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千禧缘之缘自有定。

醉梦瑶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千禧缘之缘自有定。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从德山回来,沈山河与陶丽娜俩人又去步行街找了个小吃店,烧烤、牛肉粉、嗦螺、龙虾叫了一大桌慢慢吃着,既当晚餐又作宵夜。

吃饱喝足,俩人也不限步行街,随意的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到了常德会战纪念广场。

春末的晚风还带着些许凉意,沅江上飘来的水汽与城市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这时的常德城,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微妙时刻,老城的痕迹尚未完全褪去,而新世纪的浪潮已经隐约可见。

俩人安步当车的走来,沈山河曾了解过当年那场大会战的历史,边走边向陶丽娜讲述当时的情况。

\"那时候啊,整个常德城都打烂了...\"

他的声音沉重而缓慢,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沧桑。

广场比想象中要安静许多。这时的常德城,夜间经济还不发达,晚上十来点,广场上已经没什么人了。几盏老式的钠灯发出昏黄的光,将纪念碑的轮廓勾勒得有些模糊。那是一种特别的光色,带着几分暖意,又透着说不出的寂寥。

“**将士在这里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悲壮诗歌,‘孤军奋战保常德,官兵视死皆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常德一战成名,自此闻名于世。”

沈山河说至此处便不再言。

虎贲之师74军57师在此血战16天,八千将士对抗十万日寇,最后唯余几十人突围。这里埋着常德会战中牺牲的74军主要是57师的将士忠骨,由74军常德留守处在西围墙内靠城掩埋阵亡将士尸体的重磅炸弹坑上建造而成。

公墓正门是一座三门牌坊。牌坊正中是蒋中正题“天地正气”,右侧是白崇禧题“旌常炳耀”,左侧是陈诚题“碧血丹心”。中间是王耀武题“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牌坊背面“万古军表”由何应钦题写,右侧“忠贯日月”、左侧“气壮山河”也为何应钦所题。

牌坊正门中间两方柱上是“孤军浴血千秋壮,公墓埋忠万姓哀”,由常德县参议会托邑绅李子新作词、龙丕钦执笔。 正门两侧方柱上是“壮志成仁,衡岳云飞思烈士;丹心卫国,楚江月冷吊忠魂”代表着常德民众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进门数十米便是一座九米高的纪念塔:塔座正中是孙科题词“已表精忠光日月,长留浩气壮湖湘”,东面是居正所题“同仇敌忾效命沙场,气吞云梦波憾湖湘,忠魂义魄九域飞扬,丰碑矗立万古馨香”,北侧是戴传贤题词“御侮身殉国,绩勋耀九州,名城痊忠骨,壮烈永千秋”,西侧是于右任所题“常德之战,争为国殇,精忠贯日,千古流芳”。碑身正面为王耀武所题“陆军第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四方形的塔身和塔基尽显庄重。

纪念塔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高大。俩人仰头望着塔身上的几个大字,漆金的部分已经有些剥落,却依然庄严肃穆。基座上的题词需要凑近才能看清,沈山河用手轻轻抚过那些凹凸的文字,指腹传来大理石的冰凉触感。孙科的题词\"已表精忠光日月,长留浩气壮湖湘\"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八十年代重新修缮的痕迹还很明显。

绕到纪念碑后方,浮雕墙在夜色中呈现出独特的质感。那时的照明设施还很简陋,只有几盏地灯从下往上打光,使得浮雕人物的阴影被拉得很长。那些持枪冲锋的战士形象在明暗交错中显得格外生动,仿佛随时会从墙上走下来。沈山河注意到有一处浮雕破损了,露出里面的砖石结构,像是一道未愈的伤疤。

最让俩人震撼的是阵亡将士名录墙。崭新的墙体,显示着这面墙刚刚建成不久,黑色的大理石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俩人沿着墙慢慢走动,看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突然意识到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有些名字旁边贴着小小的白色纸条,上面写着\"父亲\"、\"爷爷\"之类的称呼,显然是后人前来祭奠时留下的。夜风吹来,几张纸条轻轻颤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广场西侧的雕塑群在夜色中显得有些孤独,\"誓死抵抗\"群雕是广场上最主要的艺术品。雕塑中一个战士正举着手榴弹准备投掷,动态感十足。在昏黄的灯光下,铜像表面氧化形成的铜绿清晰可见,反而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沈山河俩人站在雕塑前,恍惚间似乎听到了遥远的枪炮声。

不远处,依旧有几个本地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他们说的常德方言沈山河一时听不太清楚,但偶尔飘来的\"日本鬼子\"、\"余程万\"等字眼,让他知道他们正在谈论那场战役。其中一位老人说到激动处,用力跺了跺手中的拐杖,发出沉闷的声响。后来他们陆续离开,只剩下一个佝偻的背影在夜色中久久伫立。

