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3章 匠门有传承。

醉梦瑶 第3章 匠门有传承。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山村的冬天似乎总是迫不及待地早早降临,那凛冽刺骨的寒风犹如脱缰野马一般,咆哮着、嘶吼着穿越幽深静谧的山谷,所到之处,掀起阵阵惊涛骇浪般的气流,将一片片枯黄凋零的树叶卷入其中,肆意飞舞。

此时,村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之上已然堆积起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远远望去,整个村庄披上了一件洁白无瑕的银装。尽管天气严寒,但这丝毫未能影响孩子们玩耍嬉闹的兴致。他们在雪地中尽情奔跑追逐,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冲破这寒天冻地的禁锢,在冰冷的空气中久久回荡。

而在沈山河这边,他有一段时间对这小孩子的游戏不感兴趣了,静静地伫立在自己家门前,目光痴痴地望向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对于父亲口中的传奇《鲁班书》充满了无尽的渴望与向往。然而,每当他想要追寻这份神秘的技艺时,父亲那严肃的神情以及王大爷语重心长的叮嘱便会如同两道沉重无比且无形的枷锁,牢牢地束缚住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父亲自己可以不信,但他决不允许儿子去碰。有没有超自然的能力他不在乎,他只怕自家孩子“五弊三缺”中摊上任何一个。哪怕只是万一,万万分之一都不得行。

就在这时,父亲那熟悉的呼喊声突然从木匠铺内传了出来:

“心童,一个人在那儿傻愣愣地发什么呆呢?快些进来搭把手帮帮忙!”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瞬间打破了沈山河的沉思遐想,他赶忙收回视线,定了定神,然后迈着急促的步伐匆匆走回屋内。

一进门,只见父亲正全神贯注地埋头制作一张精致典雅的八仙桌。那张八仙桌所选的都是上好的柏木。柏木质地坚硬,尤其是那种长在崖山上的崖柏,纹理清晰而繁美,最难得的是柏木不怕油污,越使用越光亮。

木料早已被精心切割成大小适宜的尺寸,并整整齐齐地堆叠码放于地面之上。沈山珂见状,迅速放下手中东西,顺手拾起一旁放置的刨子,动作麻利地开始刨削起面前的木料来。就像其他小孩玩玩具一样,木工刨子就是他一直以来的玩具,不能说多专业,但也有模有样不算外行了。

随着刨子在光滑平整的木头上来回滑动,一阵清脆悦耳、不紧不慢的“嘁嘁嘁”声响起,与此同时,那些轻薄如纸的木花从刨口喷涌而出然后纷纷扬扬地飘洒而下,如翻飞的蝴蝶,在空中形成一道如梦似幻的美丽景象。

“记住,刨木料的时候力由脚起,双手顺势往前平推,发力要快,要双手均衡,刨面紧贴木料一刨到底再拉回。遇到长料要断刨时,顺着推势往上一飘,既能保证刨花断离又不留断口痕迹。”

父亲一边指导,一边用手掌在木料上抹过,检查它的平整度。

沈山河点了点头,专注地操作着。刨子在他的手中来去自如,木料也变得光滑起来。他抬起头,看到父亲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这才是其他小屁孩做不到的。

“好好练,别急,一样一样来,把基本功练扎实了,学手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是没有那些讲究了,以前学徒跟师学艺有三个三年的规矩。第一个三年,徒弟给师傅家干杂活,不授艺、也不给工钱。第二个三年,师傅开始教手艺,给徒弟一些零花钱。第三个三年徒弟要给师傅打工,师傅给徒弟低于市场价的工资。这样九年过后,徒弟才可以自己出去单干。这都算好的,还有那些师父留一手的,拖着不教的,也有徒弟不开窍学不会的。”

父亲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然而,在沈山河的内心深处,木工活固然可以学学,但他的心思却是木工后面的祖师爷手里的那本《鲁班书》,尤其是下册。《鲁班书》的传说恰似一颗蕴含着神奇力量的种子,不经意间,悄然落入他的心底,而后迅速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幼芽就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雨露滋润的植物一般,在他的心中越长越大,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占据着他思维的大部分空间。沈山河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索者,对这个神秘传说背后的真相充满了无尽的渴望。他无比渴望知道更多关于《鲁班书》的秘密,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渴望,如同沙漠中的旅人对绿洲的渴望那般强烈。他幻想着有一天能够亲手触摸到这本书,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也好,仿佛只要与这本书有所交集,就能解开脑袋里那一团团纠缠不清而滋生的迷雾。

其实,民间传统艺人,所传技艺有阴阳之分。对应的就像木工《鲁班书》上下册的内容一样。分别叫“阴路”或“阴教”以及“阳路”或“阳教”。“阳路”就是制作各种东西的手艺;“阴路”就是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比如治鱼刺卡喉的画的“化骨水”,治蛇毒画的“蛇水”。

