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903章 陵水滩涂的石化

去年中元节的前三天,阿凯在户外论坛刷到一条泛黄的旧帖。发帖人是个匿名的摄影爱好者,只留下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暮色中的滩涂里,一排石人屈膝而坐,轮廓在海浪雾气中若隐若现,配文只有一句:“陵水角有海祖宗,夜听涛声辨人语。”作为有着五年户外经验的驴友领队,阿凯对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目的地毫无抵抗力,当即在群里发起邀约。

响应的有三人:学民俗的研究生阿雅,带着单反相机的摄影迷小夏,还有自称“胆大包天”的程序员老周。出发前一天,他们在陵水县城的老茶馆歇脚,隔壁桌的黎族阿公听说他们要去陵水角滩涂,突然放下茶碗摆手:“那地方中元节去不得!石人是海祖宗变的,守着海与岸的契书,夜里要和大海说话,外人听了要沾晦气。”阿雅赶紧递上烟请教,阿公却只摇头,说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再不肯多讲。

黄昏时分,四人背着装备踏上滩涂。涨潮后的滩涂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要陷到脚踝,咸湿的海风裹着红树林的腐殖味扑面而来。“快看!”小夏突然指向远处,众人顺着他的镜头望去,只见夕阳的金辉里,一排石人静静伫立在滩涂中央,约莫七八尊的模样,高不过两米,全是屈膝而坐的姿态。

走近了才发现,这些石人并非人工雕琢的规整模样,更像是天然礁石被岁月打磨出人形。最左侧的一尊石人额头有两道深沟,像是紧锁的眉头,双眼是天然的凹陷,正对着茫茫大海;中间一尊手掌摊开,掌心有个不规则的凹陷,仿佛握着什么东西;最右侧的那尊则侧脸朝向陆地,嘴角似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阿雅蹲下身抚摸石身,指尖传来粗糙的磨砂感,石缝里还嵌着细小的贝壳和海螺碎屑,“这不是普通礁石,你看石身的纹理,有明显的人工打磨痕迹,但又和黎族传统石雕不一样,更古朴。”

老周掏出地质锤轻轻敲了敲,石身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密度很大,像是被海水浸泡了上千年才形成的硅化岩石。”小夏则围着石人不停拍照,快门声在空旷的滩涂里格外清晰。等到夕阳完全沉入海平面,远处的渔船亮起渔火,阿凯才招呼大家在石人阵百米外的高地上扎营。

夜色渐深,圆月从云层后探出头,给滩涂镀上一层银霜。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礁石,像是古老的歌谣。四人围坐在篝火旁煮泡面,小夏突然放下筷子:“你们听,好像有声音。”众人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海浪声和风吹过红树林的“沙沙”声。“别疑神疑鬼了,荒岛夜路我都走惯了。”老周笑着喝了口热茶,话刚说完,一阵细微的低语声飘了过来。

那声音很轻,像是有人含着海水说话,晦涩难懂却又带着某种韵律。阿凯立刻熄灭篝火,四人屏住呼吸朝着石人方向望去。月光下,石人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低语声时断时续,有时像黎语里的古老祝祷,有时又夹杂着海浪的呼啸,仿佛有一群人在石人阵中低声交谈。“是石人那边传来的!”小夏激动地抓起相机,却发现镜头里只有静静伫立的石人,什么都没有。

阿雅掏出录音笔悄悄按下录制键,指尖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她曾在导师的论文里看到过关于海南少数民族“石祖崇拜”的记载,却从未听说过有会“说话”的石人。那低语声持续了约莫半个时辰,直到一阵涨潮的浪花漫过石人脚踝,才渐渐消失在海浪声中。老周擦了擦额角的冷汗:“刚才那声音,不像是人能发出来的,太诡异了。”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阿雅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小夏去石人阵查看。走到中间那尊摊开手掌的石人面前时,小夏突然惊呼:“快看掌心!”众人围过去,只见石人掌心的凹陷里,散落着十几片新鲜的贝壳碎屑,壳内侧还带着湿润的海腥味,明显是刚被剥开不久。阿凯蹲下身查看沙滩,一串清晰的脚印从海边延伸过来,脚印很大,足有四十码,纹路像是被海水冲刷过的礁石,一直延伸到石人阵前,却在中间那尊石人的脚边突然消失,仿佛走路的人凭空消失了一般。

