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十五章 乡村集市谋生计。

醉梦瑶 第十五章 乡村集市谋生计。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春节一过,人们各自陆陆续续踏上各自的行程,也有同村的小伙伴约沈山河一起去广东进厂打工,说每天只要坐在流水线上,不用费脑子,也不费体力,就只要千篇一律的重复着相同的步骤一个月就有四五百块钱,比他每天东奔西跑,风歺露宿,累死累活强多了。

沈山河没有同意,他觉得那样的人就是一部机器上的一个螺丝,他怕做久了脑子会生锈,甚至连原来的技能都会忘了。他不想去过这种一眼就看到了尽头的日子,除非那个尽头有他心中的那个她。

但沈山河也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艺人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这是他依据此前半年的所见所闻做出的判断。比如修房子,人们更趋向于修砖屋而不是传统的木屋,他们说城里人除非过得很差很差的,很少有住木房子的,西方那些发达国家城里根本就没有住木房子的。而且家具什么的,也开始买现成的而不是请人现做。买来的洋气不说,关键还划算。以一套八仙桌来说,请木匠做的话要五六天,工钱再加招待匠人的烟酒饭钱加材料,要一百多块钱,去店子里买六七十就够了,而且更漂亮好看。那时候大家哪里知道大城市来的家具为了省工省材料,大量的用钉子镙丝胶水,而不是靠榫卯契合起来的,当时是光鲜亮丽,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三两年就坏了,不像传统器具,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上百年,只要不是虫蛀鼠咬,或遭受意外,除了正常磨损寿终正寝之外,少有坏掉的。一般一个人一辈子就打造一套,甚至打造一样东西要用几代人。

可惜大多数世人的眼光是短浅的,他们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只看到表面的光鲜。图的只是当时那一刻的感官上的享受。或者说,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不能说谁对谁错,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你眼中的享受,他人看来或许是遭罪;你嘴角微微的笑颜眼底脉脉的柔情或许被人叫做犯贱。所以,沈山河只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除了心中的那个“她”是个例外。

因为在意,所以特殊。

所以沈山河现在想做的事情不再是挑着担子走村串户,而是去镇上开个卖家具的店子,自己做家具卖,同时也可以接别人的订制。他要去摸索《鲁班经》中的技艺,将它们现诸于世直至发扬光大。他要让这些民间技艺走出乡村,走入城市,走向世界。

工具基本够用,材料自家山上也有,除了场地、门面的租金和一日三餐之外,再不需要其他开销,以那个年代的物价,沈山河存拆上的一仟元钱已足够作为启动资金了。最难的就是找到合适的场地。正好第二天是当地镇上赶集的日子,沈山河决定去镇上看看。

农村赶集的时间是有固定规律的,因地区而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赶集日和集市特色,一般都按农历日期确定赶集日,常见的有你逢一、逢六,他逢二、逢七,他逢三、逢八,另外的是四、九,还有五、零。逢一、六意思就是这个乡镇的市集是每个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为赶集日,依此类推,逢五、零就是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这几天。也有不按日历,按星期几排的,也有不按规律排就指定着哪几天的。

天刚破晓,集市便从沉睡中苏醒。晨雾还未散尽,小贩们就已陆续赶来,抢占心仪的摊位。他们或挑着扁担,或推着板车,车上装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筐里的蔬菜带着清晨的露珠,鲜嫩欲滴,红的番茄、绿的黄瓜、紫的茄子,色彩鲜艳得如同打翻了颜料盘;水盆里的鲜鱼活蹦乱跳,溅起晶莹的水花;角落里,几笼鸡鸭叽叽喳喳,为集市增添了几分热闹。

