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诸天任逍遥,我是红尘仙 > 第122章 暗流汹涌:孔家的“仁义”大旗

张晋的“清丈田亩总局”在西苑干得热火朝天,一张张标注着隐匿田亩和潜在税赋的“财富地图”不断出炉,朱元璋看着这些图表,眼睛越来越亮,下手也越来越狠。应天周边,血雨腥风,抄家、流放、杀头,皇帝的刀子磨得飞快,专门砍向那些试图在田亩上做手脚的“肥猪”。

然而,刀子砍得越狠,暗地里的阻力也就越大。摊丁入亩,这不仅仅是砍几个贪官污吏,这是要刨掉天下士绅豪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免税和低税的特权!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是断了一整个特权阶层的财路?

这股暗流,起初只是些士绅私下里的怨声载道、串联抱怨。但很快,一股更强大、更隐蔽、也更“名正言顺”的力量,开始悄然涌动。这股力量的源头,指向了东山曲阜——衍圣公府。

这一夜,应天城某处隐秘的深宅大院,密室之中,烛光摇曳。几位身着便服却难掩贵气的中年人围坐一堂,气氛凝重。若是朝中重臣在此,定会认出其中不乏有江南士林领袖、致仕高官,甚至还有两位藩王的暗中代理人。

“诸位,陛下受那妖人张晋蛊惑,行此‘摊丁入亩’的暴政,这是要绝我士绅的根啊!”一个面色白皙、留着三缕长须的文士痛心疾首地说道,他是苏州一位致仕的礼部侍郎。

“是啊,田亩乃祖宗基业,纳税亦有定例。如今强行清丈,加赋加税,与民争利,岂是圣君所为?”另一人附和道。

“关键是,陛下如今只听那张晋一人之言,我等连觐见劝谏的机会都没有!毛骧的锦衣卫像疯狗一样盯着,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

众人唉声叹气,一筹莫展。这时,坐在上首一位一直沉默不语、面容清癯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莫名的权威:“诸位,此事,急躁不得。陛下正在气头上,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众人看向老者,眼神中带着敬畏。这位老者,并非朝中高官,而是东山孔氏在应天的一位重要族老,论辈分,当今衍圣公还得叫他一声叔公。

孔家族老捻着胡须,继续说道:“治国之道,在于仁义。陛下此举,虽有聚敛之嫌,但其初衷,或也是为了充实国库,强兵富民。只是方法过于酷烈,有违圣人之教‘仁政爱民’之本。”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先是肯定了皇帝“强兵富民”的“初衷”,然后把矛头指向了“方法酷烈”,扣上了“有违圣人教诲”的大帽子。

“族老高见!那……该如何是好?”礼部侍郎急忙问道。

孔家族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舆论。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有时,也需要让‘民’知道一些该知道的事情。陛下此举,看似为国,实则苛政。我等读书人,深受皇恩,更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为民请命!”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可联络各地书院、士子,以研讨经义、关心民瘼为名,撰文作诗,讽喻时政。要强调‘祖制不可轻废’、‘仁政乃治国之本’、‘与民休息’的道理。将‘摊丁入亩’与‘暴秦苛政’类比,将其引发的清丈、抓人,描绘成‘扰民’、‘害民’之举。切记,矛头不要直接指向陛下,只论事,不论人,尤其不要提那张晋。”

众人心领神会。这是要打一场舆论战!利用孔家这块“天下文官祖师爷”的金字招牌和士林清议的力量,给皇帝施加压力!把事情从“皇帝打击贪官”扭曲成“朝廷推行暴政扰民”!

“妙啊!”有人击掌叫好,“孔家乃圣人之后,一言一行,皆为天下士林表率!由孔家引领清议,分量最重!陛下也不能不三思!”

孔家族老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矜持的笑意:“老夫已修书曲阜,禀明衍圣公。想必不久,便会有动静。此外……”

他声音压得更低:“听闻,北元残部,近来也有些不安分。或许……可以放出些风声,就说陛下如此聚敛,是欲穷兵黩武,重启北伐战端,以致民生凋敝……这其中的分寸,诸位自行把握。”

密室中的几人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这一招更狠,直接把经济政策往“穷兵黩武”上引,更容易激起民间厌战情绪和对加税的恐慌!

一场针对“摊丁入亩”政策的、以“仁义”为旗帜的舆论风暴,开始在这间密室里悄然策划。

接下来的日子,一股诡异的氛围开始在应天城乃至更广阔的地域弥漫开来。

茶楼酒肆里,开始有“有识之士”摇头晃脑地议论:

“唉,听说又要加税了!这清丈田亩,就是个由头!”

“是啊,圣人都说‘苛政猛于虎’,如今这情形,堪比暴秦啊!”

