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21章 四合院近况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21章 四合院近况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九月初,秋意渐浓。林墨结束了暑假期间在汽车楼几乎闭关式的技艺锤炼和那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暗线交易,回到了南锣鼓巷95号院。

此时的四九城,虽然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物资匮乏带来的紧巴感,但一种微妙的、不易察觉的稳定正在逐渐取代之前的恐慌。报纸上开始更多宣传“进口粮食陆续到港”、“市场供应逐步好转”的消息。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最直接的感受便是那抠搜至极的口粮定量,终于没有再往下削减,仿佛触底后迎来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缓冲。黑市的粮价虽仍处高位,但疯狂上涨的势头似乎也被扼住,人们心里总算有了个底,知道最坏的时候大概已经过去。

四合院里的日子,依旧需要精打细算,但相比去年底今年初那种令人绝望的饥饿阴影,已然好了太多。各家似乎都找到了在低水平上维持平衡的办法。

中院贾家,无疑是变化最大的一家。秦淮茹即将顶岗、户口解决、孩子口粮落实,这三板斧彻底将贾家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如今,贾家每月能领到贾东旭生前的工资作为过渡,直到秦淮茹正式上岗,虽然抚恤金大幅缩水,但有了稳定的现金收入和城市定量,生活终于有了基本盘。

易中海对贾家的接济并未停止,还是以前的棒子面,毕竟他现在需要牢牢绑定这份养老的希望。秦淮茹也是个能算计的,她将粮本中的细粮票小心翼翼地收好,大部分都拿去跟院里条件稍好的人家或者黑市渠道,兑换成更多的粗粮票或直接换粗粮,以确保一家五口包括她肚子里的孩子能吃饱肚子。

但新的规矩也随之而来。贾张氏以“老了,儿子也没了”为由,要求秦淮茹每月必须上交三块钱作为她的“养老钱”。秦淮茹虽心中憋屈,但碍于孝道和婆婆的胡搅蛮缠,也只能咬牙答应。

这每月三块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时刻提醒着秦淮茹生活的沉重和自主权的有限。不过,总的来说,贾家的饭桌上终于能见到实实在在的窝头糊糊,棒梗和小当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点孩童应有的光泽,不再是之前那副饿得眼睛发绿的模样。

院里其他有农村户口的人家,情况也差不多。靠着城里的定量和农村亲戚偶尔拼死拼活捎来的一点贴补,加上自家极致节省,日子紧巴巴的,但总算也能维持下去,不再像之前那样随时可能断顿。大家似乎都默认了这种低水平的“稳定”,不再奢求更多。

前院闫埠贵家,则在这个秋天迎来了一桩喜事——大儿子闫解成相亲有了进展。

对象是附近胡同于家的闺女于莉。困难时期的相亲,远比以往更加务实甚至寒酸。没有像样的见面礼,更没有下馆子吃饭。三大妈倾其所有,也不过是炒了一盘鸡蛋,拌了个萝卜丝,主食是二合面的馒头,这已经是闫家能拿出的最高规格的招待了。

于莉是个眉眼清秀、透着精明的姑娘。她显然很清楚自己看重的是什么。她看上了闫解成红星轧钢厂正式工人的身份——这意味着稳定的工资和粮票;

看上了闫埠贵小学教师的职位——虽然清贫但说出去体面,而且旱涝保收;更看中了闫家作为老北京小业主或多或少应该还有点家底儿比如闫埠贵收藏的那些旧书、邮票或者藏在箱底的一点金银细软。

熬过这几年,将来日子总有盼头。至于闫解成本人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懦弱的性格,在于莉看来,或许反而更好拿捏。一顿简单甚至简陋的相亲饭,双方心里却都拨拉着清晰的算盘,倒也达成了初步的意向。

后院刘海中家,变化也不小。二大爷刘海中那曾经因伙食优渥而挺起的大肚子,在这两年的困难时期和持续的“运动”消耗下,竟然消减了不少,虽然官威依旧,但体型上反而显得“精干”了些。二儿子刘光天,在龙成家具厂做学徒工也快满一年了。