待得小摊小贩基本就位,来赶集买东西的乡民或坐车或乘船或走路,三五成群,有说有笑的陆续赶来了。

市集的摊位都是沿着街道,划成特定的区域,这一块卖蔬菜,那一块卖水果,再前面卖小吃、卖肉卖鱼、卖日用百货、卖衣服鞋帽等等依次排开,像一条蜿蜒的长龙。

卖菜的摊位上,各种新鲜的蔬菜带着清晨的露珠琳琅满目。摊主们大声地吆喝着:“新鲜的萝卜嘞,刚从地里拔的啊!”“卖白菜啊,白菜便宜啊。”“卖笋子啰,刚挖的竹笋”……声音此起彼伏,在空气中碰撞纠缠成鲜活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再往前走,是卖肉的地方。案板上摆着肥瘦相间的猪肉,屠夫们熟练地挥舞着手中的刀,按照顾客的要求切割着肉块,只是你说半斤老板会给你切八两;你说一斤他一刀下去却是一斤半。但你若是说他刀不准,水平不行时,他一刀下去,说是一斤便是正正好好十两。

街头还有那些卖小吃的摊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煎饼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摊主手法娴熟地将面糊倒在烧热的铁板上,迅速地摊开,打上鸡蛋,撒上葱花、芝麻,或者再裹上一根香软的油条一份美味的煎饼就做好了。咬一口,面饼的焦香、鸡蛋的醇厚、葱花的清新混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卖豆腐脑的,细嫩的豆腐脑盛在碗里,浇上一勺卤汁,再撒上榨菜、辣椒油等调料,滑嫩爽口,是许多人喜爱的早点。最受小孩欢迎的当然要数“油炸粑”:糯米团子炸得金黄鼓胀,裹上糖桨,洒上芝麻,用竹签串成一串,吃起来甜糯可口,香气扑鼻。上了街的小孩基本上人手一串,在家没来的大人也会带上几串回去哄一哄。

镇中心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摊位。有卖花花绿绿头绳和各或各样发卡的,那些头绳发卡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小姑娘们围在那里,精心挑选一个自己心仪的,在头上来来回回的比划;还有卖锅碗瓢盆的,粗瓷大碗和小巧的铁锅相互映衬着,摊主把些家什事敲得当当直响,得意地向顾客们展示着自己货物的坚固和实用。

人们穿梭在市集里,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太贵了,人家那边才卖2毛。”“便宜点嘛,都是老主顾了。”“不能再少了,成本都不止这个价啦。”“卖不了,卖不了,你要便宜卖人家的去,我这货便宜不了。”然后待人家真的抬腿走人的时候,又赶紧一把拉住:“来来来,算了,算了,亏本卖给你算了。”买卖双方就在这你来我往的话语中达成共识。

集市上不仅有物质的交换,还有情感的交流。熟人们碰面了,会停下来聊上几句,谈谈家里的琐事、庄稼的收成,聊聊长辈的身体,小孩的成长,谈到哈哈大笑,聊到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在市集里回荡。

孩子们被大人们死死的拉着不让乱跑,虽然手里拿着刚买的油炸粑或者小玩具,他们的眼光或兴奋或羞怯,只依然四处扫射,满脑子想着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到了午后,天气开始变得阴冷起来,市集的热闹程度逐渐消减。一些商人开始收拾摊位,清点货物,准备收摊回家,而另一些则还在期待着下午还能再卖出去点东西。直到夕阳西下,市集才渐渐宁静下来。只留下满地的狼藉留给打扫卫生的人。

沈山河也没什么要买的,只从街头到街尾来来回回绕了好几圈,也没打听到个像样的铺子,纯粹的只是拿来卖东西倒是勉强有个把,只是还得连带着有一个木工制作的场地就没有了。

“沈山河?”

突然,嘈杂的市集中一个带着惊凝的喊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马路对面不远处有人招手。皮夹克配喇叭裤,脚下一双马丁靴,中分的油头打理得油光水滑,连苍蝇落上去都会劈叉。

“王建民。”

沈山河叫着对方的名字带着久别重逢的惊喜迎上前去。这是他初中的同学,也是他离开家讨生活时第一个给他提供食宿,提供活计的王大爷口中不务正业的孙子。

“我还以为认错人了呢,还真是你,听我爷爷说你在外做木匠,这是还没出行啊!”