“还不是要打仗了?听说北边不太平,陛下这是要攒钱北伐呢!苦的还是咱们老百姓!”

“衍圣公府近日有训示,劝勉士子要心怀仁德,为民请命,也不知是不是有所指……”

一些书院里,原本埋头苦读的士子们,也开始激愤起来,写下一些含沙射影的诗文,抨击“与民争利”的政策,怀念“轻徭薄赋”的“仁政”时光。这些诗文很快被抄录传播。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流言,说清丈田亩的官吏如何如狼似虎,逼得百姓卖儿鬻女,甚至有“被逼上梁山”的趋势。

这些言论,如同瘟疫般扩散。它们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关心民瘼,怀念仁政,极易蛊惑人心。而且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攻击皇帝,将矛头指向了“政策”本身和基层执行的“偏差”。

很快,一些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开始将这些“民间舆情”整理成奏章,用委婉的言辞,向朱元璋进谏,暗示政策过于激进,恐失民心。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里,看着这些引经据典、看似忧国忧民的奏章,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岂能看不出这背后的弯弯绕?这分明是有人组织、有预谋的舆论反扑!

“哼!‘仁政’?‘与民休息’?”朱元璋冷笑,“他们口中的‘民’,是那些田连阡陌的士绅!还是那些无立锥之地的贫民?咱清丈田亩,加的是谁的税?减的是谁的负?他们心里清楚!”

但他也感到了一丝压力。孔家这块牌子太硬了!衍圣公府的态度,在士林中有风向标的作用。如果这股舆论继续发酵,确实可能动摇民心,甚至影响朝局稳定。

“去!把张晋给咱叫来!”朱元璋烦躁地吩咐道。

张晋很快晃晃悠悠地来了,手里还拿着刚出炉的“松江府田亩清丈潜力图”。“老朱,啥事啊?我这正忙着呢,松江可是块大肥肉,隐匿的棉田海了去了!”

朱元璋把几份言辞最“恳切”的奏章扔给他:“你看看!有人坐不住了,开始跟咱玩‘仁义’了!”

张晋拿起奏章,一目十行地扫过,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哎哟喂!这文笔,这典故,这忧国忧民的调调……可以啊!不愧是读书人,骂人都不带脏字的!”

“你还笑!”朱元璋瞪眼,“这背后肯定是孔家在捣鬼!他们这是想用舆论逼咱让步!”

张晋把奏章一扔,满脸不屑:“孔家?就是那个蒙古人来了跪蒙古人,满清来了跪满清的‘墙头草圣人之后’?他们也有脸谈‘仁义’?”

朱元璋一愣:“你……你这话什么意思?”

张晋嘿嘿一笑,眼神里带着戏谑:“老朱,你忘了?蒙元时期,这东山孔家可是很识时务的,他们的衍圣公,可是接受了元朝皇帝的册封,活得挺滋润呢!这会儿倒跟你讲起‘华夷之辨’和‘祖宗之法’了?这脸皮,比应天城墙还厚啊!”

朱元璋闻言,眼中寒光一闪!张晋这话,戳中了一个他内心深处极为敏感的点——正统性与气节!他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最恨的就是那些屈膝事虏的软骨头!孔家这段历史,确实是个洗不掉的污点!

“你的意思是……”朱元璋若有所思。

“我的意思是,”张晋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带着一股坏笑,“他们想玩舆论,咱们就陪他们玩把更大的!他们不是标榜‘仁义’吗?咱们就把他家那点‘不仁不义’的老底给抖出来!看谁更丢人!”

朱元璋看着张晋那狡黠的笑容,心中的烦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狠厉的杀意。想用“仁义”的大旗来压我?那我就先把你这杆旗给撅了!

“好!就这么办!”朱元璋一拍桌子,“毛骧!”

阴影中,毛骧应声而出。

“给咱仔细查!查查蒙元时期,孔家那些衍圣公,都干过些什么‘光辉事迹’!尤其是……他们是怎么对待前宋遗民,怎么效忠蒙古主子的!给咱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臣遵旨!”毛骧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可是个大活儿!

张晋补充道:“别忘了,也查查咱们这位孔家族老,在应天城,都跟哪些人‘研讨经义’了。”

一场由田亩清丈引发的政治风暴,开始转向一个更加激烈、更加致命的方向——一场关于“仁义”解释权和道德制高点的争夺战。而张晋,轻描淡写地,就把火烧到了自诩为道德楷模的孔家身上。

朱元璋摩挲着下巴,看着窗外,仿佛已经看到了曲阜衍圣公府那金匾摇摇欲坠的景象。他喃喃自语:“跟咱玩‘祖制’?咱就让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刨祖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