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13章 回首灯火阑珊处。

醉梦瑶 第13章 回首灯火阑珊处。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第二天,沈山河一早就起来了,并不是要赶时间,而是醒得早,醒了后再也无法入睡,干脆看着天亮就起来了。随便买了几个包子边吃边走。

本就住在车站旁边,也没心思多逛,直接上了最快一趟回县城的车,如果快的话,一天就能赶到家。但是年关已近,车上满满当当,而且在半路上上下下的客很多,肯定会晚到,还不是一点点。那时候的班车,除了发车还有人管着差不多以外,出了站什么超载,什么准时到站都只是领导嘴上说说而已,那时为了应付超载问题都是叫乘客到站外面等着,等车出了站再上。所以沈山河估计一天是赶不回家的了。

果然车到站时,已是下午一点多了,晚了一个多钟头,到镇上倒是还有一趟车,不过赶回家是不可能的,与其在镇上过夜,沈山河自然更原意在县城待一晚。他想着,还要花点时间再到校园去看看,去重温一下与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找了个离学校不远的旅店,沈山河先把所有东西放好,平复一下复杂的心情,慢慢向学校走去。

半年的时间并不长,看门的大爷依然对沈山河有点印象,但也只是觉得眼熟,并叫不出名字来,更不知道他其实已经毕业了。现在学校还差几天才放寒假,正是下午上课时间,沈山河用了以前逃课常用的方式骗大爷说他中午请了假去医院打针才回来。大爷也不多说什么,让他进去了。

走过工字楼,沈山河站在花坛锈蚀的铁艺栏杆前,看枯叶纷纷扬扬落在\"崇德尚学\"的石碑上。教室里零星传来老师上课的声音。花坛一角的那棵银杏树的叶子全掉光了。还记得去年的秋天银杏叶子黄的时候,她站在树下,他用力的踹着树,黄叶飞舞中,她扬起头张开双臂开心的转啊转……可现在树上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里摇曳着无人认领的黄昏。

左手边教学楼上的阅览室门开着,玻璃窗上凝着薄雾,依稀可见当年她踮脚擦拭书架的身影。那时他们总爱在暮色里分享书里的精彩故事,她鼻尖沾着霜花说:“等考上大学,你也写几篇精彩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然后放到这里来,让学弟学妹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的读着。”此刻隔着时空回望,那些未曾实现的心愿都化作窗棂上的冰花,折射出细碎的彩虹,如梦似幻。

学校后山操场边的老槐树皴裂的树皮上还留着当初的刻痕。树下当年遭受无妄之灾的蚂蚁,我代她向你道歉了。树洞卡着的半截粉色发卡已经不见了,那是她生气时甩向沈山河的,被老槐树宽容的接纳了。他记得她转身奔跑时的羊角辫,像一簇跳动的火苗,在他眼前晃呀晃呀,转眼就被冬风卷进泛黄的回忆里。操场尽头的公告栏还贴着泛黄的校运会海报,她的姓名旁画着歪歪扭扭的星星,如今再看,倒像是当年在彼此心空划下的轨迹。

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灯火阑珊中,沈山河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暮然回首,灯光刺痛双眼。

远处教室传来阵阵的欢呼,不知是哪个班级的哪个同学又有了什么精彩的表现惊艳了众人。恍惚间仿佛又看见她举着荧光棒站在礼堂台阶上,裙摆随着《天鹅湖》的旋律轻轻摇曳。那时的月光比现在更清冷,而他们的倒影在水泥地上交叠,碎成满地星光。

找到最后分手那一夜两人相拥一起的地方,抚摸着那片被泪水滋润过的草地,如今已是枯黄一片。沈山河静静的坐了一会,若不是挑着东西进不了校园,他不会住旅店;若不是挑子还放在旅店,他会在这里坐一夜,哪怕寒风刺骨,他心头依旧火热。直到晚自习下课的铃声响起,才依依不舍的混在活力满满的学生群中出了校门。

——

第二天一早沈山河准备去街上给父母买套衣服,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法肯定的确定尺码。想到父母能说出自己的点点滴滴,而自己却不知道他们穿多大的衣,几码的鞋!无奈的摇摇头,最后干脆给父亲买了块“上海”牌子的手表,给母亲买了个小小的金手镯,不是舍不得买大的,是买了大的母亲会舍不得戴,甚至会要他退回去。

又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有关木工研究考证方面的书,以及一本古今字对照的词典。沈山河就坐上了回镇里的车。

回到镇上,下了车沈山河稍作停留,吃了点东西便往家里赶去。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远远的便看到了那熟悉的村子的轮廓。

冬日的乡野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远处的山峦蒙着一层薄纱般的雾气,山坡地里的玉米杆东倒西歪,像是大地写下的密密麻麻的诗篇。这条通往家乡的路,沈山河不知走过多少次,却没有一次如今日般感到舒爽热切。

