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76章 生死之事(三)。

醉梦瑶 第76章 生死之事(三)。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百年人生一场客啊!”

晨曦初起,沈山河长长的叹一声,站了起来走到屋外,站在屋檐下举目四望,整个村庄尽收眼底。

九月的晨雾像一条条灰白的纱带,缠绕在错落的瓦房间。那些年代久远的屋檐下,青苔已经爬上了斑驳的土墙,有几处墙皮剥落,露出里面发黑的土坯。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的枝干扭曲着伸向天空,树皮皲裂如老人干枯的手背。

梯田里的稻穗低垂着头,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田埂上零星散布着几株野菊,淡黄色的花朵在晨露中显得格外单薄。山涧的水流声时断时续,夹杂着碎石滚动的声响。一只瘦骨嶙峋的老黄狗趴在打谷场边的稻草堆旁,偶尔抬起眼皮瞥一眼过往的行人。

村道上,几个背着竹篓的老人缓慢地挪动着脚步。他们的布鞋踩在湿滑的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其中一位老人的竹篓里装着几把水嫩的青菜,菜叶上还挂着未干的露珠。村中央那口古井的辘轳上缠着磨损严重的麻绳,井台边的青石被磨得发亮,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凹痕。

东边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但阳光始终无法穿透厚重的云层。几只乌鸦在电线杆上扑棱着翅膀,黑色的羽毛在灰暗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犬吠,很快又归于沉寂。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种说不出的沉闷之中,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山坡的小路上,帮厨的村妇已早早的赶着过来做早餐。

丧事一办就是几天,一般只在灵柩出门前一天下午办一餐丰盛的,不可能餐餐丰盛,但一日三餐必须得让来帮忙的村民吃饱了,而且烟酒不能亏了人家的。尤其是抬棺木上山的夫子也就是金刚,还得另配一条毛巾一双胶鞋什么。送棺木上山之前的一席还必须给他们单加几样菜,事后孝家还须敬酒答谢。

之所以要对他们特殊对待,那是有原因的:

金刚通常要选择身强力壮的男性,这样才有足够的力气抬起棺材并平稳地行走,以确保送葬过程顺利进行。有的还讲究必须是结婚有子女的男性,不能是未婚小伙,因为未婚小伙血气方刚,阳气太重会冲撞阴魂。另外与死者生辰八字相冲的人不能抬棺。

一般以中青年人为主,他们既有体力,又对丧葬习俗有一定了解,能够遵循相关规矩和流程。同时,有过抬棺经验的人会更好,因为他们知道如何配合团队,掌握好步伐和节奏。

可能有人会说,一副普通棺木也就三百来斤,加个人进去顶多五百到头了,八个人抬,一个人才几十斤,用得着这么搞这么复杂吗?

这你就大错特错了,理论上你算得不错,不过你的数学老师要是农村人,估计会追着你打。

农村土葬,翻山越岭是常有,路面虽预先安排人修整过,但也就去去枯叶砍砍杂草稍作平整,终究得受地形限制。

山路高彽不平,人也高矮不同,气力大小不匀,步调长短不一,所以压在肩上的力道是随时变化的,轻时可能一两不落把你架空,重时可能一半重量都在你肩上。十几二十多人闹哄哄的挤在一起,碰到路面狭窄或者虚空的,有的夫子会用不上力甚至要吊在抬杠上过去。最关键的是除了最前面两个,后面的基本上是没办法选择脚步被动跟着走的,这个重量的变化便显得毫无征兆,还有陡坡深坎等等,所以你必须无时无刻绷紧神经拿出十分的力气来。

或许又有大聪明会说,抬累了歇一下就是了,那你就等着孝家的哭丧棒抽你吧。

棺材半路是不能沾地的,所以预先要根据情况安排几班人马。若是实在抬不动了,就得专门有人扛两个长凳,选平稳点的地方摆好凳子把棺材架起来。

但也有棺材意外落地的,那恭喜你,你发现了风水宝地,懂行的孝家便会就地挖坑埋葬,因为这是已经通阴的死者自己选中的地方。

再回头说沈山河,守过一夜的灵后吃过早歺便回到了加工厂,他能尽的心意已尽,只须在最后一天老爷子上山时去送最后一程,两人这辈子的缘分便就止尽了。

加工厂里除了周师傅和德叔,连小妮子也回去了,她从过完年出来之后便一直没回去过,她虽然很想与沈山河形影不离,但这次王老爷子的逝去让她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得回去陪陪他(她)们了。

沈山河难得的有了些空闲时间,他也决定回去看看一个人呆在老家的母亲。虽然隔得不太远,他也和小妮子一样一直没回老家了。

再次回到生他养他的小村庄,沈山河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以前每次回来,都是逢年过节,他感觉不到什么异样,但这次中途随兴的返回,他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感觉村子如老人一般正在老逝。

当沈山河踩上熟悉的田埂时,脚下的泥土却不再像记忆中那般松软。这片曾经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如今杂草丛生,几株瘦弱的玉米杆在风中瑟瑟发抖,像极了留守老人佝偻的背影。