刘光天虽然还是有些好逸恶劳的小毛病,但在厂里严明的纪律和实实在在的饥饿威胁下,也不得不收敛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亲眼见证了林墨如何从同一个大院出来的学徒,一步步考上大学,参与重要项目,甚至能得到厂长、老匠人们的另眼相看。这种身边人带来的、**裸的差距对比,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地敲打着刘光天。

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明白,再混日子,和林墨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将来怕是连仰视的资格都没有。他暗地里也开始盼着早点熬过学徒期转正,好歹能多拿点工资和口粮,也能稍微挺起点腰杆。

林墨回到院里,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饥饿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家家户户依旧抠算着每一分钱、每一两粮,但那种濒临崩溃的绝望感已经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的、小心翼翼的坚韧。生活仿佛在一条极其狭窄的轨道上,重新找到了缓慢前行的节奏。

他推着自行车走进中院,正好碰上秦淮茹端着一盆洗好的衣服出来。秦淮茹的肚子已经很明显了,脸色虽仍有些苍白,但比起之前的凄风苦雨,多了份沉静和认命。她看到林墨,勉强笑了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没有多话。

贾家的窗户开着,能听到贾张氏正在屋里絮絮叨叨地指挥小当干这干那,中气似乎也足了些。

前院传来闫埠贵抑扬顿挫的读报声,像是在给谁讲解政策。

后院似乎隐约有刘海中训斥刘光福的声音,但很快又平息下去。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某种“正常”的轨道,只是这份“正常”背后,是无数家庭咬紧牙关的硬撑和难以言说的艰辛。

林墨沉默地回到自家小屋。母亲程秀英正在缝补衣服,见他回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家里的情况比院里大多数人家要好些,这全靠林墨暗处明处的努力。

“回来了?学校没事了吧?”程秀英放下针线,“锅里给你留着粥,还热乎着。”

“没事了,妈。”林墨放下书包,感受着家里这份虽然清贫却安稳的气氛。

自从娶了娄晓娥,许大茂自觉身份不同往日,腰杆挺直了不少。

他心头一直憋着股劲,就是要赶紧生个儿子,将来好在这院里扬眉吐气,特别是能压傻柱一头——他连画面都想好了:自家儿子穿着体面,吃着糖果,而傻柱的孩子流着鼻涕在一边眼巴巴看着。

这念头让他心里头美得冒泡,也成了他时不时撩拨傻柱的最新武器。

“傻柱,瞅见没?哥们儿这就要准备当爹了!你呢?连个媳妇影儿都摸不着吧?啧啧,等将来我儿子肯定能把你儿子揍得满地找牙!”许大茂但凡在院里撞见傻柱,总要阴阳怪气地来上这么几句,得意洋洋地捋一把油光水滑的头发。

傻柱本来就是个一点就着的炮仗性子,妹妹何雨水上了高中住校后,他一个人更是闲得发慌,浑身力气没处使。被许大茂这么一激,火气“噌”就上来了。

“孙zei!找抽是不?就你这歪瓜裂枣的德行,生出来的儿子指不定随谁呢!再嘚瑟信不信爷们儿把你那点花花肠子抖搂出来,让全院都知道你是个什么货色!”傻柱抡起拳头就作势要打。

许大茂嘴上厉害,真动起手来他也不是傻柱对手,往往吓得抱头鼠窜,嘴里还不忘嚷嚷:“野蛮!粗鲁!傻柱我告诉你,现在可是新社会,打人犯法!一大爷!一大爷您可得管管啊!傻柱又要打人!”

