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19章 开业大吉,收获满满。

醉梦瑶 第19章 开业大吉,收获满满。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公元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三日,这一天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平凡的一天,但对于沈山河和王建民来说,却是一个多少有点特殊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农历正好是三月二十六。按照算命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个和沈山河、王建民两人八字相合的好日子,尤其是辰时,更是大吉大利。

阳春三月的尾巴,虽然已经接近夏天,但天气依旧宜人,天空晴朗,空气清新,让人感到格外舒适。

沈山河的父母和王建民的父母,昨天下午就早早地赶到了这里,为的就是能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时刻,亲自见证他们的孩子们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一大早,一群人就迫不及待地守在了店门口,心情激动而又忐忑。他们望着那扇紧闭的店门,仿佛要透过它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而今天,恰好也是镇上赶集的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要买的,要卖的,经过几天的累积,到了该兑现的时候,也乘此出去走走,解解乏、散散心。

街上的人流随着太阳的升起,从四面八方迅速地汇聚而来。一时街面上人叫马嘶、吆五喝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吉时一到,沈山河打开店门,让自己老爹和王建民老爹一起把预先准备好了的“沈师傅木工家具店”的牌子挂了上去,王建民则点燃了长长的鞭炮,高喊着“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一时响声震天,在这乡下小镇的上空盘旋翻滚,引来人们纷纷驻足观望,烟火中,沈山河又把写着“回收、修理、买卖、定制各种木工用具。百年传承,品质保证。”的宣传招牌摆到门前。上面还有一句话:“为答谢各父老乡亲的捧场,开业当天,所有东西一律八折。”

鞭炮声停,隔壁饭店的胡艳妮立马点燃自己带来的鞭炮续上,然后嘻嘻哈哈的和她母亲过来祝贺开业大吉。

随后陆陆续续又有鞭炮声响起,沈山河和王建民家的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道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嘴里说着祝福的话。沈山河和王建民笑容满面的应酬着亲友的祝贺,寒喧着,告诉他们饿了可以去隔壁饭店吃饭。这是他们预先商量好的,今天他们包下胡艳妮家的饭馆,专门招待到场的贺客。

来宾大多由两人父母去招待,因为大多也是冲着他们的关系来的,真正属于沈山河与王建民的关系的很少,也就三两个儿时玩伴,这个年纪的同学关系还并不被人看重,因为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拿着这个名头到场来贺的一个没有,倒是王建民以前在街上一起混的狐朋狗友来了不少。

王建民的爷爷奶奶也来了,两位老人满脸带着欣慰的笑也在店门口和相熟的人打着招呼,遇着年纪相仿的赶紧上去拉着彼此的手道一声:

“好久不见了,三四年了吧?身子骨可还硬朗?”

“是啊,一晃就老了,手脚比不得从前,不常出门了,下一次见就不知是什么样了?”

“这是你家小孙子整出来的动静啊!不错,有出息了。你有福了。”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只好拣不费力的混口饭吃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折腾去吧。”

“是啊,路是他们自己选的,是对是错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不管怎么样,走的正,行得直就好。”

“只望着他们一辈子安安稳稳,顺顺利利就够了,至于富贵,有了是运,没有是命。”

“哪有那么多如愿的,一辈子,预先谁也说不准,就这么过着吧。”

老人们总是这么无力的感慨着生活。

……

也有进店选购家具的,沈山河便与王建民一起上前给人介绍,半天时间大大小小也卖出去不少东西,不过最好卖的竟是小孩坐着玩的木马,稀罕、实用,又好玩。这东西名字听来都不陌生,但实际见得着的不多,小孩闲暇的玩意,不是歌舞承平的年代,谁又有闲心、有余钱去置办,所以就连许多木工匠人也断了传承失了尺寸。沈山河也是根据《鲁班经》记载和父亲俩人摸索出来的。这玩意看着简单,但既要想摇得尽兴又要保证在忘形之余不会栽倒过去,对弧度的控制极有讲究。要做的人少,手工制作的难度还不小,自然会做的就更少了。

也卖出了些桌椅板凳,大件点的床铺柜子啥的。倒是女人用的梳妆台多卖了两件,断了货。看来女人爱美的天性随着手头的宽裕慢慢被释放出来了。

中午一过,随着集市的散去,一天的热闹慢慢平息了下来,街面上来往的人少了,小商小贩也开始收拾东西要打包走人了。

闲了下来,沈山河的母亲就拉着王建民的娘数起钱来。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没想到这一天的毛率营收,竟然上千了,这在这种乡镇小店来说是十分罕见的,那时一家人累死累活一年到头许多人家都争不到这么多,所以把几个长辈乐得眉不见眼的,嘴巴就没合拢过。