学“阴路”因为有许多奇怪的讲究,比如要炼七七四十九天,每天要如何如何;比如一辈子不能吃狗肉等等。且不论真假,反正,愿意学、能学会的很少,慢慢也就消失了。

……

又是一天傍晚,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橙红色火球,缓缓向着西边的山峦沉去。那柔和而又绚烂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村庄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沈山河哼着小曲儿,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村头的祠堂时,一阵若有若无的低语声如同丝线一般,不经意间钻进了他的耳朵。那祠堂的门半掩着,仿佛是一个神秘世界在悄悄地敞开一条细缝,向他发出无声的邀请。沈山河的心中像是有一只小兔子在蹦跶,好奇心如同汹涌的潮水,一下子将他淹没,驱使着他不由自主地靠近祠堂。

沈山河小心翼翼地走到祠堂的门前,就像一个怕惊扰了梦境的孩子,轻轻地把身体靠近门缝。透过那窄窄的门缝望去,他看到几个老人围坐在一个火盆旁。那火盆里的炭火燃烧着,时不时地跳跃出几粒火星,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在这寂静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老人们表情严肃,他们的身影在火盆的映照下晃动着,仿佛在商讨一件关乎世间生死存亡的大事。

沈山河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屏住呼吸,生怕自己呼出的气息会惊扰到这几个老人。他像一只警觉的小鹿,全神贯注地竖起耳朵,耳朵像是两片灵敏的小树叶,试图捕捉到空气中最细微的动静,不放过老人的任何一句话。

“老王,你说这《鲁班书》真的存在吗?”

一个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静,像是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解放前我就听老木匠师父说过,这书是真有的。”

王大爷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就像古老的山洞里回荡着的沉稳的钟声,

“当年鲁班祖师爷留下这本书,那可是花费了无数心血,为的就是把木工技艺传承下去。那时候,木工行当可谓是辉煌一时,已经独成一家,什么机关暗道之术,什么攻城守城的器械,还有造皇宫修大殿的图纸,应有尽有。祖师爷更是与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这种人齐名的存在。他老人家深知这门手艺的精妙之处,也明白传承的重要性,所以精心编撰了《鲁班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的家人因为在座他制作的飞鸟上天时摔死了,他心智失常之下才研究出下册中的神鬼之道。估计祖师爷的本意是想让亲人复生吧。”

王大爷微微皱起了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惋惜。

“真有这么玄乎?”

另一个略显年轻的声音迫不及待地追问道,那声音里充满了好奇与疑惑。

“唉,谁知道呢,不过一直这么传的。不过历朝历代都把它列为**倒是真的。尤其是下册的符咒道术,空穴不来风啊。”

王大爷重重地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几分,像是一道道岁月的沟壑。

“你们想啊,这种神通广大的东西,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很多人都为了得到它争得头破血流,无所不用其极。祖师爷本来是希望这门技艺能被正统地传承下去,可人心是最难把握的东西,为了防止它落入贪婪奸诈之人的手里,给世人带来灾难,就下了禁令,在上面施了祖咒。非得大运大德之人方可一观,还不一定学得会。你想呀,现在哪还有大德大运又有一身木工手艺的人。”

“那现在……”

一个年迈的老者欲言又止,眼神中透着一丝忧虑。

“可惜啊,经过那么些年的“破四旧”折腾,大家砸庙的砸庙,拆观的拆观,控坟掘墓烧祠堂,一下子都没有了敬畏之心,满眼都写着贪婪写着**,根本就不相信什么“五弊三缺”非要把那本书找到不可。即然不信邪,又怎么相信书上写的那些个东西呢?”

王大爷摇了摇头,目光中满是无奈与担忧,仿佛已经预见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沈山河躲在门外,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翻涌起复杂的情绪。他意识到,《鲁班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传承的书,它还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但他的好奇心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炽热。他想,如果自己能找到《鲁班书》,说不定能解开它的秘密,让木工技艺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成为祸根。至于什么大德大运,是个什么东西?他有吗?他没有吗?最起码木工手艺他觉得自己是有的,不服拿出家伙事咱练练。

从那天起,沈山河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木工技艺。他相信,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技艺,才能有资格去触碰《鲁班书》的秘密。每天清晨,他早早地起来,帮父亲生火、准备工具;白天,他先练基本功,从能使得动的刨子、凿子开始。认真锯木、刨料到雕刻、拼接,都上了手;夜晚,他则央着父亲给他讲各种传奇故事,尤其是古老相传的那个墨家和那个站在木工行业的源头的人。他试图从中找到关于《鲁班书》的线索。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山河的技艺也逐渐精进。他都开始能够独立打造出一些简单的木制用品了,比如制作木盒、木箱,虽然还不够紧凑美观,但将就着用用是绝对够了的。每当他完成一件作品,父亲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村里的邻居们也对他赞不绝口,起哄道:

