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诸天任逍遥,我是红尘仙 > 第132章 日不落帝国的黎明

“老朱,你瞅瞅这个。”

格物院最深处的“绝密工坊”里,张晋随手将一本厚得像砖头似的、封面用烫金字体写着《大明寰宇五年发展规划(洪武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纲要》的册子,丢到了朱元璋怀里。朱元璋猝不及防,差点没被砸个趔趄。

“哎哟!你这小子,不能轻点?”朱元璋嘟囔着,翻开册子。只看了几页,他的眼睛就瞪得溜圆,呼吸也跟着粗重起来。册子里图文并茂,详细规划了未来五年大明要在全球范围内搞的“大工程”:

基建狂魔篇:以应天为中心,修建十条贯穿南北、连接主要矿区和港口的“钢铁驰道”(铁路),规划图上铁轨纵横,如同蛛网;扩建天津、宁波、广州、厦门四大港口为“深水巨港”,足以停泊万吨巨轮;在全国主要城市和边境重镇之间,架设“千里传音线”(电报网络)。

军事碾压篇:建造以“泰山级”蒸汽铁甲舰(排水量约8000吨,装备线膛炮)为核心的新一代远洋舰队,总数不少于五十艘;全面换装后装线膛炮和击针步枪(类似德莱塞步枪概念);建立覆盖沿海和主要边疆的“灯塔了望哨”与“快马通信体系”。

经济殖民篇:在已探明的南洋“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澳洲“牧羊宝地”、美洲“金银矿山”建立直属皇家的“特许经营拓殖点”,移民屯垦,资源直输大明;发行“寰宇通宝”金币银元,作为海外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取代各地杂乱货币。

文化洗脑篇:设立“大明寰宇同文馆”,招募通晓番语的学者,大规模翻译儒家经典、农工技术书籍,向“归化”地区输送;在海外拓殖点强制推行汉话、汉字教育,设立“圣贤祠”,祭祀孔子及大明先贤。

朱元璋看得手心冒汗,抬头看着一脸“基操勿六”表情的张晋,声音都有些发颤:“小张……这……这真是五年能完成的?咱大明,真能变成……变成这册子上画的这样?”

张晋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从兜里(空间)摸出个水灵灵的桃子啃了一口:“五年?老朱,保守了!只要你这皇帝别掉链子,格物院那边别偷懒,三年见雏形,五年成规模,十年之内,我保证你坐在应天皇宫里,能吃到澳洲当天捕的龙虾,美洲当天挖的金矿!”

他走到墙上那幅巨大的、已经标注了无数红蓝箭头和符号的世界地图前,拿起一根细长木棍,如同将军点兵:

“你看啊,老朱。北边,毛骧的‘北疆扫荡司令部’已经推进到贝加尔湖了,蒙古残余势力望风披靡,那些林子里的野人女真部落,看见咱们的快枪铁炮,纳头便拜只是时间问题。西边,丝绸之路让咱们用铁路和电报重新打通,西域那些小国,是跟着商队一起来朝贡,还是等着咱们的铁甲车开过去,他们自己选。”

木棍向南移动:“南洋?傅友德的‘南洋经略府’舰队,估计这会儿已经在香料群岛插满龙旗了。那地方热是热了点,但种稻子一年三熟,香料遍地,抓点土人……呃,雇佣当地友好人士,开矿种田,美滋滋。”

最后,木棍重重点在美洲西海岸:“至于这儿,郑和那小子带着的‘探索舰队’,按我给的洋流图和星图,最迟明年,肯定能摸到岸边!到时候,遍地黄金白银,还有高产的种子,随便捞点回来,你大明就再也不用担心闹饥荒!”

朱元璋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到四海宾服、万国来朝的盛景,但旋即又皱起眉:“摊子铺这么大,钱粮、人手……够吗?还有,那些海外蛮荒之地,瘴气瘟疫,将士们水土不服咋办?”