村口的老槐树,依旧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望着。记忆中,小时候在树下嬉戏,捉迷藏、听老人们讲故事,那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还有离别那天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和母亲执意挥舞在晨光里的皴裂的手。

沈山河挑着担子,脚步急切又略带迟疑。急切是因为对家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迟疑则是害怕自己在外漂泊半年的模样,会不会让父亲母亲心疼。

刚走到院门口,门“吱呀”一声开了,母亲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她头上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脸上的皱纹也更深了,但眼神里的欣喜和慈爱从未改变。

“心童,你回来了!童童。”

母亲大喜过望的惊叫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她快步向沈山河跑过来,一把将他拥入怀中,箍得他生痛。那一刻,所有在外的疲惫和委屈都烟消云散,一手扶着担子一手轻轻地拍着母亲的后背,这就是全世界最温暖的港湾了。

父亲闻声从屋里走出来,嘴角挂着憨厚的笑容,赶紧接过担子,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肩膀: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无尽的关怀。

走进屋内,暖烘烘的气息扑面而来。桌上的饭菜,热气腾腾,香气弥漫。这就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心心念念的味道。母亲赶紧去拿碗盛饭,还张罗着再炒个鸡蛋,被沈山河按了下来。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这一年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家长里短,可每一句都透着浓浓的亲情。

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沈山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这就是他的家,是他永远的避风港。所有在外漂泊的艰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所有心中的不如意和委屈,在这一刻都不值一提。

饭后,收拾了桌子,沈山河又把爸妈叫到桌前座下,伸手从怀里先掏出来的是父亲的手表,递到父亲面前,叫一声:

“爹,我给你买了块手表,你戴上试试,以后做什么事都有个时间。”

父亲愣住了,他粗糙的手停在半空中,像是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眼中满是惊讶与疑惑。在片刻的静止后,他缓缓伸出手,接过礼物,手指轻轻摩挲着包装,嘴唇微微颤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随后沈山河又从怀里掏出给母亲的镯子递了过去,调皮的说道:

“妈,这是给你的,打开看看,喜不喜欢。”

“喜欢,喜欢,你买什么妈都喜欢。”

母亲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打转 ,嘴角却忍不住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接过礼物抱在胸前,像是抱着稀世珍宝,声音带着颤抖:

“孩子,你在外赚钱不容易,咋还乱花钱,爸妈什么都不缺,只要你在外面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就好。”

话虽这么说,可欢喜与感动从她每一个神情中溢出来。

“打开看看,看合不合适。”

沈山河说道。

“呀,你这死孩子,钱咬人呀,买这么贵的东西。”

母亲颤抖着一手指着眼前明晃晃的金镯子责骂道,一手如以前一样顺手就奔着沈山河的后脑勺就呼了过来,只是随即又意识到什么,顺势勾着儿子的脖子就往怀里撸,眼里的泪却没忍住滴在了镯子上

父亲则低着头默默的摆弄着手中的手表。

“你买这些个没用的东西做什么?又不能吃又不能穿的。”

待稍微平静下来,母亲擦了眼泪便开启了政治教育模式,阐述起她实用至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或许是第一次收到儿子的这么贵重的礼物,沈山河甚至可以肯定这也是母亲除了结婚时的聘礼外平生第一次收到的礼物,所以兴奋到嘴一直停不下来。他啰啰嗦嗦地问儿子攒了多少钱,告诉儿子把钱攒起来将来娶媳妇用。又问沈山河在外面有没有中意的姑娘,漂不漂亮无所谓,只要脾气好,勤快,会体贴人,身体好,屁股大好生养的女孩都行,什么人家无所谓……她不知道这些在她看来再理所应当再普通的要求二三十年以后皆成了遥不可及的稀有品质。

沈山河脸上带着笑回应着母亲的教育,心却被母亲扎成了筛子,他甚至听到了滋滋喷血的声音。而她慈爱的母亲浑然不知自己已化身为圣斗士,正一剑一个准的捅在对面的人的心尖尖上。要不是怕吓着他们,沈山河真想喷一口老血给母亲看看。

好在沈山河饱经蹂躏的心脏扛住了母亲的“严刑拷打”,没有把苏瑶供出来,他倒不是怕他的“瑶瑶”够不到母亲的择媳标准,他相信他的“瑶瑶”即做得了解语花,也沾得了阳春水。他只怕母亲说出那句:

“算了,儿子,咱配不上人家。”

虽然母亲一直认定自己的儿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但她还是知道这世界有很多个,她的儿子只是在她的世界里做到了第一,她是个很懂“世理”的人。

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尘封已久的柜门,沈山河小心翼翼的把身上揣着的《鲁班书》和存折本拿出来放进去,他打算过两天再好好研究一下。然后又小心翼翼的捧出那个宝贵的,他自己取名叫“百宝箱”的木箱子。打开来,拿出苏瑶的照片看了许久,随后放在嘴边亲吻了一下再放回原处,又拿起苏瑶的青丝放在鼻孔下狠狠的吸了几口才放手。然后,沈山河从兜里掏出来一束枯草放了进去,那是他昨夜在县城高中学校的后山扯回来的有他和苏瑶的泪水滋润过的那块地上的草,或许,其中正好有承接过苏瑶泪珠的那一株草那一片叶呢?