王建民边说边递过来一支香烟,这是一个健谈的人,用后世的名称叫“社牛”。沈山河如果不能确定的一般都不吭声,而他则不管对错先喊一嗓子,哪怕隔着条马路。

“我不抽烟。”

沈山河婉拒了递过来的香烟。继续说道:

“今年不打算出去了,准备在镇上开个店子卖家具。”

他说话做事不喜欢拐弯抹角遮遮掩掩,直接道明来意。

“行啊,挣不少钱吧,准备当老板了?”

王建民靠了过来勾肩搭背的说道:

“发财了别忘了拉一把老同学啊。”

“少说屁话,看看你这,油光锃亮一身,这大哥派头,看看我,靠点手艺混饭吃而已。”

“挖苦谁呢,我还不理解你,老谋深算的家伙,没点底气你会来开店。不像我,打肿脸充胖子,全部家当都摆在明面上了。要不,咱把身上的兜全翻过来,看看谁兜里能翻出钱来,咱们一起去搓一顿怎样?”

王建民把衣兜往处一扯说道。

“行,行,正好没吃午饭,今天请你喝一个。”

沈山河也不矫情。二人就近找了个店钻了进去,点了个炒肉,一个三鲜汤,一个麻婆豆腐外加二瓶啤酒。

“你爷爷奶奶他们还好吧?”

沈山河忘不了山坡上住着的那对慈祥老两口。

“好着呢,一天骂我八百回。还叫我向你学习,说你多么懂事,有担当。”

王建民对着沈山河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很是怨愤。

两人就这么一边聊着一边吃着。

“唉,老同学,你店子开在哪?等下带我去看看。”

王建民灌了口啤酒说道。

“还没定,今天看了几个地方,都不满意。”

沈山河说完,也灌了口酒。

“想要个什么样的?跟我说说,不是我吹,这一整条街有几只公蚂蚁几只母蚂蚁我都知道。”

王建民吹上了。不过这镇上他确实应该熟,王大爷说过他成天就在这些地方鬼混。

“位置偏点倒无所谓,主要是场地要够大。”

沈山河说道。

“这样啊。”

王建民沉思了一下,

“前头有个旱冰场,以前是供销社的库房,开始红火了两年,现在外出的年轻人人越来越多,除了年节,生意慢慢不怎么样了,我经常在里面玩,前两天还听到老板说不想开了要外出进厂打工去,咱们吃完饭一起去看看。”

“那太好了,感谢老同学。”

沈山河举了举手中的啤酒瓶。

“来,干一个。”

“别急着感谢,兄弟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王建民收起脸上惯有的笑容,慎重的说道:

“我呢,家里人成天说我不务正业,恨铁不成钢,我又不想进厂去做那种朝九晚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工作,我想跟着你一起干,你负责制作,我负责买卖,你有技术,我呢出租金,两人四六开,你六我四,怎么样?”

“怎么想着和我做生意,我自己都没底,你不怕钱打了水漂啊?”

沈山河也正儿八经的问道。

“你是什么样的人,初中三年我基本上了解了,没太大把握的事不会干,也不是那种不负责任的人,而且我家老爷子也看好你,就说你愿不愿意带兄弟一起玩吧?你开个店又要自己做又要卖,一个人肯定不行的,虽说你爸也能帮个手,但也只能应个急,家里还有一摊子事。再说开你这种店,三个五个人都不嫌多。我呢,你也知道,虽然爱玩了点,但也不是那不靠谱的人,而且嘴皮还算利索,正适合谈生意,大家也算知根知底的,卖个东西买个材料咱在行,决不差你的事。你看咋样?”

