知“东方韵律”和“经纬系列”虽成功,但需要持续注入新血才能保持市场活力。

他结合之前两个系列的精髓——“东方韵律”的意境美和“经纬系列”的现代结构感,并融入了在轻工部项目中对国际市场的新理解,构思了一套名为“方寸·山水”的新系列。

这套设计更注重小空间的情趣营造,通过可移动的屏风、兼具置物与装饰功能的博古架、以及融合了微缩园林意境的茶几等单品,在有限空间内展现无限意趣。

他同样绘制了详细的结构图和效果图,并附上了对材料、工艺和成本控制的初步分析,将一套完整的方案准备妥当,只待合适时机交给陈厂长。

处理完这两项紧迫的设计任务,林墨终于能长舒一口气,将目光投向那把期待已久的黄铜钥匙。在一个没有课的下午,他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第一次用钥匙打开了系馆顶楼那间安静的藏书室。

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开启了时空隧道。室内光线略显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墨香和淡淡防虫药草的气味。

书架顶天立地,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线装书、牛皮纸包裹的图纸卷宗、以及各种语言的精装书籍。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是一位学术巨匠毕生思考的结晶。

林墨没有急于求成,他像一位耐心的勘探者,先大致浏览了书籍的分类。这里果然如他所料,宝藏无穷,有失传的民间匠作口诀抄本,有详细的《营造法式》注释和图解,有梁先生团队测绘的无数古建图纸,还有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国内罕见的西方建筑理论、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的最新外文原版着作。

他首先沉浸在对传统【土作】和【石造】的研读中,工坊对于这些“本源技艺”的知识渴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随后,他开始系统性地啃读那些西方现代土木工程经典,如《高质量混凝土的设计与浇筑》、《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钢结构稳定理论》等。这些书籍中的知识,与他在课堂所学、在工坊所练相互印证、碰撞,不断拓宽着他的认知边界。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意识深处的“鲁班工坊”也发生了显着变化。那曾经闪烁不休、催促他寻求新知的篆文提示,光芒逐渐变得稳定、柔和,那种“饥饿感”正在被“充盈感”所取代。

当他合上《高质量混凝土的设计与浇筑》的最后一页,理解了水灰比、骨料级配、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的微观影响后

他读完《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深刻体会到比例、尺度、光线在建筑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后,工坊中央那面光华流转的【传承之径】屏幕,终于产生了质的蜕变!

屏幕上,原本已解锁的【木作】、【土作·营造之基】等传统课程序列旁,原本模糊的新区域彻底清晰起来。古朴的篆字标题旁,赫然出现了新的、由柔和白光勾勒出的楷体字标题:

【新学·土木工程导引】

其下,一系列全新的课程图标依次点亮:

【第一课:材料力学精要——应力应变与本构关系】

【第二课:结构力学基础——静定与超静定体系分析】

【第三课: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入门——梁、板、柱】

【第四课:地基与基础——土压力与承载力】

【第五课:工程制图规范(西方体系)——投影法与标准符号】

【第六课:施工组织与管理初步——网络图与资源调配】

……

这些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技艺练习,而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虚拟实践。更令林墨振奋的是,屏幕下方出现了一行新的提示:

“检测到宿主知识体系已初步完善,古今融合基础奠定。现开启【虚实建造场】。可依据已有图纸或自行设计,在工坊空间内进行等比例或缩比虚拟建造练习,涵盖从地基开挖、结构搭建到内部装修的全过程。材料特性、力学反馈将无限接近于真实。”

这意味着,他不再仅限于制作零件或模型,而是可以在工坊内,完整地“建造”一栋建筑!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藏书阁看到的图纸,在这里进行零成本的、反复的实践验证!

林墨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这条融合了古老匠艺与现代科学的独特道路,终于越走越宽,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接下来的修行,将不是向着一名真正能够贯通古今、驾驭材料的“营造师”迈进。他轻轻触摸着屏幕上新的课程图标开始学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