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33章 笑看风清云淡。

醉梦瑶 第33章 笑看风清云淡。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这一年对于沈山河来说是难得清闲的一年,一切都已走上正轨,正按照他预设的路线在走。新的计划还不到开启的时候,他需要手头积累起一笔资金来,不用太多,但必须要有,这是他的原则。这样他做起事来才觉得有底气,才敢放手去做。

虽然他也可以通过拉人合伙解决资金问题,但他坚信一点,“人心复杂而易变。”太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光是平衡各方利益就会耗去他太多精力,他努力干活,拼命挣钱,为的是让自己以及自己在乎的人过得幸福快乐。他是来享受生活的,不是来自寻烦恼的。简单的说,就是欢乐第一,挣钱是为了生活得快乐。他不想本末倒置,把挣钱放到第一,为着挣钱而伤心劳力。那样的生活别人看着风光,其实自己活得并不如意。

而且,空手套白狼的那一套他玩不来,拿了别人的,就得对别人负责,就得挑起别人递过来的担子。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没必要再去增加自己的负担,把自己压垮。

于是,他决定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放空自己,好好的品味一下这尘世风雨、人间是非。当然,并不是说他以前就没有过这方面的体会,但以前,他都是被时光所挟裹而被动接受。这次,他要主动的去接近、去感悟。就像他上次的清明之行一样探寻生命的意义,接受心灵的洗礼。

于是,每天傍晚小镇的街道上多了个闲逛的人。

沈山河并不去听小桥流水,也不看稻田青风,这些他从小已经经历得够够的了,即便是现在心态不一样了,但他依然有大把的机会去接触,用不了着刻意的去感受。

他只每天和老人聊聊天、下下棋;或者帮别人逗逗娃、抱抱小孩子;或是听那些流动的商贩讲一讲他们的见闻,讲一讲各种货物进出的门路以及他们的规矩。甚至会躲在一角,听人家夫妻吵嘴、打架,待到时机成熟了就上前劝劝。

当然,他也没忘打听打听一下《鲁班书》下册的踪迹,只依旧如石沉大海。

日子就这样被他打发掉了,转眼就到了“五一”,对这个所谓“劳动者的节日”,沈山河没有任何不一样的感觉,小镇上的人也没有任何异样的反应,乡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更是无动于衷,他们是劳动者,但没人认为“劳动节”是他们的节日,他的自己也不认可。谁要是吃饱撑着了在他们面前说什么“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指不定会有一个大耳光子过来叫你“光荣”的满脸开花,“美丽”动人。

对于这里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心中的大节除春节之外,反应最大的就只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其次一点的是元宵节和七月半的鬼节,再其次的就是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基本就只是说说,不会有什么反应了。

过完了不是劳动者的“劳动节”之后,端午节随之而来。

端午节源自三闾大夫屈原咱就不说了,咱今天先来掰扯掰扯粽子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这里是我的主场,我说了算,所以我宣布,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吃粽子必须——蘸白糖,谁来都不好使,我就喜欢吃甜的。

下面行动起来,沈山河他们决定包粽子了,当地的粽子不是三角形,也不是条形,而是最正宗的屈原投江的汨罗一带的牛角粽。先把一到两片粽叶卷成尖角喇叭状,把糯米等放入喇叭筒里,接着封好口,然后用棕树的叶子撕成一条条的像道士的拂尘一样,把粽子绑在撕开的棕叶上,像一串超大号的葡萄。蒸熟后,扯一个下来,撕开粽叶,拿竹签穿起来,蘸点糖,一口下去,那叫一个舒坦,是吃咸粽子的人体会不到的。

包好了粽子,咱们来说说端午节的重头戏——龙舟。

先说做龙舟,说到做龙舟,就不得不提到沈山河的老本行——木匠。因为那时的龙舟都是木头做的。

也不是所有的木匠都能做龙舟,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才行,于是就好样专门做盆做桶的圆木匠(箍桶匠)一样又从木匠行业中细分出一个行当——船木匠,专门做船做舟。

这里顺带说一下,常见的木匠分类中除了圆木匠、船木匠以及锯匠之外,修屋造殿的叫长木匠也叫大木匠,因为他们加工的的是又长又大的构件。还有一类就是沈山河最擅长的打造日用家具的方木匠,因为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四四方方的。

打造龙舟的木料以轻便难腐者为佳,在当地,首选杉木。

而且打造龙舟的龙骨的木料就好像建房的大梁一样是有讲究的。除了专门的砍伐和落成仪式外,在当地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这根木料必须去偷,但又要让主家发现后来追,然后偷水料的抬着木料跑,主家跟在后面追,追上了,表示这木料不行,造出来的龙舟划不快。追不上,那这木料就成了。

划龙舟是一项十分耗体力的活动,因为要求速度,所以龙舟上要尽可能的压缩空间,基本上达到了人挨人的地步,根本没有活动的余地,别说用劲划,就单单让你全程绷紧神经保持一个姿势我相信很多人都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许多人在划完龙舟后回去要休息十来天才能恢复过来。

