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1章 山村旧梦。

醉梦瑶 第1章 山村旧梦。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光阴的沙漏筛尽了懵懂,却未滤去半分世故的模样。半卷人生已泛黄,我竭力在逐渐模糊的记忆里、在鸡毛蒜皮的平庸中翻找,拼凑着那个走失在岁月街角的自己……

(一直想写点什么,却一直苦于江郎才薄,兼之生活所累!!猝而人生过半,回首无一是处,惶恐之余,且作胡言乱语,望诸君怜鉴。

因是初次尝试,所以与别人开篇精彩,越往后越淡然无味不同,我是开始稍显生疏无味,越往后越精彩。

本书中有许多对世俗的描述、生命的探讨、人生的感悟,在这个路遥马急的时代,但愿诸位能闲得浮生半日,因为此书当寻一静地、放空心思细细品味。)

********

山村的清晨总是被鸡鸣声唤醒。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路边树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远处的山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炊烟袅袅次第升起,带着柴火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邻家的公鸡又找着了条虫子,啄几下,看着不动了放下来咯咯咯的招呼一群母鸡围上来吃;大黄狗从房子地板下钻出来,抖抖身上的尘屑,伸个懒腰,张口刚叫上两口,“砍脑壳的,叫什么叫!”主人一声喝斥,夹上尾巴灰溜溜的又钻到地板下去了……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背后是延绵的大山,山下是一条河,河水从很远的地方来,一路呼朋引伴、嬉笑雀跃,向着遥远的大江、大海日夜兼程。

这条河有个专有名字叫“资江”,没错,就是湖南境内“三湘四水”里四水中的资江。

解放前,这就是连通外面的重要通道,放排的汉子顺流而下,一路穿山过水,伏波斗浪,稍有闪失,排散人亡。

这是一个脑袋拴裤腰带上的营生,所以每每到得一个渡口,这些紧绷的汉子就得上岸放松放松,于是岸边风雨桥两边的廊房便热闹起来,一个个描脂画粉的娇娘子,支起窗户一手罗扇半掩一手挥着绢帕娇嘀嘀一声:“朗君,来啊!”瞬时就把那些个敢和阎王爷争命的糙造汉子勾去了半条命,剩下半条回家多半又葬送在山沟沟里的糟糠女人手里,一个来回除了带回些新奇谈资外,啥也没有捞着。然后下一回又屁颤屁颤去了。

当然也有回不来的,于是家里的女人们也不计较自家汉子在外面做了什么,带回来多少,她们其实很容易满足“人回来就好。”要是谁家的汉子还能捎回根手绢啥的,那便得死心塌地、白首不弃,甚至来生还要来找你。哪怕这帕子不过是在沿途风雨桥上的廊房里的小娘子怀里顺来的那也无怨无悔。

这都是以前了,而今山上的树砍去炼了钢,河里水也截走要发电。只不知那廊桥上的小娘子后来怎样了!

沈山河从梦中醒来,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转头望了望窗外,翻身下了床。正是贪玩的年纪,不赖床。伸了个懒腰,穿上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推开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打个哆嗦,快走两步,掏出家伙事对着屋檐外的杂草就呲了过去,目测有一米多远,再划个弧,干脆利落,收放自如,这一手羡煞多少老爷们,漂亮。

沈山河姓沈名山河,山就是背后的大山,河还是眼前的小河,他爹随手捡来,简单粗暴却又自成乾坤,好名字。小名童童,童疼同音,她妈开始一叫唤“童童、童童!”有男人便打趣问她哪里痛,要不要帮忙揉揉,她就回“心疼,心肝肺都疼,你有胆来试试,看能不能捶出你的屎来。”……

就这么的他又多了个叫法“心童”。

“心童,起来吃早饭了!”