想到母亲之前说过的话,原来“结婚”这个字眼已不知不觉离他这么近了!

沈山河彻夜难眠,他也听到隔壁的父母絮絮叨叨一夜没睡。

第二天沈山河在村里转了一圈,碰到人便唠两句,无非就是“回来啦。”“回来了。”“挣大钱啦?”“挣个屁。”之类的话,人还是那些人,事也无非那些事,半年时光放在这么个小山村里就和落在水面上的树叶一样,激不起多大的波纹,所以也就没啥特别可说的了。

就这么闲了两天,沈山河决定研究研究那本《鲁班经》了。

依旧是老办法,还是用那本《知音》杂志的封面一页页的挑开,然后一页页的照描照抄。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反复检查核对没有差错之后,又把原本加了两层乡下糊窗户的皮纸包起来锁进箱底,箱子用了樟木材料还是不放心,又找母亲要来樟脑丸放进去,觉得还是不放心,还想着包一个浸着杀虫的“敌敌畏”的棉花球放进去,想想还是算了,他那点不靠谱的化学常识告诉他刺激性的气味也是能腐蚀东西的,所以才算了。

古人的书,看着厚其实没有几页,因为那时的纸张比现在的要厚许多。不过那时的文字含义要比今天的丰富许多,往往一两句话拿到现代能解读出几张纸的内容出来。也就是沈山河这种文学功底尚可,手艺传承有序的人,靠着些许参考资料连猜带蒙也只得了个大概:

鲁班先师源流、喜开财门、开门尺码、门光星吉凶定局、五架屋式图、五架后拖两梁、正七架格式、立造架码法、修造符法、鲁班真尺、论曲尺根由、各星分论、三架屋后拖三架法、五架房子格、正七三间格、正五间九架堂屋式、修造门楼、定财门一宗、修华堂设香案。

在具体归纳总结解读一下大致就是这样。

一、选材与测量

选材之道:木以质坚纹美者为上,如松柏坚韧,楠木温润,各取所长。选材方式有观纹理、听声响、辨干湿、看曲直等等。比如后来的顺口溜“干榆湿柳,见了就走。”说的就是选材。

测量之法:直尺量长短,曲尺定方圆,墨斗弹线,分毫不差。测量乃木工制作之基础,不可轻视。所谓千管万管,尺寸全管。一切都在尺寸控制之下,尺寸错了,再好的料再好的手艺也得废。

二、结构与构造

结构之理:木构建筑,以榫卯相连,稳固耐久。梁、柱、枋、桁,各司其职,构成整体,达到所谓“四平八稳”之效果。

构造之巧:古之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不用钉不用胶,靠着精妙绝伦的榫卯结构分担建筑物的重量,素有“千斤不断榫”之说,不仅美观,且各寓深意。做师傅要懂得匠心独运,每一构造皆显智慧,敢于创新。

三、工具与技法

工具之用:斧、锯、刨、凿,乃木工必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民间有顺口溜“三分看手艺,七分看家伙。”就是这个原理。

技法之精:锯解木材,需顺应纹理,方能省工省力;刨平表面,要力道均匀,方能一坦平阳;雕刻图案,要线条流畅,方能栩栩如生。

四、家具与器皿

器具制作:桌椅床柜,皆有定式。凡有所制,既要实用兼要美观,方得流传千古。

器皿雕琢:盘碗杯碟,精雕细琢。匠人要有匠心,使器皿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

……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配图。

粗略解读至此,已是花了沈山河三天时间,弄得身心俱疲。他母亲为此心痛不已,多次阻止不了,只好一日三餐给他餐餐吃荷包蛋。其间还有他父亲的鼎力支持。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真相,只道是机缘巧合之下帮别人拆老房子拆出这么几卷纸,他本来想要买下来,但东家不卖,他只好花了两个工的钱从才从东家手里抄来的。

他怕父亲担心,觉得还是瞒着好。

越是解读,沈山河越是对鲁班祖师爷高超的技术,过人的智慧,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折服不已。真不愧是站在所有木工匠人顶端,开创一个千古流派,媲美孔孟的传奇人物。

是否就是他幼时梦里所见的一般:驾鹤而来,白衣飘飘,白须飘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