村口的晒谷场空荡荡的,晒架上的竹篾早已发黑腐朽。他记得小时候,这里总是堆满金黄的稻谷,妇女们边翻晒边唠家常,孩子们在谷堆间追逐打闹。现在只剩下几只麻雀在啄食散落的谷粒,发出单调的\"啾啾\"声。

拐过祠堂时,沈山河看见王老汉正费力地拖着水泵。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臂上青筋暴起,浑浊的眼睛里黯淡无光。

\"后生都走光了......\"

老人嘟囔着,水泵铁链的\"咔嗒\"声在暮色中格外刺耳。沈山河想去帮忙,却发现自己的手掌早已褪去了农的茧子,变得陌生而柔软。

阳光爬上老槐树时,他数着沿途的院落。十二户人家,有人出来打招呼的只有三户,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中一家的窗玻璃碎了,用化肥袋子糊着,夜风掀起塑料布的边角,像在无声地呜咽。晒衣绳上挂着件褪色的校服,不知是哪家孩子留下的,在风里轻轻摇晃,仿佛在向他挥手告别。

听不到年轻人中气十足的喧哗,也没有小孩子漫山遍野的嬉笑,连鸡鸣犬吠的声音都比以前稀疏了许多。

因为提前发过信息,沈山河母亲早早的杀了只鸡在家等着。不知是心理作怪还是事实好此,沈山河总感觉此时的母亲苍老了许多。

上午的阳光斜斜掠过堂屋门槛时,她正佝偻着背筛米。鬓角霜白的头发被汗湿的碎发黏在皱纹纵横的脸颊上,脖颈处松弛的皮肤像晾晒过度的粗布,随着低头的动作堆叠出深深浅浅的褶皱。那双常年浸泡在井水、沾满泥渍的手,如同老树枯枝,指甲缝里嵌着还未洗净的褐色污垢。当她直起腰时,身板明显没有了往日硬朗如山的厚重,而多了一种沉重臃肿。眼角细密的纹路里藏着几十载农事的风霜,唯有笑起来时,浑浊的眼珠里还残留着年轻时照亮田间地头的星光。

在家待了一晚,第二天下午沈山河便返回了加工厂,他要赶着第三天早上送王老爷子上山。

回到加工厂,德叔和旺盛高高兴兴的迎了出来。旺盛摇头甩尾的幅度,几乎把腰折了过来,它已不复最初萎靡不振的样子,变得生龙活虎。遇到不认识的人来,便要吼上一阵子,但只要是放进门了的,它便一声不吭,熟一点的就上去摇几下尾巴,再熟点的还会蹭蹭腿。至于像沈山河、小妮子这类,它就没有下限了,怎么讨喜怎么来。

只有德叔依旧是那副逢人就笑的样子,岁月仿佛将他遗忘,没有刻意去烙印他的样子。

王大爷下葬的日子,关系要好的亲友都来了,沈山河也早早的到了。

吃过早餐,督管召集夫子到位,给每人发了一条毛巾和一双鞋子,叮嘱了一番。

时辰一到,道士把招魂幡往门外一丢,早已得了嘱咐的孝子凭空接住,这幡是不能落地的,所谓“落地生根”,招魂幡一落地,亡者的魂就走不掉,不能超生投胎了。

道士丢出招魂幡的同时,一声暴喝“起”,早起严降已待的金刚们应和一声“起呀”,徒手抬起棺材,把棺材从灵堂内移至屋外开阔地带。架上抬棺用的“龙杠”。

“龙杠”,是传统丧葬仪式中出殡抬棺材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其名称多样,还有称子孙杠的,也有叫出丧棒,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多选用坚固耐用的木材,如杉木、楠木等,以确保在抬棺过程中不会断裂。而且每个地方都会有一套“龙杠”,供该地村民共用。“龙杠”会代代相传,只要不坏,绝不会备第二套。至于有人会问:那当地如果同时有两个死者同时要下葬怎么办,笔者也没办法,只好先拿你这“杠精”顶了。

“龙杠”,通常为中间大两头小的长圆木形状,两头有一个纵向贯穿孔,杠上开卡槽,用于卡在棺材的中脊上,讲究的龙杠两端可能有铁箍甚至会雕龙画凤等图案,使其更具庄重感和仪式感。

“龙杠”只是一整套抬杠设备中的主要大件。成套抬棺设备还包括两根短横杠当地叫“牛杠”以及四根粗扁担一样的“抬杠”和六根销棍六块木垫。“牛杠”为︹形,两端和中间有纵穿孔,架在龙杠的下端,一头一个,中间的孔与龙杠两头的孔相对,用销棍自上而下插入,中间垫上木垫,即保证抬的过程中不会掉落又能三百六十度转动以适应复杂的山路。抬杠的中央也有孔,架在“牛杠”两头,同样的孔与孔相对用销棍销住,中间垫木块,也能灵活转动。这样,每头便有两根抬杠四个人,合成八大金刚。