母亲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带着一丝山间溪流的沉稳奔放。这是一个如山一般的女人,性格像,外貌也像,是真能把人捶出屎来的那种。

心童跑到院子里,只见母亲正在灶台边忙碌。锅里冒着热气,煮着玉米粥和红薯,这是他们家的日常早餐。

那个年代隔着饥荒不远,土地承包到户也不久,山区适合耕种的地不多,能种水稻的田更少,有的一块田能差着十来里路,能解决温饱已是大家最大的欣慰了。心童咽了咽口水,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红薯,咬了一口,烫得他直吸气,左右手来回倒腾,舍不得放下。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母亲笑着嗔怪道,眼神里满是宠溺,接过来拿根筷子穿起来再递给他,

“就这样,怎么每次都不长记性?”

顺手给了后脑勺一下。差点没给干趴下:

“粗手粗脚的,还好意思说‘心疼’,一巴掌能呼你几个圈圈,逮着事能追你几里地,上树都能给你摇下来,一点没有别人家妈好……”

熊孩子边吃边嘀咕,不敢让她妈听到,这要是被听去了,那咱们就不用讲故事了,而是先看个事故。

吃完早饭,心童像往常一样,又准备跟在父亲屁股后头,不过想想还是离远点。两个人靠得太近保不定会有事情发生,这是他前段时间得来的血的教训。那次父亲做了一个钩鱼的大钩子,装个长长的木把扛在肩上去河边钩鱼。

那个年代河里鱼很多,一捧子下去都可能敲一条。但是国家不允许私自捕捞,不过乡下人总有办法。那次他照样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半道听着旁边草丛里有动静,于是停下来想探究一下,前头的父亲哪曾想到这些,继续走着,然后,他就被父亲肩上的钩子钩上了,痛得父子俩呼天叫地——他是被父亲钩痛的,他爹是被他老娘揍痛的。

也没找医生打针吃药的,就在墙上揭了个蜘蛛窝敷上了事,就是那种乡下叫壁蛛的,喜欢呆在墙缝里,织的窝圆圆的像个白色啤酒瓶盖样的。那时候的小孩都这样,扎了割了都不当回事,大人看到了也没当回事,顶多像沈山河一样要么找个壁蛛窝盖上要么洒点烟灰,好点的拿墨鱼骨刮点粉洒上。头痛脑热的就扛着,实在厉害了就去路边挖个车前草什么的煎水喝,主打的就是一个零成本。至于说什么生命危险,都有老天管着,谁说都不算,死活是命,该死的活不了,不该死的死不了。一句话,拿命来扛,算个球。

沈山河的父亲是村里的木匠,手艺还勉强,那时候也不兴个什么证啥的,是好是歹全看别人的口碑反正大差不差的就那么回事。小到桌椅板凳,大到修房造屋,十里八村的谁愿意就请了去。

心童从小就喜欢跟在父亲身边,看着他用锯子、刨子和凿子,将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变出各种花样来。自己有时候也捡不用的木头拿父亲的刨子、凿子等试一下。这就是童年的玩具了。

那时候工具简单,全部家当也就一挑子的事,也就常见的斧、刨、凿、锯、钻、尺、墨斗这几样,不过根据要打造的东西会略有不同。刨有长刨、短刨、边刨、隼刨等等,凿有圆凿、扁凿,又根据凿孔大小有三分凿、五分凿,根据用途有送凿、验凿等等,锯也分粗锯细锯甚至有两个人拉的大锯,就是那首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喝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这里扯的就是两个人的大锯。不过这又细分出了一个行当叫“锯匠”,“锯匠\"技术要求低点,只要手稳眼正谁都行,所以木匠师傅不用另学就做得了锯匠活,但锯匠师傅不专门学是吃不了木工这碗饭的。

斧子和锤子也分大小分用途,尤其是斧子,木匠师傅的本事可以说就在一把斧头上,厉害的师傅听说凭一把斧子方出来的木枓就和弹了墨浅刨出来的一样,要直能直要弯能弯,还光滑顺溜不起毛刺。以前有的拜师学艺的,头三年就劈三年斧子,通过了再传技艺,通不过,对不起,不是这块料,请回。