易中海闻声出来,永远是那副沉稳公正的腔调,但话里话外的偏袒,院里人都听得明白:“柱子!干什么呢!又欺负大茂!都是街坊邻居,有话不能好好说?大茂你也是,嘴上没个把门的,招他干嘛?行了行了,都散了吧!柱子,跟我来,正好老太太念叨你想吃你做的打卤面了,过来搭把手。”

结果往往是许大茂气得干瞪眼,傻柱则被易中海轻易摘出去,还得了个在聋老太太面前表现的机会。易中海这手“拉偏架”玩得炉火纯青。

既安抚了傻柱,又进一步将傻柱拉拢到自己身边,顺便还能在聋老太太那里卖个好,一举多得。傻柱心思简单,只觉得一大爷是院里最明事理、最照顾自己的长辈,心里更是亲近。

易中海叫傻柱来家里吃饭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是包饺子,有时是炖点肉,总不忘叫上后院的老祖宗聋老太太。饭桌上,易中海和一大妈对傻柱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聋老太太也乐得有个热闹,吃着傻柱做的可口饭菜,眯着眼笑。

这其乐融融的场景,易中海看着心里舒坦,觉得这“养老人选”的培养,正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这一切,都被隔壁的秦淮茹看在眼里。她是个极其敏感又善于算计的人,易中海对傻柱超乎寻常的亲近,她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了。她心里盘算着,傻柱这人虽然浑,但心地不坏,又是厨子,手指头缝里漏点就够孩子们解馋的了。

而且,他跟易中海关系好,搭上他,没准还能间接巩固自家和一大爷的关系。

于是,秦淮茹也开始有意无意地行动了。她不再严格管束棒梗和小当。每到傻柱在易中海家或者自家屋门口吃饭吃得香的时候,她便“恰好”忙别的事去。

棒梗领着妹妹小当,俩孩子闻着肉香味,怯生生地扒在门边,也不说话,就用那两双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格外大、此刻写满了渴望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傻柱……和他碗里的肉。

傻柱自己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何雨水小时候也没少挨饿。看到棒梗和小当这模样,他心里最软和的那块地方总会被戳中。

虽然嘴上可能骂骂咧咧:“去去去,一边玩儿去!瞧你们那点出息!”但手却往往很诚实地把自己碗里的肉拨拉出一两块到棒梗手上,或者拿个空碗夹点菜,塞到棒梗手里,“赶紧滚蛋,别碍眼!”

棒梗接过碗,眼睛瞬间亮了,拉着妹妹飞快跑开。秦淮茹这时才“恰好”出现,一脸歉意和感激:“哎呀!柱子兄弟,又让你破费了!这俩孩子真是不懂事……姐这……真是太谢谢你了!你说你,心肠怎么就这么好呢!姐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了……”

她把傻柱捧得高高的,话语里充满了依赖和感激。

傻柱被这么一捧,那点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挠着头嘿嘿直笑:“嗐!秦姐你说这啥话,邻里邻居的,孩子饿着看着不像话!没事儿!”

一来二去,傻柱接济贾家,几乎成了习惯。秦淮茹用最低的成本——几句好话和放任孩子示弱,就为家里换来了不少实在的好处。

后院的杨大山家,日子依旧紧巴。杨大山媳妇刚生完孩子不久,营养跟不上,奶水也不足。家里有点好吃的,都紧着产妇和那嗷嗷待哺的小奶娃。

杨大山自己也瘦了一圈,但人很朴实肯干。林墨每次从学校回来,总会“顺手”带一小包小米或者几个鸡蛋,悄悄塞给杨大山:“大山哥,给嫂子补补身子。家里有什么重活还得靠你帮搭把手”

东西不多,但在那时却是雪中送炭。杨大山嘴上笨拙,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只是重重地点头,眼神里全是感激。院里有什么重活累活,比如搬煤、修房顶,他总是抢着帮林家干,用这种方式默默回报。

前院的李贤英,孩子也慢慢大了,到了上学的年纪。她是个要强的女人,不愿全靠街道救济。街道办看她家困难,又见她手脚麻利,便给她在附近的纺织厂找了个临时工的活儿,恰好和程秀英成了同事。

虽然工作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总算有了份稳定的收入,日子也有了新的盼头。她每天和程秀英一起上下班,互相也有个照应。

四合院的日子,就像一口熬煮了很久的粥,虽然清汤寡水,但米粒终究慢慢沉底,呈现出一种疲惫而坚韧的平静。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艰难的世道里,努力地活下去,算计着,挣扎着,也互相依靠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