王老爷子两夫妇中午吃过饭已经回去了,算着时间,沈山河和王建民的父母也相继往回赶了。临走前,又是千叮咛万嘱咐。

沈山河唠着嗑,陪着笑脸,一天下来差点连嘴角都抽搐了,王建民倒是如鱼得水般轻松自在,看来凡是自己不擅长的,做来总是最累人的。

其实,沈山河最担心的是价格的问题。在这之前,对每件东西的定价,两家子可是没少伤脑筋。

乡村市场,便宜、实用是永远的出发点,新奇、好看是加分项,至于品质那是要靠时间验证的。价格高了,失了市场;价格低了,失了利润。争来吵去,最后大家才一致按木工传统的工期结合现时的工价来定价,因为农村人对传统的做件什么东西要多少天多少心里都有个数,甚至还有顺江溜。比如“凳三桌九七日见”,就是传统手工一套八仙桌七天工,前面的“三”、“九”是尺寸。按工价二十每天(工价逐年见长),则定价一百四十,喊价一百九,给别人留五十左右的还价空间,高点最好,低于一百四坚决不卖。至于房租、木料等成本则靠省工期来抵消。这样人家一算,比请人做既省成本又省麻烦才会动心。如果把成本也算进去,人家除非急用一般就会考虑请人做,起码看着做出来的放心。至于能不能用工期抵消掉成本,沈山河是很有信心的。一是传统工期的计算,是以单独的件数制作为准的,做了这样寻那样,许多工夫就在换来倒去中耗掉了,而他是成批量的制作,同样的东西一次做出许多来,手中的工具不用常换,加工的方式、步骤不用多考虑,算是半流水式的作业,自然比传统的快不少。何况大多匠人给别人做事时虽不说故意磨工,但也只是不紧不慢而已,传统的工期都是以这种不紧不慢的工作状态为准确定的,但凡手脚麻利点都不需要那么多时间,所以私下里,沈山河的工期控制在传统工期的一半,甚至更少。

好在一切顺利,众人提着的心也随着集市的消散平息了下来。

晚歺时间,沈山河和王建民在胡艳妮家的饭店里摆了几桌,把两家在街上少有的一些熟人,包括胡艳妮一家叫到一块吃了个饭,感谢大家的捧场,其间沈山河被灌了不少的酒,好在他正是年轻气壮的时候,一向身体也不虚,终还是扛了下来没当场出丑,摇摇晃晃回到店里往床上一倒就天不管地不管了。

王建民对此场面倒是驾轻就熟,推杯换盏始终游刃有余,吃过饭又带着王艳妮几个年龄相仿的好友一起唱歌去了。

沈山河不知自己躺了多久,天已经完全黑了,王建民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们几个在哪儿狂欢去了。起床撒了个尿,喝了口凉茶,人也就清醒过来了。房间里静得出奇,只有时钟的滴答声在空气中微微颤动,像是一颗不安的心跳。他的目光穿过窗户,投向那无尽的黑暗。夜空深邃得仿佛能吞噬一切,星星也躲了起来,没有一丝月光的慰藉。男孩的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过去的不舍,但最多的,是对心底最牵挂的那个她的渴望。

从床底拖出他从家里带过来了的“百宝箱”,拿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日记放好,沈山河忍不住的又拿起了苏瑶的照片。

他又想起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快乐的时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着他整个生命。他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笑声在风中飘荡;一起在小河边捉鱼,溅起的水花是青春的印记;一起在星空下许愿,那些愿望里藏着对彼此的深情。而此刻,她却不在身边,这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她与他不在一条道上。

沈山河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床沿,发出细微的声响。他想象着她此刻是否也在望着同样的夜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他渴望能和她分享这一刻的心情,渴望她的陪伴能驱散这夜的黑暗和内心的不安。他想告诉她,虽然人生有了新的方向,但他的心依然和她紧紧相连,他会努力找到两条路的交汇点,然后陪她一起走剩下的那一段。

夜风透过窗户的缝隙,带来一丝凉意,但沈山河却毫无察觉。他的思绪在回忆和期待中徘徊,仿佛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她的笑容,听到她的声音。但他知道,他们之间的路还很长,很长,而这些路,终要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走,没有捷径,也靠不得任何人,唯一能倚靠的,只有自己的能力。

“你我之间纵有十万八千里,我即便鞭长莫及,但我可以抽打身下的马儿加快脚步。等我,瑶。”

******

王建民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嘴里还“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可爱的妹妹……”一通瞎**乱唱,破鸭嗓子听得沈山河浑身起鸡皮疙瘩,拖过来就是一通揍。有没有富一起享先不说,哥不痛快了你就也得陪着哼哼。

王建民也不惯着他,挣脱开了,摆个拳击驾势:

“小子唉,没受过社会的毒打是吧,哥今天就代表社会教育教育你。”说罢便扑了过来。

“要毒打是吧?”

