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戴着耳机,看着窗外呼啸而过的风景。
从城市穿行,林立的高楼大厦迅速闪过,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立交桥如钢铁巨龙纵横交错。
与清晨的农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的张凡反而更喜欢农村了,虽然生活没那么便利,但是视野的开阔往往能够让心更平静,而城市的高楼林立反而让张凡感觉到压抑。
离开了城市,大片农田如碧绿的绒毯铺展至远方。
麦苗青翠欲滴,油菜花金黄灿烂,间或有各色野花点缀其间,农人弯腰劳作的身影,更是成为生机的注脚。
这就是张凡喜欢坐高铁的地方,因为高铁外的风景,是动态的自然诗篇,也是流动的人间百态。
以后我们坐高铁的时候,也不妨多看看外面的风景。
无论是辽阔的草原、壮丽的山河,还是宁静的乡村,繁华的城市,都在车窗外交替呈现。
让人在旅途中感受着大地的辽阔与生命的鲜活。
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欣赏这一路的美好。(作者个人的想法。)
两个多小时,张凡欣赏了一路风景,终于抵达了县城。
刚出高铁站,就看到老朱站在停车场向着张凡挥手。
“来吧,我的老板,您的专属司机带你回家!”等到张凡走近,老朱就嘲讽道。
确实每次张凡都是拉着老朱做司机。
“别扯淡,我的房子咋样了?”张凡转移话题问道。
“这两天地基都差不多快完事了,我还以为你不关心呢,我进场和你说你都没理我!”老朱抱怨道。
“我那不是在海上么?回来直接去了省城!哪有时间啊。”张凡说道。
“可不,有点时间都陪小女朋友了,哪还管我们这些朋友!”
“哈哈哈,别瞎说,对了,这建房有啥问题没?”俩人聊着建房的问题,也是往家的方向赶去。
聊了一会儿后,张凡问道:“对了,你这工程队完成这个需要多少天?”
“一个月基础和整体框架应该能完成,装修和园林铺设估计需要一个半月,加紧时间也需要一个月。怎么了?”朱建把具体情况和时间安排说了出来。
“那你还有别的队伍么?”张凡想到茶厂改建的问题。
“是有什么需要干的么?”朱建也是发现张凡可能需要工程队做啥。
“你还记得我们村子村委会边上的茶厂么?”张凡问道。
老朱毫不犹豫的说道:“当然知道了,我们小时候可没少偷偷的跑进去。”
“对,我在想把他买下来或者和村子合作,或者租下来开发一个农家院。”
“那个位置确实挺好,但是现在有游客去么?”老朱并不看好这个农家院。
“前期可以留着招待自己的朋友,或者一些钓友啥的,总需要慢慢来嘛!”张凡把想法说了出来。
老朱知道张凡既然有这个想法就会去做,也就没有再劝了。
“那你谈好了和我说,我可以再拉一个工程队过来,而且最近我准备住在你们村子了,得对你的房子上上心了!”
“你是住村子里还是住镇里,我还不知道?是不是更方便了!”张凡白了老朱一眼。
“嘿嘿,低调低调,都住都住。”以老朱的脸皮,张凡是别想看到其脸红。
一个小时后,张凡下了车,老朱则开车去看张凡新房建设了。
“汪汪汪!”张凡刚一进院就听到旺财的叫声,突然想到前几天在家待着的时候,并没有见到旺财。
“妈,前段时间旺财去哪了?”张凡见老妈拿着菜篮子走出屋,问道。
“我也不知道,就昨天刚回来的,你没看那身上造的,我刚开始都没认出来!”老妈解释道。
看着往自己身上扑的旺财,张凡摸了摸旺财的狗头:“旺财,以后可不许乱跑了,要按时回家,听到没?”
旺财摇着尾巴,也不知道是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张凡也不再管他,在村子里,家家基本上都养狗,在谁家都能蹭到点吃的,这就是张家村。
张凡没在家待多久,就去找爷爷说了茶厂这个情况。
爷爷也给了些建议,最后还是需要张凡自己去和村长讨论。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张凡和村长围坐在那一张堆满文件的旧木桌前,桌上则摊着一份手绘的茶厂改建方案草图(张凡在船上的时候画的)。
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片片光影,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海风顺着窗户透进房间,也显得有些凉快。
张凡神色专注,手指沿着草图上标注的区域,缓缓移动江街着:“大伯,你看这厂房主体,正好咱保留它原本的工业风格框架,然后把内部重新布局,这边大空间改造成餐厅,挑高的屋顶挂上几盏复古吊灯,搭配一些老物件,再加一些海洋生物的照片装饰墙面,营造出独特的乡村海景房。”
说着张凡拿出手机,将几份农家乐改建成功的案例递给村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