“钱?咱有银行,有国债,让全大明甚至海外商人一起掏钱建设,利益共享!人手?国内鼓励生育,海外嘛……先以战养战,再用利益吸引移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晋摆摆手,“至于水土不服?格物院医学院那帮家伙,最近捣鼓出的‘大蒜素’(简易抗生素概念)和‘金鸡纳霜皮’(治疗疟疾),对付大部分热带病够用了。再配上严格的卫生条例,问题不大。”

他拍拍朱元璋的肩膀,语重心长:“老朱啊,到了这个阶段,你就别事必躬亲了。你是皇帝,是总设计师,是掌舵的!定好战略,用好人才,抓好纪律,剩下具体活,让傅友德、蓝玉、徐达、还有格物院那帮天才们去干!你要做的,就是坐在紫禁城里,保持战略定力,等着捷报像雪片一样飞来就行!”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而深邃。他明白了,从现在起,他的角色要从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事无巨细的管家,转变为一个俯瞰全局、运筹帷幄的帝王。

接下来的几个月,大明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和建设引擎,在张晋规划的蓝图和朱元璋的强力推动下,开足了马力,全速运转!

格物院成了整个帝国最忙碌、也最神奇的地方。高炉里日夜流淌着钢水,铸造出一根根合格的铁轨和蒸汽机部件;化工作坊里,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调配着炸药和药品;船坞里,第一艘实验性的千吨级明轮蒸汽船已经下水测试,虽然跑起来黑烟滚滚、噪音震天,但那不用帆就能逆风而行的劲头,让所有围观的水师老将目瞪口呆。

军队的换装速度惊人。燧发枪还在大量生产,但更先进的击针步枪生产线已经开始搭建。炮兵部队开始演练后装炮的快速射击战术。来自草原、丛林、高原的降兵和被俘虏的倭寇,被编入“仆从军”,经过“思想改造”和军事训练后,作为远征的先锋或屯垦的劳力,被一船船运往海外。

民间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随着一条条铁路的延伸,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到达的边陲,现在几天就能抵达,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商贸空前活跃。电报线的架设,让朝廷政令和商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银行发行的“寰宇通宝”硬通货,开始取代杂乱的白银和铜钱,成为大宗交易的首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帝国。

张晋呢?他果然当起了甩手掌柜。大部分时间,他都窝在格物院给他特建的、舒适无比的“首席顾问办公室”里,或者干脆躲进山海珠内,陪着小空和娇妻们,过起了神仙日子。只有当朱元璋遇到重大决策难题,或者格物院在关键技术节点卡壳时,他才会溜达出来,轻描淡写地指点几句,往往就能拨云见日。

洪武二十二年春,远征南洋的傅友德发回第一份经由新建成的东南沿海电报网传回的捷报:“臣部已平定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土着酋长望风归附,献上香料、珍珠无数。现已建立‘大明南洋宣慰司’,驻军屯垦。下一步拟按计划,向南探索澳洲。”

洪武二十二年秋,郑和的探索舰队跨越太平洋,成功抵达美洲西海岸的消息传回,举国震动!随船带回的黄金样品、红薯等作物种子,更是让朱元璋和满朝文武欣喜若狂!朱元璋当即下旨,加封郑和为“靖海伯”,并命令后续船队立刻跟进,建立永久据点。

洪武二十三年,北大西洋。一支悬挂龙旗、由三艘蒸汽铁甲舰为核心组成的庞大舰队,劈波斩浪,驶入一片陌生的海域。旗舰“定远号”的舰桥上,舰队都督蓝玉,举着最新的青铜望远镜,眺望着远方隐约出现的海岸线,脸上露出了标志性的、混合着兴奋与残忍的笑容。

“传令!各舰准备!给老子瞄准岸边那些木头寨子,先轰他娘的一轮开花弹!让这些红毛番鬼知道,天朝王师,来了!”

轰隆隆的炮声,在遥远的新大陆海岸响起,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全球性帝国黎明的到来。

而在应天紫禁城的暖阁里,张晋正悠闲地泡着功夫茶,对面是看着最新全球态势图、笑得合不拢嘴的朱元璋。

“老朱,淡定点,才刚开始呢。”张晋递过去一杯茶,“等咱们的铁路修到西域,电报线铺到美洲,你坐在这,早上批阅欧洲总督的奏章,下午处理非洲拓殖点的纠纷,那才叫日不落。”

朱元璋接过茶,美滋滋地呷了一口,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咱等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