传统龙舟除了众所周知的两列桨手和正中间的鼓手及船尾的舵工外,船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有三个工作,一是在平常龙舟巡游中在船头巴掌大的地方表演各类惊险刺激的动作比如倒立,吸引、娱乐观众,为节日增添喜庆。二是在竞速时负责踩艄,提高船速。具体来说就是当桨手的桨插入水中时,用力下蹬将船向下压,使桨手的桨叶吃水更深,获得更大反推力。而当桨手的桨叶完成划水动作时,借下蹬的力上跳,减轻船首重量,使船首借势翘起来,减少前冲的阻力,如此反复循环。当然,踩艄的工作也可以由鼓手的躬身击鼓和后仰蓄力及舵手轻微的蹬起动作配合完成。有时候,龙舟竞赛的关键就在于这么一点点的默契中。而第三个工作就是当作旗手,发挥标杆与激励作用,鼓舞士气。

粽子两天前两天便已包好,远处的河面上也早已隐隐传来龙舟的鼓声,已有就近村子的龙舟在为今年端午的龙舟表演预热了。

那时端午节若是不划龙舟就如过年没吃团圆饭一样没了意义,所以凡是沿河的村子,村村都有自己的龙舟,没有龙舟的,也要看龙舟。

单独的一艘龙舟自然划不出节日的气氛,于是各村的龙舟会自发的在小镇上聚集起来。龙舟多了,自然要比个高低,于是当地政府便顺势而为,组织个比赛什么的,奖金什么的都无所谓,主要是大家都觉得龙舟的输赢关联着一村的运道,赢了的干劲十足,自然是五谷丰登;输了的垂头丧气,自然六畜不旺。所以不管是划龙舟的还是看龙舟的,都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所以以前的村民,不上船划的就出钱出物,要上船划龙舟的即便是远隔千山万水,也要星夜兼程的赶回家乡去划一把龙舟,而那些外嫁的姑娘,见到了娘家村子的龙舟,便也会鸣炮接送。

只可惜,当人民的生活条件好起来后,在“金钱至上”的理念日益增长中,大家开始受不得那份苦了,开始考虑利益上的合不合算了,于是,一艘艘的龙舟开始折戟沉沙,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最先开始的就是沈山河他们这种小村子,人口少,全村男女老幼大大小小才百十号人,一艘龙舟起码二十人往上,再少就不是龙舟而是泥鳅了。随着青壮年的日益外流,已经组织不起一套划龙舟的人马了。

沈山河还想着要回去划一把龙舟呢。为此他没少请教人家划龙舟的技巧,可惜父亲告诉他今年村上又凑不出划龙舟的人数,龙舟也早就没人护理,下不得水了。

王建民村子的龙舟倒是下水了,不过他以前游手好闲惯了,才不愿去遭那份罪,而且划龙舟对人员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差一点的宁愿不要,免得到时乱了节奏连累他人。沈山河怒其不争,一气之下决心支持小妮子村上的龙舟。

王艳妮欣喜若狂,硬是拿出自己的妆粉钱要和沈山河一起去买鞭炮、炊料,王建民一见,这还了得,毅然决然的投入了小妮子的、村子的怀抱。反正他觉得自己村里的男人的都跟他一样的不争气,划龙舟就没怎么赢过,还不如在小妮子的身上沾点光。

刘季明倒是跃跃欲试,想回村去划龙舟,十五六岁的年纪,倒也能上船了,只是她妈死活不让,他爸已经上船了,他们村里也没到凑不齐人马的地步。于是沈山河与王建民两个大老板又给他们村备了一份鞭炮、炊品。

镇子上也是有自己的龙舟的,沈山河其实也有资格参加,奈何他们的人马充足,沈山河这种没有经验的新手他们看不上。而且他们资金充裕,沈山河这种小虾米就干脆不去凑数了。

不过镇上龙舟下水的时候,他还是赶到码头去观赏了一下。只见打理得油光水滑的龙舟摆在码头上,龙头高高翘起,上面挂着江绸、插着艾草,中间架着大鼓,鼓手面江而立。镇上年长的阿公立于龙头之下,手持清香,直面大江,高声拜请四方龙王、河伯山神及各路神仙,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然后烧了香纸杀了雄鸡。

雄鸡当地叫鸡公子,这玩意有处可不少,平时除了吃之外,无论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它。祭祖请神要用他,修屋造梁要用他,修坟掘墓也得用它。原因就是那句“雄鸡一叫天下白”,他一叫,黑暗退避,光亮降临,所以是破煞去邪的神兵利器。

闲话少说,斩了雄鸡之后,关键的点睛之笔来了,只见阿公手执毛笔蘸上朱红点在龙睛之上,同口中念念有词,待得龙睛点成,猛然暴喝“乘风破浪啊!走!”话音未落,鼓声骤起,排列龙舟两边的汉子立马跟上一声暴喝“走”,抬起龙舟连船带人一往无前直冲水面而去。

顿时,岸上鞭炮齐鸣,人群欢呼雀跃。

……

端午节在隆隆的鼓声中终于降临了,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每天烟雨朦朦,平添几分惆怅,使人不由得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边的那个身影,该是何样的悲愤与不甘?(?_?)?!