大至的抬行方式可参考八抬大轿,但八抬大轿是两根直杠把轿子夹在中间,龙杠是捆在棺木顶部,棺材吊在下面。八抬大轿前后两根横杠是活动不了的,所以过不了狭窄的山路。而且抬棺材的抬杠不是吊在横杠上方而是垫在横杠下方的,形成龙杠两头下面是横杠,横杠两头下面是抬杠的结构,所以离地更高,可方便走山路,但更吃力。

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抬一根龙杠的,也有抬两根龙杠的叫“夹杠”,便和抬八抬大轿一样一边一根杠子,棺材夹在中间,但在山区不太适应。另外抬杠方式也五花八门,这里讲的包括前面的道士、纸马等都是沈山河所在一方水土的规矩,如有不同,不足为怪。

“龙杠”架在棺脊上,两头是要用东西把它与棺木捆在一起的。这里用绳索捆不大理想,因为绳索会有一定的伸缩,颠来颠去就松了,所以一般都是用一指宽的竹蔑片,但要把竹篾片缠紧压实是要有技巧的。尽管如此,靠人力手拉也难以把竹篾缠紧,于是先辈们又想了个办法,在棺材底下横着垫一根“挟底木”,竹篾缠在“挟底木”两头,缠紧后,在“挟底木”两端钉入木契子,以木契之力将缠好的竹篾绷紧,从而达到纹丝不动的效果。

夫子们架好龙杠后,上面罩上红毯。然后就是调配好人马,人有高矮,肩也有左撇子右撇子。另外还要协商好轮替自己的人。

道士在发了引路幡,棺材出门后,接下的事便由阴阳师傅接手了。阴阳师在棺前一番仪式后待得夫子安排妥当也是一声暴起。夫子们也爆应一声“起”,抬第一班的八个人迅即发力将抬杠搬上肩。这里切忌不要低头弯腰用肩膀去抬,因为你一低头一弯腰就矮了棺木三分,那么你的气势也就你的运势会降低,更可怕的是,别人都是手上发力,声到力到,只有你一个人弯腰发力,比别人慢一拍,而且别人都是站着上搬,根据杠杆原理,就你这个点最低,所有力会传向最低点,你若起得及时还好,等多吃个闷亏,苦起得慢了,一个趔趄你就载倒在棺材下,那你这一年、甚至一辈子的运势算是到头了。

棺材上路时,正孝子,也就是血脉相承的儿子按长幼走前面,女儿是不能走前面的。走最前面的孝子执引路幡,其次便是端灵牌或遗像的孝子,再就是其他诸如撒买路钱的孝子等。若孝子不够那就一人负责几样或是孝孙上来。若没有儿子的那就死者兄弟的儿孙。反正不能是外姓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会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原因,都怕死后连个捧灵牌子的人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人为其点香烧纸,也就是所谓的断了香火。逝者没了香火也就相当于我们生者没了衣食来源。

孝子的前方是乐队,乐队前面是领路的阴阳师。

沿途的住户在棺材路过时都会燃放鞭炮相送以示悼念,这时孝子应跪拜答谢。

孝子在棺材上山途中还要时不时转身对着棺材跪拜,所谓“一步三回头”以显哀怨不舍之情。遇山路难行之处,孝子也要回身跪拜以答谢金刚们的辛苦同时念请逝者保佑平安顺畅。

路上行走时,夫子也是有讲究的,抬杠要放外侧肩膀,人在内侧,以适应狭窄的山路。路不好走时,同排的两人便可以搭肩勾背互相扶持。实在太窄的地方,便要扭动“牛杠”和“抬杆”,前后错开身位,让同一头的四个人基本走成一线。遇到难走的坡或坎,轮空的夫子推的推、拉的拉,用手或搬或抬搭一把力,有的甚至要加绳索来拉。

最怕的是半路下大雨,这时雨伞也好雨衣也好都不好使了,身上淋着,脚下又滑,谁心里不抱怨。这就应了“天怒人怨”的景,逝者一家子便会被人背后编排,说是干了什么亏心失德的事。所以这也就十分考验阴阳师傅看日子选时辰的能力了。

夫子一路走着的时候,时不时还要吼一嗓子。在当地,领头人喊的是这么句“八大金刚齐到起啊!”然后其他夫子跟着吼:“起呀。”既是鼓劲,也是鼓气。毕竟这么近距离挨着一副黑漆漆的棺材,还累得气喘吁吁,能心里不发怵毫不膈应的人很少,所以时不时吼一嗓子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跟在棺材后面送逝者最后一程的亲友,规矩就很好理解了,着装严肃淡雅,不嬉笑喧哗这是基本。当然,有会哭的能哭上几嗓子那再完美不过了。如果说送葬亲友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注意别踩到路上孝子撒的买路钱,据说踩了晚上会做噩梦。

顺便多嘴一句,丧事亲友随礼必须是在逝者入棺后出门前这段时间内,事后绝不能补礼,否则就是咒主家有人再亡。其实婚礼也不能补,寿礼、新居则可以补礼,谓之添财加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