锤子分大小可能有人不大理解,这里的大小是指明显的重量上的差距,比如一斤锤二斤锤。铁匠、石匠锤子有大小好理解,木匠就凿个眼,敲个榫,大那么多有必要吗?很必要,凿个孔你用一斤的和三斤的锤试试谁快?修房子立柱子上梁什么的那么大的料,你拿把二斤的锤子就够挠个痒痒。

要说木匠的代表性工具那应该是墨斗了。墨斗在网上我看到有人说是测量的工具,这错得离谱,墨斗的主要功能是找直找平。先把两头点确定好,把线从这个点拉到那个点,绷直了,中间捏起来一松手,啪一声,墨线弹到木料土,线上吸着的墨计便印在了上面,典型的两点成一线原理。老木匠用一定的手法还能找弧找大弯。

墨斗形状或有不同,但必备有三个构件:线、绕线的转子和给墨线上墨的墨盒。因为传统墨斗墨盒里放的是墨计,给线上的是墨色,所以叫墨斗。也因为它是鲁班为代表的墨家传承之物,所以也只能叫墨斗。即使把它做成红色,盒里装上丹红,哪怕是拿去捉鬼伏妖,那也得叫墨斗。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不这么叫,你就是欺师灭祖,不这么叫,它就没有了灵性,灭不得妖,缚不住鬼。

尺有直尺、曲尺之分。最开始没有卷尺,尺都是自己做的,量长短的叫直尺或鲁班尺,一米长的竹片,刻好刻度。曲尺也有说道,常用的是真角曲尺,就“厂”字形的,还有“亻”字形的,不一而足。

木匠师傅干活一般都把它往脖梗上一挂,然后右耳上夹着竹制的墨笔,为什么是右耳?因为右手写字拿着方便,左手拿墨斗绷紧墨线按住,躬身弯腰,眼半眯,右手捏起墨浅一提一放。这便是典型的传统木匠形象。

当然也少不了钻孔的钻子,这在我看来算是其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常见的钻子有两种,一种“仐”形的,中间竖着的是钻杆,顶端分两边发下一根绳索系在横杆两端,横杆下面其实还有个重轮,用来增加惯性,再下面就是钻头了。用时转动竖杆,让绳索绕在竖杆上,因为绳子绕杆变短,横杆就会升起,这时抓着横杆中间用力下压,绕着的绳索被释放出来同时带动坚杆转动,然后松开横杆,坚杆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会把绳索反向缠在竖杆上,横杆再次被升起,再压横杆释放绳索,绳索带动竖杆反向转动完成一个工作过程。然后再松横杆再压,一上一下反复,钻头就正反来回转,也就钻出孔来了,孔的大小可以通过换钻头来实现,但再大点的就钻不了,这时可以用烧红的铁棍烙出来,还要大点的孔那就用前面提到的圆凿来凿孔了。

还有一个“十”字形钻子,也是竖杆套绳索到横杆,但这时的横杆不是套在竖杆上的而是在一边,像拉二胡一样反复拉,纯以人力实现绳索在竖杆上的缠绕和释放完成作业程序。它更灵活但费力些。

好啦,工具的介绍就止打住。有想要了解的可关注作者另外再聊。

小时候的沈山河就这样跟着父亲吃东家住西家,父亲吃手艺饭,他吃的叫“百家饭”。但他父亲因此手脚就要利索点儿——要对得起人家那碗饭。没有什么衡量的标准,纯粹的凭良心做事。这是老一辈子做事最低的底线。

******

午后时分,那金灿灿的阳光如同碎金一般洋洋洒洒地倾落在村子的每一寸土地之上。沈山河与一群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在村里的晒谷坪上玩一种叫“打板”的游戏,就是拿两张纸折成一面有x一面光滑的四方形纸板,然后放地上让对方用他的纸板打,打翻了过来算赢,板就归赢家,输了的继续放一张到地上,板落地不轮到你不能去动,打的人想打谁的就打谁的,大家轮着来,直到一方不想打了或输光为止。