街道上,人们穿着朴素却整洁的衣裳,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家家户户门上插着艾香,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手里或提几个粽子,或拿一串油炸粑粑。艾草的清香与粽子的甜糯味飘散在空气中。

沈山河的父母和王建民的父母来了小镇帮忙看店,沈山河和王建民爷爷奶奶还有刘季明他妈,一大群人。小妮子家今天生意火爆但还是放了她的假,让她跟着一起去河边看龙舟。

一群人随着人流来到了小镇的河边。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此,等待着龙舟赛的开始。

河面上,几艘先到的龙舟悠悠的划着,一边热热身,一边给沿岸的群众助助兴。

再远处,烟水苍茫,山峦似淡墨轻染,在缥缈雨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晕染着岁月的幽远与深邃。河水潺潺自浩渺天际迤逦而来,穿过层层茫茫水雾,又悠悠然隐入那缥缈的虚无之中。恰似我们的时光,如一场缥缈的梦,不知起始于何方的幽谧,亦不知将消散于何处的苍茫,呈于眼前的,唯有我们亲身踏足的这一小段微光。

蓦地,一缕鼓声自远方悠悠传来,似从时光的幽径中袅袅逸出,带着岁月的斑驳与沧桑,在雨幕中轻轻回荡。循声望去,在那苍茫雾霭之间,一面红旗如一抹炽热的火焰,在风雨中猎猎招展,于若隐若现间,似一只浴火的凤凰,破雾而来。

那鼓声,起初如幽谷中的松涛,低沉而舒缓,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苍凉,仿佛是历史的叹息,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飘荡。每一声鼓响,都似一颗石子,投入心灵的深潭,激起层层涟漪,让人在这茫茫天地间,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时光的浩渺。

随着鼓声渐近,红旗的轮廓愈发清晰,似一盏明灯,穿透了雨雾的迷障。在红旗的引领下,一艘龙舟如一条激昂的神龙,自雨雾的深处破浪而来。

那种场面——雄浑的鼓点,铿锵的号子,整齐利落的动作。携风携雨,携悠悠长河,携苍茫岁月,携生生不息的意志,携不屈不挠的精神,铺天盖地而来……

河岸两边鞭炮齐鸣,硝烟四起,人们一如迎接凯旋的英雄般情绪激昂。

小妮子和刘季明村上的龙舟也相继沐雨栉风来了,沈山河一行上去放了鞭炮撒了饮料,龙舟在河里划行一圈表示答谢。当王建民的爷爷看到自己儿子没有准备东西迎自己村的龙舟时,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两烟锅子,说自己没脸上去跟人打招呼,硬是让他又去买了一份回来。

比赛在下午进行,一是让划龙舟的村民中午休息一下,吃个饭。二是为了延长小镇的节日气氛,增加人气。不过这对沈山河他们家具店的生意影响不大,下午干脆关了门大家一起去看龙舟赛。

“咚咚咚……”随着一阵激昂的鼓声响起。龙舟赛正式拉开了帷幕。参加比赛的共有十二支队伍,抽签决定,单双两两对决。选出6强,6强再决出3强,3强一起比一场决出名次。

只见一排排身强力壮的划手整齐地坐在龙舟两侧,他们双手紧紧握着船桨,单膝跪地,躬背弯腰,双手前伸分开握住桨把的上下部分,聚精会神,肌肉绷紧。随着发令枪响,鼓声一起,齐齐下腰将桨片插入水中,然后上手撑住,下手用力后拉,完成一套划水动作,然后起身收桨再前躬再来一次。如此反复,龙舟便如离弦的箭一般射了出去。而这枝箭射得直不直就靠舵手,评判舵手的好坏就在于其反应灵敏度,好的舵手能在龙舟走歪之前预作调整,同时还配合鼓手的节奏压好艄,差一点的就要等船走歪了才去调整。至于鼓手,则必须干脆利落,要根据现场情况比如划手的体力,水的流速等分配好鼓点节奏。

大致讲了一下划龙舟,再讲一讲岸上看龙舟的。就好像有人好赌,有人爱嫖一样,自然有人爱看龙舟比赛,尤其是其中还有亲人朋友参与的,那种激动,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看龙舟的比划龙舟的还费劲。”虽然是说笑,但放在些人身上却是事实。曾有传言说某地一男子抱着孩子看龙舟,由于太过激动太过紧张,结果生生的把怀里的孩子箍死了。

端午龙舟,在以前,可以说是刻入了江南水乡普通百姓血脉中的东西。

终于,在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中,在岸边的观热烈的喝彩欢呼声,加油声中,比赛接近了尾声,东道主镇上的龙舟以微弱优势获得第一,王建民和刘季明村的龙舟止步六强,小妮子村上的止步前三。

比赛结束后,各只龙舟敲起退堂鼓、打道回府了,看龙舟的人则抓紧时间在小镇最后购物一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