俩人继续走到广场不远的沅江岸边。眼前的沅江两岸还没有太多的霓虹灯,对岸只有零星几点灯火,江面上偶尔有运输船的灯光缓缓移动。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清晰可闻,与广场上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沈山河想象着1943年的那个季节,江面上应该满是硝烟,岸边是浴血奋战的将士。

又回到纪念碑前,沈山河发现有个中年男子正在摆放什么东西。走近才看清,他正在碑前摆上一瓶白酒和几个小酒杯。他倒酒的动作很慢,很庄重,倒完后又低声说了几句话。察觉到沈山河的注意,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

\"今天是我爷爷的忌日,他是在会战中牺牲的,就在南门外的城墙下,尸骨无存。也只有这里,或许还有他的一缕英魂能受些香火。\"

月光下,他眼角有泪光闪动。

夜渐深,广场上的灯陆续熄灭了几盏。沈山河与陶丽娜俩人也不急着回酒店,相偎着坐在长椅上,看着月光下的纪念碑,突然注意到碑顶有一颗星星装饰,在夜色中微微发亮。

2000年正值世纪之交,全国到处都洋溢着对新世纪的期待,但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在了1943年那个血与火的冬天。

离开时,俩人在广场出口处看到一个卖花的老妇人。她的篮子里只有几种简单的白花,说是自己家种的。俩人买了一束放在名录墙下,老妇人轻声说了句:

\"他们会知道的。\"

这句简单的话,在那个春夜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这一节很是费了些心力,我怕自己力有不逮,写不出先烈的悲壮;又怕自己用劲过头,惊扰了先烈的魂灵。书短力拙,描不尽他们的伟大;聊聊几句,却已是他们的一生!今已盛世,愿安!)

走在回旅馆的路上,沈山河不断回望夜色中的纪念广场。这个新世纪才刚刚开始,时代的步伐隆隆向前,而这座广场却固执地守护着过去的记忆,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历史,也照亮未来。

“老公,你看那边是在干什么?”

陶丽娜突然指着前方说道,把沈山河从思索中拉回现实,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沈山河看见小巷深处,隐隐约约透出一片柔和的光亮,还有不少的人影晃动。他们加快了脚步,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想要一探究竟。随着距离的拉近,那片光亮逐渐清晰起来。

原来是一片露天的集市,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从古旧的瓷器、铜器到破旧的书籍、字画,琳琅满目。集市上人来人往,竟是热闹非凡,与周围的宁静夜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里怎么会有古玩市场?而且白天咱们好像来过这里,明明啥也没有,难道是只有晚上才开的。”

陶丽娜惊讶地说道。

“可能是那种只在晚上营业的集市吧,听说有些地方会有这样的特色,好像叫什么‘鬼市’。”

沈山河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鬼市?那是什么鬼?”

陶丽娜充满疑惑也充满了好奇。

“鬼市,因为其一般在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来无踪去无影,如同鬼魂在夜间活动,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得名。”

沈山河边解释边向前走去。

“鬼市的另一层含义是因为他市场上售卖的商品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的物品,也有珍奇宝贝,还有不少假货,就像有“鬼”在其中作祟,让人难以分辨虚实。

鬼市据说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实行坊市制度和禁夜制度,一些百姓迫于生计,在二更夜巡后于约定地点摆摊交易,刚开始人们以为闹鬼,“黑市”便逐渐成为了“鬼市”,到了宋朝鬼市就热闹起来。其主要特点是时间地点不固定:鬼市的营业时间通常从深夜11点半至次日凌晨四五点左右。而且其地点往往不固定,更增加了神秘感。

鬼市 商品种类丰富:涵盖了各种物品,如老北京鬼市以售卖估衣为主,还有军火、活物等;南京鬼市有小吃、新奇物品、宠物、古玩杂项等等。但大多鬼市皆以古玩为多,不泛盗墓者的身影。”

沈山河作了详细解释,这都是他在小镇上开家具店时从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嘴里听来的,当年他每逢赶集到下午闲时跟他们无所不谈。接着他又慎重叮嘱陶丽娜鬼市的交易规则:

“鬼市忌讳挺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看货不问货,不能询问货物的来源,看好后直接讨价还价,一手交钱一手货,交易完成后一拍两散,双方互不认账。全凭个人眼光和本事判断商品价值。你有可能低价捡漏、一夜暴富,也可能花大价钱买了个一文不值。”

小声交流中走进集市,这是一个古玩鬼市,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沈山河的目光在各个摊位间游移,不时拿起一件物品仔细端详。

沈山河只对木制品有些研究,所以注重在一些古老的木雕残片、木制器物,再便是漆器上。但这类东西明显较少而且大多已经破损不堪,但那些精美的雕花依然能让他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每每手指轻轻摩挲着一件木雕的纹理,仿佛在与过去的工匠对话。

陶丽娜随在他身边,不敢随意乱逛乱问,只顺着他的脚步当一个乖宝宝。

“这些木雕,虽然残破了,但能看出当年的工艺非常精湛。可惜,现在能做出这样水准的木雕的人越来越少了。”