“这脚印不对劲。”老周测量着脚印间距,“步幅有一米二,正常人不可能走这么大的步子,而且你看脚印的深度,像是有千斤重,陷进沙滩足足三厘米。”阿雅则捡起一片贝壳碎屑,发现碎屑边缘很整齐,像是被某种锋利的东西切开的,“不是工具切的,更像是牙齿咬开的。”

为了弄清真相,四人决定在附近的渔村打听消息。他们找到位于滩涂边缘的黎安村,村口的老榕树下,几位老人正在编渔网。听说他们去了石人滩,一位叫符阿婆的老人叹了口气,给他们讲了个代代相传的传说。

很久以前,黎安村的祖先靠海而生,却经常遭遇海啸和台风,村里的青壮年出海捕鱼,十有**回不来。有一年,村里的七位勇士主动请缨,要去深海寻找海神,请求他保佑家园。他们带着全村人的希望出发,临走前在滩涂埋下七块礁石,立下誓言:“若能平安归来,便守着这片海;若不能,便化身为石,替乡亲们看着海浪。”

勇士们一去不返,奇怪的是,从那以后,黎安村再也没有遭遇过大型海啸。村民们去滩涂查看,发现当初埋下的礁石竟变成了七尊石人,正是如今的石人阵。祖辈们说,这七位勇士化身为石,成了“海祖宗”,守护着陆地与海洋的契约——大海给村民提供渔获,村民不滥捕滥捞,每逢中元节前后,海祖宗就会和大海对话,诉说村里的情况,也倾听大海的诉求。

“那掌心的贝壳和消失的脚印是怎么回事?”小夏追问。符阿婆浑浊的眼睛望向滩涂方向:“那是海祖宗在和大海交换信物。贝壳是大海给的礼物,脚印是海祖宗从海里回来的痕迹,他们走到石人阵就变回石头了。”阿雅突然想起昨晚的录音,赶紧掏出来播放。当那晦涩的低语声响起时,符阿婆突然浑身一震,眼泪掉了下来:“这是老祖宗的话啊!说今年渔汛晚,让我们别着急出海,还说要多给大海留些小鱼苗。”

四人震惊不已,决定再留一晚,验证符阿婆的话。当晚,他们没有点燃篝火,只是躲在帐篷里静静观察。月色比前一晚更亮,海浪拍打的节奏也慢了许多。约莫子时,那熟悉的低语声再次响起,这次比昨晚更清晰。阿雅对照着符阿婆的翻译,隐约听出“鱼”“晚”“苗”等字眼。

突然,小夏发现中间那尊石人的手掌动了一下,他赶紧用相机长焦镜头拍摄。通过镜头,他们清楚地看到,一只通体雪白的海螺从海里浮上来,缓缓飘到石人掌心,然后石人掌心的凹陷慢慢闭合,将海螺包裹其中。与此同时,那串熟悉的脚印再次从海边延伸过来,走到石人阵前,化作一阵水雾消失了。

天亮后,四人再次来到石人阵前,中间那尊石人的掌心果然多了一只雪白的海螺,海螺壳上刻着细小的纹路,像是海浪的形状。阿凯试着想把海螺拿下来,却发现海螺像是长在石人掌心一样,纹丝不动。这时,符阿婆带着几个村民过来,手里捧着刚蒸好的糯米糕,放在石人面前的礁石上。“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来祭拜海祖宗,感谢他们的守护。”

离开陵水的那天,四人在村口的公告栏看到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县渔业局提醒渔民,今年南海渔汛较往年推迟半个月,建议合理安排出海时间,同时加强渔业资源保护。阿雅把录音和照片整理好,发给了她的导师。导师回信说,这些录音里的语言确实是黎族最古老的方言,已经有上千年没在民间流传了。

三个月后,小夏收到一封来自符阿婆的信,信里夹着一片海螺壳碎片。符阿婆在信里说,今年虽然渔汛晚,但渔获却比往年多了不少,村民们都说是海祖宗保佑。还说有天夜里,她看到石人阵发出淡淡的蓝光,第二天滩涂里就多了许多小鱼苗。

阿凯把那片海螺壳碎片放在书桌前,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陵水滩涂的月色和石人们的低语。他知道,那不是什么神秘的鬼怪传说,而是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契约。而那些石人,就是这份契约最沉默也最坚定的守护者,在每个月色皎洁的夜晚,用古老的语言,诉说着大海与陆地的千年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