沈山河一手拔开王建民的拳头,使出家传的招式,奔着他后脑勺就呼了过去,王建民第一次碰到这种从正面攻击后脑勺的招式,被呯卧到床上,来不及起身被沈山河压上来用膝盖顶住了后腰:

“老子才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没老子同意,你竟敢代表我们伟大的社会,还真是缺乏教育。”

沈山河按住王建民照着屁股就是一通乱拍。

“唉呀,哥,亲哥你快放手,别累着了哥。”

王建民边捂屁股边求饶。别看他平时到处混,天天喊打喊杀的,碰上从小就抡斧头抡锤子的沈山河真的不够看。

“分清大小王没?谁是哥?”

沈山河拍一下屁股问一句。

“唉呀,哥,你是哥,你是我亲哥。哥你别打了,别把你的手打痛了,哥。”

王建民算是彻底明白过来,没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光凭嘴是讨不到便宜的。

两人一通打闹过后,沈山河又把王建民拉起来,拿出两个账米,甩给王建民一本,然后两人把今天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一项项各列下来做成两份,又把.今日营收的现金数了又数,把前期垫付的除房租外各种开销,诸如木料、油漆、共同开支的歺费甚至鞭炮、纸、笔等平掉后,竟然还剩了几块钱,两人相对一笑,各自把自己的账本收好,钱则专门预先做了个小箱子锁好,钥匙一人一把。

一夜无事,第二天一早两人自己做了早餐吃过后,王建民守店铺,沈山河则去补齐昨天卖缺了的货物,并对好卖的货物多做了规划。

到了中午和晚上,王建民因为除了赶集日守店实在清闲,平时便离了店子过木工坊这边来做饭,基本上天天如此,后来两人干脆弄了个营业脾子挂店门口,上面写着:

营业时间(赶集日除外):

上午:8:00——12:00。:

下午:1:00——5:00。

休息时间请往“洗师傅木工坊”找。

每到赶集日沈山河便放了手头的活计帮忙守店。这就是乡镇集市的现状,平常就三五孤鬼游魂,一到赶集日,十里八乡的人赶过来,人流几倍十几倍的暴涨,一个月的生意全指着这几日。这种情况对沈山河两人来说其实更好,卖就好好卖一天,然后正好停几天把货续上,只是他们两个一个太闲一个太忙。

赶集的时候,沈山河和王建民的父母也会经常过来,一是送来需要的材料啥的,再就是送个菜什么的,当然也帮着招呼一下买卖甚至帮忙送个货什么的?

有时根据需要,沈山河的老爸也会在木工坊住两天,帮着儿子赶一赶货。王建民的母亲见着自己儿子忙一天闲几天而沈山河天天有事忙也再没有吃亏的想法,甚至觉着有些不好意思了,便尽量的每次赶集都来,尽量的多带点自家地里产的蔬菜啥的。

王老爷子赶集的次数也明显比往日多了起来,每次前来也都要到店里来瞧瞧,看着自己的孙儿守着生意不再像往日一般整天瞎混,老怀大慰,也更感激沈山河。

日子就这么有条不紊的过去,转眼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这天晚上,沈山河和王建民两个把各自的账本拿了出来,到了结算收益的时候。

列出收支明细,逐一斟别,不算剩余的材料及未售出的成品最终纯获利近二千多块钱,留下千把块钱作下月的开销,拿出一千元作为当月的收入两人分了,沈山河六百元,王建民肆百元,这与当时沿海普遍二三百来块钱一个月的工资相比,已经是高收入了。

沈山河倒没什么,他的存折上还躺着上千元的巨款,但对王建民这个一直靠父母抚养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靠着自己劳动得来的收入,其心情之难以言表,一如当初沈山河从王大爷手中接过的那十五元钱。

虽然相对于父母给出的租金,这四百块钱还远远不够,但王建民依旧难以自抑,只有他自己知道,背负着“混混”的名头,面对着长辈们失望的眼神,他曾经有过怎样的煎熬,他本打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混”下去算了,没想到那机缘巧合下的随口一说,却成了他人生的转机。

“哥,谢谢你,哥……”

王建民反反复复的说。

沈山河拍了拍王建民的肩膀,什么话也没有说,他明白王建民此时的心情。

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一个能给你机会展示自己的人,才是你最应该感恩的人。但是,路依旧还要自己走,事依旧还得自己扛,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底气。你行,无人拦得住你;你不行,无人帮得了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