“小小沈师傅,麻烦帮我打张桌子啰。”

但沈山河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他渴望的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普通的木匠,而是要成为像鲁班祖师爷那样的传奇人物。

又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落在那满是刨木花的地面上,父亲停下手中正在雕琢的活儿。那是一块老樟木头,樟木泛黄而清香,不招虫,木质相对较软易下刀,常用在家具上。木头已经被父亲精心打磨出了一件雏形,原本粗粝的纹理在其斧凿之下,渐渐浮现出流畅而优美的线条,那是一只双翅大开的蝙蝠。沈山河父亲最常雕刻的是蝙蝠,蝠喻义“福”,是清代独有的装饰风格,常出现在房屋刻像,家具装点和瓷器装饰中,因隔着现代不远,如今许多老匠人尚有传承。

父亲直起身子,拍了拍身上的木屑,而后目光落在一旁拿着刻刀刻得有模有样的沈山河身上,眼神里满是欣慰与期许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孩子,你学得很快,看得出来,你对这门手艺很喜爱很用心,你也很有天赋。在这些品质都很宝贵的。但爹并不希望你以后靠这个为生,你应该去读书,考大学。学木匠,你当好玩就行了,匠人,并不是个光彩的事。老人们常说匠人、匠人,就是像人、像人,意思就是说匠人只是活得像个人,其实别人还不把他们当人,有需要的时候把你当个人高看一眼,不需要你就是个讨饭吃的,只不过凭了点手艺比光凭口好那么点。”

沈山河听到父亲这番话语,微微一怔,旋即又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无比坚定,仿若在心中打定了什么主意道:

“爹,我晓得了,我会好好读书的。”

至于他心中打的到底是什么主意,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他父亲也没多说什么,满意的拍了拍儿子的后脑勺,那力度,比他老娘可温柔多了。沈山河一直在怀疑,他们俩要是打架,他爹一定是躺在下面的那个。(???)

听着儿子的话,沈山河的父亲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微笑,那笑容犹如春日里的暖阳,驱散了屋子里因长时间劳作而略显沉闷的氛围。只不知他要是知道自己儿子心中的胡思乱想的话,手上的力气会不会突然大增,呼他个天旋地转。

他缓缓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身后堆满各种工具与书籍的角落。在经过一番翻找后,父亲从那堆积如山的物件中,在最底下的一个盒子里小心翼翼地翻出一本破旧的木工书籍。这本书看上去饱经沧桑,书皮已经磨损得看不出原本的模样,边角也微微卷起,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古朴气息。父亲随手将书递到沈山河手中,轻声说道:

“这本书可是我师父传给我的,说是已经有好几代了。不过我看也就到师公那一代,字都和现在差不多。说不值钱呢,里面好多口诀现在都还在用,说值钱吧,好多东西又都用不上了。你虽然还没上学但也认会几个字了,就当故事书看吧。”

望着这薄薄的,而且还是手抄的几张纸,沈山河父亲意识到儿子心中的想法,笑着说了一句:

“真传一张纸,假传一担书,所谓江湖一点诀,这就是民间匠人的传承,都是口手相传,很少落纸上的。你要愿意你将来全写出来就是。”

沈山河赶紧接双手接过这本书,虽然听父亲说得轻描淡写,但好歹还能分得出这书有好多好多年了。常常听大人讲古人修了什么什么功夫,多么多么厉害,这里面莫不也藏得有?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只见那纸张早已泛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陈旧纸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木工技法口诀,一行行工整的毛笔小楷,想不到父亲这一脉木工师傅里面还有这么个文化人,不过想到那才绝古今的祖师爷,也就释然了。

他满心欢喜,正要开口感谢父亲的这份珍贵馈赠,目光却不经意地落在了书的其中一页。在那页纸上,用蝇头小楷写着几行字,在周围密密麻麻的文字掩盖下,这几行字毫不引人注意,也许有人一辈子翻来覆去都没注意,也许有人随眼一瞥就看到了。就好像我们平时找个东西一样,费尽巴力怎么都找不到,无意间却一眼就看到了。

“祖师书上藏于野,下落于尘。”

沈山河的心猛地一跳,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脏。这意思不是很明显吗。“祖师书”不就是祖师爷的书不就是《鲁班书》吗?“上藏于野”意思应该是说上册藏于乡野,“下落于尘”不就是说下册流落凡尘,流落民间吗?只不知这句话由何而来,而今又是否还准确,但总算是看到了一丝蛛丝马迹。

那一刻,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如潮水般涌上沈山河的心头。他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什么在牵引着他,要他朝着某个方向走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