有时候大家也会去小溪里抓螃蟹,孩子们一个个都光着脚丫子,将裤腿高高地挽起到膝盖以上,全然不顾飞溅而起的水花打湿了自己的衣裳。那些晶莹剔透的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之下,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串成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玩闹了好一阵子之后,心童感到有些疲倦了,于是便慢慢地躺倒在了溪边柔软的草地上。他微微仰起头来,凝视着头顶上方那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耳边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鸟儿鸣叫声,仿佛是大自然专门为他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此时此刻,一切都那么美好,他那颗幼小的心灵总是被无忧无虑的光阴所填满。

河边孩子们是不敢去的,这是大人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加一歺歺竹笋炒肉得来的铁律。因为曾经有小孩偷偷去河边玩掉河里淹死了,成了大人一辈子的阴影,但对沈山河这些没掉过河被水淹过的小孩子来说,只不过是玩的时候少个伴而已,还不如自己淘来的小鸟费心巴力,连吓人的毛毛虫还有恶心的蚯蚓都毫不犹豫抓了天天喂着,眼见着一天天长大,毛也齐了,正想着怎么防止它飞走时莫名其妙就死了来得伤心。用大人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命,都是这个命,注定了的。

日子就这样没心没肺的过着,早上有五彩斑斓的霞光万道,傍晚有金光闪闪的夕阳普照;雨天有烟雨朦胧,阴天有清风俆徐;有小桥流水老树,有炊烟袅袅人家……总之人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入了孩童的眼睛。

夜晚总是在孩子们父母“xx伢子,吃饭了。”的邀喝声中来临。晚上的时间才是小孩子最讨厌的,那时候村上才刚刚通电,小孩子还不知道电视机是啥玩意儿。从吃完晚饭到睡着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这时候最想的莫过于爹妈得闲给讲上一段故事。

讲神灵妖魔;讲三皇五帝;也讲祖源发脉……都是些道听途说而来,沈山河的父母一辈子就没看过一本整书,但从不耽误讲的言辞凿凿,而听的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偶尔也会扯到沈山河父亲的木工行当,讲木工的种种规矩、禁忌,讲他自己到过些什么地方给谁谁谁做过什么什么。当然也会讲到木匠的祖师爷鲁班那无与伦比的机关匠作技艺,也讲到过他那部神鬼莫测的《鲁班书》,但沈山河也就听到他爹说起过一次,那次还是在外面喝了酒回来才说了那么一嘴。

而那时的沈山河,只对听故事有兴趣,至于故事里有什么毫不在意,记得的,找着机会和小伙伴们们吹牛打屁一翻,说得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也说得振振有词,发誓赌咒,说他说的全是真的,因为是听他爹亲口告诉他的,听的也觉得是真的,因为那是大人说的。至于大人会不会骗人,沈山河有没有听到、记牢、说对?那又如何!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自有自己的一套评判体系,那是大人参与不了的。

山村的夜晚总是来得特别快,家家户户也早早的关灯睡觉了,好歹能省点灯油,至于像后来那样打牌更是不可能的,谁家不是起早贪黑的忙,谁有那个闲功夫。

月亮也是早早的上来了,爬上山巅,爬上树梢,洒下一片清晖,轻轻地抚过城市,抚过山林,抚上孩子们红润的脸庞。点点繁星如同璀璨的宝石般镶嵌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之中,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看着尘世间喧嚣过后的平静。偶尔几声狗叫,换来主人的几声喝斥,若是叫不停了,就得起床出来看看。多半是个什么野物落过,没啥大不了,也是不可能逮得住的。

沈山河静静地躺在那张略显简陋的床上,月光洒在脸上,嘴角微微翘着,应是在做着甜蜜的梦,梦里应有明天,应是未来。耳边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虫鸣声,犹如一首动听的小夜曲,为他伴奏。

在梦中,沈山河仿佛置身于一个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祥和宁静。突然,前方出现了一道奇异的光芒,光芒之中隐约可见一个老者,白须飘飘,白衣飘飘。老者盘坐于一仙鹤之上,胸前悬停着一本书。这本书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的神秘气息,其封面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奇怪的符号和图案,那些符号似乎拥有生命一般,不停地跳动着,仿佛在向他招手呼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