王建民满眼期待,他早想着自己开店当老板,只是要家里掏本钱就得先过他爹妈那一关,什么歌舞厅录像店他们总觉得不是啥正经玩意所以毫无兴趣,自然不愿意砸钱出来让他折腾。而王建民除了这些也想不清自己还能干点啥。卖衣服鞋子嘛,大都是些女孩子在干,还早就烂大街了。其他的要么没有门路要么没有渠道,整天瞎逛。现在正好,这一行他爹娘老子心里也有点数,家里的木材啥的也能用得上,关键是老爷子看好眼前这人,家里那一关绝对能过。王建民越想越觉得这是自己时来运转的天赐良机。

还别说,机遇这东西其实人人都有,但能随手抓住的却没几个,眼光,魄力那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天上别说馅饼,啥玩意儿都有可能掉,是祸是福就看你的眼光和当机立断的选择。

沈山河沉思了一阵,他觉得王建民的话确实有道理,他自家人知自家事,做生意主动与人沟通他真不擅长,他爸跟他一样也不行,他妈也是个直筒子,你叫别人三毛二毛的和她掰扯半天试试,弄不好一巴掌就呼上去了。

重要的是,他爷爷当初的那场款待,那时的自己不也如眼前的他一样渴望融入到生活中去。

“行。”

沈山河一锤定音,自己的钱自己的事,人也是知根知底的,这点主他还是做得的,也不用回家开个会研个究啥的。何况是有人上赶着送人送钱。

“咱吃完饭就去看看,满意的话今天就定下来。来,喝酒,祝咱们生意兴隆,鹏程万里。”

“好,谢谢哥,以后你就是我哥,你说往东我决不往西,你说撵狗弟弟我决不会赶鸡。”

王建民嘴皮子确实够用。

人生就是这样,一路上有时随意的一步,却不知不觉就决定了许多的人和事。毫不在意下的机缘巧合却是成败的关键,所谓七分在手,三分靠天。

吃饱喝足,两人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一起去找溜冰场老板。一路上王建民操着不着调的闽南语吼着《爱拼才会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大饼,爱饼才会赢……。”

这时候的沈山河才突然明白自家老妈为什么喜欢呼人后脑勺,那是真忍不住啊。

溜冰场生意确实不怎么样,沈山河两人进去就只见几个爆炸头,花衬衫的小年轻正在窗边看街上的美女,见了王建民挥手打着报呼,显然都是老熟人了。

场地不小,三百多平,外面还有二百多平的场地。宽宽松松,虽不当街,但隔着上午沈山河看过的一个要出租的卖衣服的店子不远,两个一起租下来,这里做好放那里卖,妥妥当当。

王建民上去每人派了根烟,打屁聊天几句,问道:“周扒皮呢?”这里的老板平时比较苛刻,大家伙私下都这么叫他。

两人找到老板,客套了几句,沈山河就说明了来意。老板本来想装出一副不情不愿的小媳妇样,奈何王建民熟门熟路,进来就给他扒了个精光,老板还待反抗一二,又被他那张抹了油的嘴侍候得欲仙欲死。最后双方以一仟元一年的价格达成协议,租金一年一结,暂定五年。

随后两人又在附近找到临街的一间原来开服装店的一间铺子,这地界稍边了点,铺子也没挂出租的牌子,要不是王建民带着,沈山河绝对找不到。

两人找过去,没找到老板,但委托了负责的人,一番商讨,最后以六百元一年的租金拿下,同样一年一结,五年起步。

本来都是口说为准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而且说开来,或长或短,曲里拐弯,多少还都能扯上那么点关系。不过沈山河还是坚持写了份租让协议,简简单单,记载了一下时间,地点,人物,事由。聊胜于无,倚仗的依旧是人性。主要是给王建民拿回去给父母过眼。即是安他们的心,也有先斩后奏的意思。

待得一应手续齐全,其实也就草签了个租让协议,什么营业执照,卫生许多,消防证件一概不管,到时候他们自然会找上门来再说不迟,这是那时通用的作法,先上车再买票。然后沈山河与王利民便在街头分道扬镳,一个回去凑钱,一个回去收拾家伙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