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的期中综合考核进入第三天,气氛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愈发凝重。如果说前两天的体能、武器和战术考核考验的是学员们的“肌肉”和“反射神经”,那么今天的项目,则将直接锤炼他们作为未来指挥官的“大脑”——情报分析考核。
无声的战场
考核地点设在军校的情报分析室内。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枪声,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铅笔划过地图的细微声响,以及学员们沉重或急促的呼吸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比实弹射击场更加令人窒息。
墙上挂满了各种比例的缅甸及金三角地区地图,桌上堆放着仿真的电台日志、俘虏口供记录、空中侦察照片(模糊且不完整)、当地线人零碎的报告,甚至还有几份缴获的敌军文件残片(经过处理,抹去了关键信息)。所有这些,都只是复印件或仿制品,但足以营造出高度真实的氛围。
主持考核的是情报科的萨隆(Thar Lon)中校,一位以冷静、苛刻、眼光毒辣着称的老牌情报军官。他身边还有几位助理教官,负责分发材料、记录时间和观察学员反应。
“你们有四个小时。”萨隆中校的声音平稳而冰冷,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却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绷紧了神经。“桌上是过去72小时内,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关于对面(指吴登势力)的零星情报。你们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判断出敌军在当前阶段(以材料最新时间点为准)的兵力部署大致意图,以及最可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方案。最终结论需形成书面报告。”
他顿了顿,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全场:“记住,情报工作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我要看的不是猜测,而是基于现有信息,最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可能性评估。任何结论都必须有支撑它的信息碎片。开始。”
命令下达,学员们立刻扑向那堆杂乱无章的文件,如同饿狼扑食。时间紧迫,信息浩繁且真伪难辨,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测试。
混乱的信息洪流
陆小龙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急于去翻看每一张纸,而是先快速浏览了所有材料的类型和大致内容,在心里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无线电监听(残缺): 几份截获的短促通讯,使用了简单的代号和暗语,内容零碎,如“山鹰已离巢”、“货物延迟抵达三号站”、“雨季提前,道路泥泞”。
侦察报告(地面): 来自不同侦察小组的观察记录,有的发现某条小路上骡马脚印增多且较新;有的报告某个村庄夜间有不明车辆灯光;有的注意到敌方某个前沿哨所的兵力似乎减少了。
空中照片(模糊): 几张高空拍摄的黑白照片,显示敌军控制区后方的几个地点有车辆集结的模糊迹象,但无法分辨型号和数量。其中一张似乎拍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棚户区,但影像极其模糊。
线人消息(未经证实): 几条来自不同线人的口信,互相矛盾。有的说看到吴登的高级军官出现在前沿;有的则传言吴登本人已离开前线,去向不明;还有的提及“大批药品和绷带”被运往某个方向。
缴获文件(残片): 一张被烧毁只剩一角的物资清单,上面隐约有“柴油”、“7.62mm”等字样和一个模糊的数字;半页士兵家书,抱怨“又要搬家,不知去哪”。
当地居民流言: 记录了一些山民的闲聊,说听到远处有持续不断的“闷雷声”(可能是远程炮火训练?),看到有鸟群异常惊飞。
信息支离破碎,如同一个被打得粉碎的花瓶,散落一地。考核的难点在于,如何从这些碎片中,挑选出有价值的,并拼凑出最接近原貌的图案,同时还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导或无效信息。
梭温的急躁与错误
梭温显得有些急躁。他很快锁定了一条“线人消息”——声称吴登的高级助手“毒蝎”出现在最前沿的勐卯(Mong Mao)村。他如获至宝,立即以此为核心,开始构建他的推论:吴登高层亲临前线,意味着即将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他开始在报告中重点描述“敌军即将对勐卯方向发动师级规模攻势”的可能性。
然而,陆小龙注意到,其他信息几乎都无法直接支持这个结论。勐卯村方向的侦察报告反而显示异常平静,那条关于“毒蝎”的消息也是孤证,且来源模糊。梭温显然犯了一个常见错误——抓住一个吸引眼球的信息点,然后强行让其他信息去迎合它,忽略了整体逻辑。
陆小龙的抽丝剥茧
陆小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像一台精密而冷静的机器,开始了他的工作:
地理定位与关联: 他首先铺开最大的战区地图,将每一份情报中提到地点都用彩色图钉标记出来,并用不同颜色的细线标注信息中提到的人员、物资流动方向。很快,地图上出现了一些密集点和流动轨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