沈山河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遗憾。他们继续在集市中穿梭,沈山河不时与摊主简单交流几句,顶多询问一下古物的年代。陶丽娜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她知道沈山河是个相对念旧的人,每当他沉浸其中时,她都能感受到他对传统的热爱与执着。

突然,沈山河的目光被一个不起眼的地摊吸引住了。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旧书,大多已经泛黄破旧。然而,在这些书中,有一本古旧的线装书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封面已经磨损得几乎看不出颜色,但书名却依稀可辨——《鲁班书》。

沈山河的心猛地一跳,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快步走向那个摊位。他的手微微颤抖着,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本书。书的纸张已经变得脆薄,但书页上的文字依然完整,古朴的字体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仔细一看,赫然还有一个小字“下”。

“老板,这本《鲁班书》怎么卖?”

沈山河的声音有些激动,心中波涛翻涌,但又努力保持着平静,竭尽全力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摊主是一个看起来有些邋遢的中年男子,但沈山河刚才的反应已经一点不漏的落入了他的眼中。他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沈山河手中的书,似笑非笑的说道:

“哦,这本破书啊,我也不太清楚它的价值,不过他在原主手里可是传承许多代了,你就看着给吧。”

沈山河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欣喜,他深知《鲁班书》对于一个木工匠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尤其是下册,更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禁忌。

此时关于这本书的种种传闻涌上心头,尤其是父亲的一再叮嘱。他想翻看着书页,确确真伪,却是不敢,那些言之凿凿的传闻他虽趋向于不信,但不是必要,他也无须去赌他们的真假。况且,保持一份对祖先的敬畏,未尝不是一种品德。

“这书是……?”

沈山河差点没忍住破了鬼市的规矩,把到了嘴边的话生生咽了下去半截。不过摊主显然明白他的意思,耸了耸肩,主动说道:

“我也不懂这些,不过听之前卖给我这本书的人说,这书是祖传的,年代挺久远了。”

沈山河也不知道摊主说的是真是假,内心的激动久久无法平息,就算是假的又如何,钱是王八蛋,没了咱再赚。

不过他想到了一个探知这书真伪甚至是有关这本书传闻的真伪的办法。问了摊主一个问题:

“那你看过这本书吗?”

摊主显然是知道那些传闻的,也知道沈山河是个明白人,苦笑一声道:

“实话跟你说吧,这书我摆两年了,根本就没人敢动他,你是第二个,第一个是我。不过你显然比我更懂,知道不去看。我当年得到这本书就是不信邪,想着自己又不是木匠,看看又何妨,结果……”

“结果怎样?”

“唉…别提了,当年我也有个幸福安定的生活,结果现在落得在这鬼市里混口饭吃。这倒罢了,最可气的是,我根本就看他不懂,我啥也没看进去啊!咋也就沾上五弊三缺了呢?……”

摊主不知是为了证实书的真伪还是感叹自己的遭遇,嘴里牢骚不断。

沈山河再不迟疑,他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钱包,将所有的现金都递给了摊主,估计有上千块了。

“这是我身上全部的家当了,你也别太贪,妄图再多坑我点,就说这些够不够?够了,咱们钱货两清,不够,咱拍屁股走人,你继续守你的摊。”

沈山河干脆利落地道。

摊主接过钱,数了数,说道:

“行,这书就归你了,咱一拍两散,往后若有三长二短,可别与我扯上因果。”

沈山河紧紧地抱着那本《鲁班书》,仿佛抱着一件无价之宝。他的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这可是他从小起就追逐的梦。虽然他已不再懵懂无知,不再相信那些翻手云覆手雨的手段,但冥冥之中的有些东西,现代科技也无法否定他的存在,比如灵魂、比如因果……

所以,这本书看似无用,在他心中却是核弹一般,可以做为最后的依托。万一有哪天,他或他在意的人到了无力回天的时候,这也就是他唯一有那么一点点能逆天改命的机会——用自己的五弊三缺为筹码,再续一份因果。

沈山河强忍内心翻阅的冲动,如今的他,诸般尚可,他可不想无端扯出一段因果,在亲友间掀起一场风波。虽然心中知道这多半是无稽之谈,但万一呢?万万分之一都不能有。

回到酒店,沈山河把包金银首饰的红绸布解下来,将《鲁班书》慎之又慎小心翼翼的包裹起来。

然后又将有关《鲁班书》下册的那些传闻一一告之于陶丽娜,并一再叮嘱她一不可偷看,最好碰都不要碰;二不可外传,即便是父母亲人都不要说起。

(鲁班书的传言在乡间言之凿凿,书者老家便有一木匠藏有一本,小时候书者父亲与其相交莫逆,亲耳听他炫耀说自己看过,后来瘸了,再后来其子部队复员回来听人说也动了那本书,犯事判刑入狱十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